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本網原創

“治水”變“智水” 專家學者“雲端”共謀數字治水新路徑

2021年08月20日17:10 | 來源:人民網-寧夏頻道
小字號

作為第五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的“新成員”——水資源論壇,成為不少與會嘉賓關注的焦點,論壇以“數字賦能水資源節約集約安全利用”為主題,邀請國內外水資源專家學者通過“線上為主,線上+線下”的模式,圍繞分享水治理數字化有益經驗、“雲上”共話水資源節約集約安全利用等話題進行交流研討,思想碰撞。

論壇現場。詹思佳攝

中國大壩工程學會秘書長賈金生:“互聯網+大壩工程醫院”平台建設

為什麼建平台?共享水庫大壩領域的經驗和成功案例,促進大壩領域國際交流合作,為服務“一帶一路”水利建設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什麼樣的平台?基於互聯網+,構建集國際專家智庫、專業知識智庫、專業在線診斷手段、專業解決方案為一體的專業化水利水電技術雲平台(檢測在現場、咨詢在雲端、專家在世界、服務在身邊)。

“互聯網+大壩工程醫院”平台實現實現海量專業知識智庫在線共享和國內國際專家在線互聯互通,已整理上傳水庫大壩專業技術資料1.4萬份,對國際免費共享了67項我國英文版水利水電標准,國內國際專家庫包含了來自111個國家的20133名國內國際專家,近半年雲平台訪問數5.3萬次,在平台上實現了互聯互通和互動。平台推進在線診斷和咨詢等工程醫院功能開發,針對已建、在建工程關鍵技術難題,通過量化感知、匯聚傳輸和互聯互通,構建工程-專家-技術智能匹配的工程技術支撐系統。對接工程醫院總院原位試驗場和實踐教學平台資源,在線共享水利水電領域相關實驗室平台資源和典型實驗室試驗、現場原位試驗案例。

水利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交流中心主任金海:水利部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人才培養基地

2020年,水利部成立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人才培養基地,組織開展政策、管理、技術培訓,採取“政府+院校+企業”人才培養模式,統籌國內和國際資源,聯合水領域知名科研院所、高校和企業,搭建中國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水利合作人才網絡,推動實現國際水利人才互通和標准互認。

基地成立以來,制定了人才培訓課程體系方案和課程大綱,建立了人才培養師資庫,邀請來自政府、智庫、企業、高校等單位具有政策研究制定、國際項目管理實施和水利技術研究利用豐富經驗的官員和專家授課交流。中國水利部與埃及、摩洛哥、沙特阿拉伯、敘利亞等國水資源管理部門已簽署了水利合作協議,在節水灌溉、飲水安全、水資源配置、水利人才培養與能力建設等領域開展務實友好合作。

寧夏回族自治區水利廳廳長白耀華:創新驅動、數字賦能、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推動水利現代化

“十三五”以來,寧夏遵循新發展理念,實現了數字治水推動水治理方式深刻轉變,提高了水利社會服務、水利公共管理、推動水利“放管服”。在防汛抗旱、供水服務、水資源監管、河湖管理等重要領域建成一批數字典型,初步探索形成了系統治水新模式,有力帶動水利邁向現代化。

寧夏通過“創新破題組合拳”,統一搭平台建系統,有效破解信息化建設“應用孤島、數據煙囪、協同壁壘”的難題﹔大力配機制轉方式,有效破解了信息化推進“統籌不力、動力不足、投入不夠”的難題,實現數字治水推動水治理能力有效提升。如今,寧夏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通過確定發展方向、鎖定發展目標、制定發展任務、創新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寧夏特色水利現代化之路。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光謙:“雙碳”目標下的水資源途徑

數據顯示,我國水資源呈現南北分布不均勻,根據“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合理、兩手發力”的新時代水利工作思路,目前農業節水效果顯著。

在“雙碳”目標下,我國水資源將立足世界發展趨勢,預計在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前,中國初步實現碳排放增長放緩,通過供給側方程、消費側方程、低碳源“三個方程式”及分析能源結構變化,積極應對全球全球氣候變化。通過多途徑調水,在荒漠和沙漠地帶種植牧草、糧食或油料作物等,增加植被面積、增加全鏈條固碳量,從而提升碳匯能力。

未來發展中,水光碳協調的節水路徑將基於有水-土-光-熱資源平衡的固碳路徑、農林牧草固碳減排途徑、水面光伏節水減碳途徑、光伏農業節水減碳途徑,助力我國實現“雙碳”目標。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建雲:雙碳目標——水利的擔當和貢獻

為了落實雙碳目標,國家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提出:制定更加積極的新能源發展目標,加快發展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因地制宜開發水電,同時要加快推進抽水蓄能、新型儲能等調節電源建設,增強電力系統靈活調節能力,大力提升新能源消納水平。

雙碳目標的實現,需要各行各業的共同努力,水電是可再生的清潔能源,水利可以從加快水電開發、發展抽水蓄能和綠色農村小水電、開發利用地下水地熱資源等途徑,為“雙碳”目標的實現作出行業貢獻。

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李原園:黃河流域水資源超載與治理思路

根據黃河流域水資源條件,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建立水資源承載能力分區管控體系,全面提高水資源涵養保護能力,全面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全面提高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全面提高水資源綜合管控能力。

通過推進水源涵養區生態保護和修復、保障河流生態流量(水量)、加強水資源保護實現“涵養水”﹔以農業節水為重點,推進寧蒙灌區等大中型灌區加快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推廣工業先進節水技術應用,推進城鎮節水技術應用,加強再生水等非常規水源利用,研究灌區與區域經濟社會生態融合發展的思路,提出適宜的三生格局、發展規模、灌溉技術、灌溉方式和灌溉制度,實現“節約水”﹔通過以水定綠、合理定水、以水定地、以水定產、以水定城實現“約束水”﹔通過增加外流域調水、優化水資源配置實現“增配水”。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建華:對寧夏引黃灌區節水的七點認識

引黃灌區支撐著寧夏90%的城鎮人口、86%的GDP和92%的工業增加值,是寧夏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的核心區。

因此,如何科學認識引黃水量的雙重功能屬性、如何科學評價引黃灌區的用水效率、如何科學認知引黃灌區水稻田功能及其規模、如何科學認知引黃灌區真實節水路徑、如何科學計算引黃灌區以往節水量、如何科學認知評價灌區節水潛力、如何科學認識引黃灌區節水的取向和目的至關重要。

寧夏引黃灌區是一個獨特的生態經濟復合系統,要促進全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必須重視引黃水的雙重功能屬性,考慮區域降水條件和灌區規模等客觀因素,用科學的方法減少耗水量,實現真正節水,讓引黃灌溉區為生態保護發揮重要作用。 (詹思佳)

(責編:閻夢婕、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