彭陽:山水田園 錦繡彭陽

2020年12月10日08:14  來源:寧夏日報
 

   經典故事

   彭陽縣歷史悠久,3萬年前就有人類在紅河、茹河流域繁衍生息。

   在彭陽,人類的歷史烙印從未斷代,濃縮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史。

   從舊石器時代到近現代,每個歷史時期都留下文物印証,每一次重大考古發現都驚艷世人。

   從刀耕火種到機械作業,從汪洋大海到連綿丘陵,從荒山枯嶺到綠水青山,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均能創造並發現奇跡,尋得文明延續脈絡,獲得改革進步力量。

   1983年,彭陽建縣,成為寧夏南部最年輕的縣。

   37年來,縣委、縣政府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堅持改山治水不懈怠,硬是用雙手筑成一道“生態長城”。

   古色歷史彭陽、紅色革命彭陽、綠色生態彭陽,跨越時空,交織成絢爛的人文景觀和壯麗的自然景觀,並由此催生豐富多彩、內涵深厚的旅游文化。

   “一轉眼,來彭陽快10年了,我已經成為一名地地道道的彭陽人。和每一名彭陽人一樣,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愛她的悠久歷史,愛她的革命精神,愛她的綠水青山。”彭陽縣委書記趙曉東在彭陽工作多年,親身參與並經歷彭陽發展變革。

   古色彭陽

   彭陽縣位於六盤山東麓,遠古與現代跨越時空在這裡交融,凝聚成彭陽獨特的氣質。

   古城鎮店窪水庫打石溝,考古發現了新石器時代人類生活遺址,規模相當於一個縣城大小。窯洞建造講究,被考証為中國窯洞鼻祖,石灰地板上的那個神秘大腳印,引發了多少遠古遐想?在不產玉石的彭陽,出土玉璋、玉錛、玉琮及大量制作玉器的廢料,這些玉石怎麼來到彭陽?至今還是未解之謎。

   最是宋金夫妻合葬墓“風花雪月”。墓中出土了中國最早的美人魚磚雕。不是丹麥披長發小美人魚形象,而是下身為魚身,上身造型是中國婦女形象。美人魚的傳說,近代隨安徒生的《海的女兒》等書籍傳入中國,而美人魚形象卻出現在宋金時期磚雕上則是一大歷史懸疑。

   彭陽縣姚河塬商周遺址,顛覆了學界周人文化未過隴山的論斷,被評為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評委專家給予姚河塬商周遺址“五個最西北”:最西北的西周早期封國都邑城址、最西北的西周早期諸侯級墓葬、最西北的甲骨文發現地、最西北的原始瓷器出土地、最西北的鑄銅作坊遺址。

   朝那湫淵,朝那古城,朝那銅鼎,朝那石刻,一再印証那座秦漢大邑就屹立在彭陽大地上,針灸鼻祖——皇甫謐故裡就在彭陽。

   彭陽縣是黃土高原上典型的農耕文化“博物館”,自舊石器時代以來,各種文化遺存多如繁星,戰國秦長城、姚河塬商周遺址、百泉縣遺址……無一不彰顯彭陽縣文化品牌資源優勢。

   彭陽縣博物館,藏著一部基本完整的通史,展現悠久的彭陽歷史和文化造詣。走進佔地1.1萬平方米的博物館,古朴的石器、陶器、青銅器、鐵器透著歷史厚重的氣息扑面而來,已磨損的骨器、草鞋、軍裝默默講述滄桑巨變。蕩漾在7000多件文物中,猶如在時空裡穿梭。

   “為了讓博物館裡的文物活起來,採取數字信息技術,通過線上演示,線下組織群眾現場觀看,發揮公共文化服務功能,讓人們了解彭陽歷史文化,體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彭陽縣博物館館長楊寧國說。

   “每一個考古發現,都在豐富著彭陽人文歷史。每一件出土文物,都是能與先祖對話的信物,令我和每一名彭陽人驕傲、自豪、自信。”趙曉東說。

   守著“寶山”,彭陽縣積極探索文化與旅游相融合的實踐路徑,通過挖掘當地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等內涵,利用“文化+旅游”進行拓展和延伸,打造文旅特色品牌。

   紅色彭陽

   踏著中央紅軍長征在彭陽的足跡,重走長征路,每一次都是初心和使命的淬煉。

   1935年10月7日,中央紅軍翻越六盤山,並取得青石嘴戰斗的勝利,當晚,毛澤東宿營小岔溝窯洞。這是紅軍長征踏上黃土高原后,毛澤東住過的第一孔窯洞。

   當城陽鄉長城塬上喬家渠窯洞的燈火亮起,蒼茫的秦長城在芨芨草陪伴中,向著遠方延伸時,一組腳印已踏上了新的征程。

   1935年10月8日,中央紅軍上長城塬向陝北前進,當晚,毛澤東夜宿喬家渠窯洞。塬上的戰國秦長城,是紅軍長征路上跨越的第一道古長城。

   “毛澤東在這裡構思創作了《長征謠》,后來被修改成《清平樂·六盤山》。長征播種下革命種子,在彭陽縣落地、生根、發芽、成長。紅河黨支部1936年就開始了革命活動,是寧夏農村唯一堅持開展革命活動,直到全國解放的中共地下支部。”趙曉東介紹,“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長征精神已融入彭陽人的血液裡,以“敢叫日月換新天”的英雄氣魄,向貧困落后叫板,向窮山惡水挑戰。

   乘車沿彭青高速公路到古城鎮收費站下高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高聳立在羅家山腰的任山河烈士紀念碑,在藍天白雲映襯下,更顯高大雄偉。

   每年清明節,當地群眾自發到烈士陵園祭掃,學校師生在烈士陵園開展緬懷革命先烈系列活動已成為一種自覺。朗誦紅色經典、聆聽革命故事,引導青少年銘記革命歷史、崇尚革命英雄、繼承革命事業。

   生態彭陽

   清晨,白陽鎮金雞坪薄霧繚繞,梯田從山腳下向著山頂盤繞,展現彭陽生態人工雕琢的美,被游人冠以“大地指紋”。

   彭陽縣建縣37年來,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堅持治山治水不懈怠﹔一個山頭接著一個山頭推,一個流域接著一個流域治,創造的“88542”隔坡反坡水平溝整地造林,可繞地球赤道三圈半,用雙手筑成“中國生態長城”,年減少泥沙量680萬噸,實現山變綠、水變清、地變平、人變富。

   如今,綠水青山已是彭陽全域的形象,詩畫四季已是彭陽全域的氣質。

   春天,是彭陽最艷麗的季節,全域花海綻放,每一條河,每一道川,每一面山坡,都是看不夠的美景,都可以成為引爆朋友圈的網紅照片。一屆屆山花節,邀請全世界的人們來看絢麗彭陽。

   夏天,酸酸甜甜紅梅杏勾引著吃貨們,涼而不濕的氣候招來避暑游客。

   秋天,是這片熱土最殷實的時節。可去果園遍嘗百果,可看秋葉彩繪萬山。圈裡的牛羊膘肥體壯,客商們守在村頭收購。張雜谷基地新谷,穗頭低腰,等待收割。

   中秋節,是一年隻搖一次的土蜂蜜出箱的日子。霜降一過,黨參、黃芪等藥材便能起挖……

   冬雪封山的日子,守著窯洞爐火,吃著八大碗,做著傳統手藝活,找回兒時的年味。

   金雞坪花海正艷,青雲灣雲山霧罩,茹河瀑布水勢磅礡。“中國最美旱作梯田”成就了彭陽又一個旅游節事——梯田節。特色農家樂風情,遍地開花,新農村建設漸次展開。

   近年來,彭陽縣將生態經濟與全域旅游建設相結合,不斷加大文旅休閑項目建設、精品演藝劇目創排力度,培育文化“創意+旅游”等新業態,打造獨具彭陽特色的文化旅游名片。

   剛剛結束的彭陽縣第二屆梯田節暨“梯田百合、美麗彭陽”文化旅游節,滿山盛開的百合和綠水青山相得益彰,吸引區內外游客紛至沓來。六盤山山花旅游文化節、梯田文化旅游節、網絡山花文化旅游節,一個個文化旅游盛會,吸引幾十萬人前來“打卡”。

   注重打好“生態牌”,堅持以生態為底色,突出“山花節”“梯田節”品牌,探索生態旅游資源開發與脫貧攻堅相結合的“生態+旅游+扶貧”模式,打造以生態游、花海游、田園風光游和觀光農業游為主的全域旅游。每年吸引區內外游客30萬人次,實現旅游及林草產業綜合收入1.24億元,生態資源優勢變成了產業優勢。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彭陽縣堅持植樹造林,讓“綠色+”成為新發展的主色調,走出了一條改善生態、發展經濟、富裕群眾的路子,“生態彭陽”價值凸顯,綠水青山繪就“金山銀山”,一個山更綠、水更清、民更富的美麗彭陽,正漸行漸近。

   彭陽縣還資助民俗文化產品開發、生產,搭建民間傳統工藝品展銷平台,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物美價廉、適銷對路的“彭陽有禮”文創產品。促進文化建設與旅游發展良性互動,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互促互榮。

   把貧困戶嵌入生態旅游產業鏈中,引導扶持貧困戶創辦領辦農家樂、鄉村旅館,開發刺繡、根雕、山桃核工藝品等旅游產品,優先安排貧困戶在旅游景區擺攤設點出售紅梅杏、黃花菜、土蜂蜜等特色農產品,鼓勵農家樂、旅游服務企業吸納貧困群眾就業,生態旅游景區的開發讓貧困群眾成了景區“上班族”,增強了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實現了生態增景、農民增收的目的。

   圍繞非遺文化和農耕文化優勢,建立非遺展廳、特色文化展室。挖掘根雕、剪紙、刺繡、紙織畫、手工藝制作等各類文化工作者30余人,全縣12個鄉鎮均在示范村建立了農耕文化展室、手工藝品制作室、根雕展室、民俗展室、村史史料展室、紅色文化展室、鄉村書院等,推動農村文化百花齊放。

   (本版文圖除署名外由固原市彭陽縣文化旅游廣電局提供)

<p>    <p  align=

  青雲灣梯田

<p>    <p  align=

  茹河峽谷

(責編:趙茉鈺、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