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百姓生活越來越“水靈”

2020年08月26日07:53  來源:寧夏日報
 

   年降水量359毫米,全年日照2702小時,蒸發量1801毫米,“干旱”二字曾深深烙在一代代海原人心中。近年來,通過建設中南部城鄉飲水等工程,尤其是脫貧攻堅戰打響后,海原縣精准施策,一村一策、一戶一策,徹底解決了36萬農村人口的水源和飲水安全問題。使“水比油貴”“借錢借物不借水”的海原人,由喝高氟水、苦咸水引發各種地方病,到如今甘甜的自來水接到灶台上,查水量、繳水費通過手機就能實現的巨大變化,真正告別了延續千百年的飲水困難史。

   ■ 安全飲水到我家

   “100多戶人守著小小的一眼泉過日子,太苦了!”8月24日,喝著新沏的茶,海原縣李俊鄉上窯村楊文軍回憶道,“過去村裡人吃水隻靠一眼小泉,早上天不亮就去排隊,一直要排到中午才能打上水。水很小,一勺一勺往桶裡舀,很費勁。泉眼在半山腰,路很窄,冬天結了冰經常有人摔倒,用斧頭把泉上的冰砸個洞才能舀水。山路難走,常有鄉親們挑水中途休息時桶沒放穩,桶倒了水就潑了。”

   如今,水管子接到廚房裡,用水很方便。“誰也想不到,那樣的日子會一去不復返。”楊文軍感嘆道。

   “如果要我說什麼是幸福?那就是現在吃水不用跑幾十公裡去拉了。”曹窪鄉硝溝村70多歲的村民楊生如說起年輕時的吃水經歷直搖頭:“那時候吃水太難了,牲口都養不了,要到30公裡外的曹窪鄉政府附近挑水吃,那水又苦又咸。”

   “現在家裡的水龍頭一打開,白花花的甜水淌不完,再也不愁吃水難了,而且在家裡還能洗澡。”楊生如高興地說。

   如今,遠離黃河的海原縣,80%以上居民飲用的是黃河水。海原當地的自產水每年隻有2800萬立方米,且量少質差,僅230萬立方米可用於人飲。一代代海原人千方百計開發溝道水、山泉水、地下水,大規模建設井窖收集雨水,可謂掘地三尺、勘遍了全縣,還是無法解決群眾的吃水難題。

   山裡的問題,答案在山外。2015年,寧夏中南部城鄉飲水工程在固海揚水灌溉工程的基礎上,從南坪水庫、海興開發區水廠到海原縣牌路山高位蓄水池,將黃河水引入海原的自來水管,覆蓋城鄉80%的人口,徹底解決了海原人飲工程沒有穩定水源的問題。

   多年來,海原縣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准,緊盯水量、水質、用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証率4個飲水安全指標,充分利用中南部連通、地下水和地表水3種水源,採取自來水入戶、建集中供水點、分散式供水3種措施,對具備自來水安裝條件的農戶進行補入戶,不具備入戶條件的農戶建集中供水點解決。居住分散且飲水工程無法覆蓋到的群眾,利用分散式供水解決,圓滿完成各項攻堅目標任務。

   目前,海原縣已基本形成了以中南部連通工程為骨架,南部、八斗、七營、李旺、后塘等23處工程為支撐的供水管網體系,實現了農村居民安全飲水全覆蓋。截至目前,累計完成自來水入戶77052戶﹔建成集中供水點49個,解決503戶和分散式供水337戶。全縣常住戶自來水普及率達99%,供水保証率達90%以上,集中供水率達99.6%,水質達標率達到100%,確保全縣群眾用上穩定、安全、方便的飲用水。

   安全飲水全覆蓋,不僅解決了海原農村群眾的吃水問題,同時解決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難題。

   過去海原農村群眾吃水隻能靠壯勞力挑水、拉運水,如今水龍頭進屋后,壯勞力不再受束縛,紛紛外出務工,人均年打工收入超過2萬元。海原縣水務局農村供水管理中心主任李偉保介紹,群眾吃水支出大大降低,如今戶均年自來水費120元左右,是過去年拉運水費的十分之一。因水而發的疾病也明顯減少,為群眾減輕了醫藥費負擔。老百姓從一輩子都洗不上一次熱水澡,到如今天天都能洗澡,生活質量大幅提高。安全可靠充足的水源保障也改變了養殖產業格局,當地群眾精細調配、合理利用飲水資源,肉牛產業從無到有,飼養量達到27萬頭,羊飼養量152萬隻,有效支撐了全縣的脫貧攻堅。

   “武山家養金魚了!”這在甘寧交界的海原縣樹台鄉劉家井村、甚至全縣農村來說,都是個新鮮事兒。

   劉家井村中央有條南北方向的村道,村道西側是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種田鄉的劉家井村,村道東側是寧夏海原縣樹台鄉的劉家井村,兩省區居民在此世代同村,相依相伴。

   武山是劉家井村村民馬宏漢3歲的孫女,“以前條件差,吃水靠到處挖井、打窖,還要跑到甘肅那邊拉水。現在條件好了不缺水了,娃娃喜歡看魚,就給養了兩條金魚。”馬宏漢說。

   “從‘水比油貴’的吃水難到‘吃水甜’時代,再到如今農村群眾開始‘借水怡情’,這是一個劃時代的歷史變遷。”海原縣水務局辦公室副主任張海峰認為。

   缺水、等水、盼水、求水、找水、節水、愛水……海原群眾對水有著一言難盡的情愫。如今,不僅老百姓對水的需求由吃到用,隨著脫貧攻堅戰逐步走向勝利,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全覆蓋,海原縣也把“水文章”擴展到生態旅游方面,讓水發揮帶動旅游脫貧致富的主角作用。

   三河鎮六窯村的牡丹山庄農家樂內,一片魚塘裡魚兒暢游。每逢周末,這裡便吸引不少周邊群眾前來釣魚。海原縣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並把流域綜合治理與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村庄建設結合起來,圍繞“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目標,緊盯河、溝、路、庫、壩,推進河湖面貌和水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實施“美麗河湖建設行動”等,海原山川變得越來越綠、越來越美。

   關橋鄉賀堡河水道裡,前后兩道水壩在此形成了兩道頗為壯觀的“瀑布”,與岸邊的方堡梨花小鎮相映,構成一幅美麗的鄉村風景畫,這是海原縣利用水利設施精心打造文旅融合全域旅游的一部分。

   目前,賀堡河流域梨花谷鄉村旅游道路和菜園古村落建設已完成招標和前期規劃。海原縣通過招商引資培育發展石峽口水庫、蓋牌水庫、曲灣水庫等一批“水系列”庫壩休閑旅游區,引導當地群眾發展鄉村旅游業、特色種植業、特色餐飲業和避暑度假、康體養生旅游產業。通過打造天都山龍頭景區、賀堡河流域梨園河谷等4個鄉村旅游片區為主的全域旅游框架,帶動和提升該縣旅游產業多元化融合發展。

   飲用水安全便捷,“怡情水”賞心悅目,海原群眾的生活越來越“水靈”。

   ■群眾用上“明白水”

   當城裡人通過手機方便快捷地查水量、繳水費時,七營鎮七營村村民雨親平也於2018年底開始在手機上查繳水費。

   “在中源水務海興分公司微信公眾號裡輸入自家的水表號,就能查看用水量、賬單和繳費,所有信息都明明白白。”雨親平還是本村的水管員,通過手機他可以監控本村5個泵站、29個蓄水池和334個聯戶智能水表、入村監測點等自動化設施設備的實時運行數據。“村民如果外出打工,還可以通過手機關閉自家智能電表和水源,防止跑冒滴漏產生費用。”

   三分建,七分管。為確保供水工程管網高效運行,海原縣建立網格化管理機制,在跨鄉鎮供水管網、總調蓄水池安裝水表,實行“大網格”管理模式,推行縣供水管理中心劃區包片站長負責制。對鄉村片區聯戶鎖閉閥、水表井及其運行管理、維修養護、水費收繳等實行“小網格”管理模式。大小網格無縫對接,引入市場機制,實行自負盈虧,按照水量精准結算,提高了群眾滿意度和水費收繳率。

   同時,海原縣與寧夏水務投資集團中源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對供水相對集中的三河、七營、李旺、高崖、甘城5個鄉鎮的人飲工程進行移交,實行從水源到聯戶水表井的一站式、企業化管理。與每家每戶簽訂用水協議,將聯戶水表井到水龍頭的維護明確到戶,充分發揮了農戶自治功能,提高了用水管水主動性。此外,推行“互聯網+人飲”工程,將物聯網、雲計算等前沿技術應用於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在三河、七營、李旺等鄉鎮試點“互聯網+農村供水”。實現自動化監測、控制、計量、繳費,省去了蓄水池人工調蓄、巡線、抄表收費等環節,降低了運行成本,提高了供水保障率。外出務工人員在異地也可以用手機App隨時查看剩余水量,用微信為農村留守老人繳費,讓群眾吃上方便水、明白水。今年上半年,海原縣已收繳水費437.4萬元,超出水費收繳率達到90%以上的目標要求。

   今年7月,海原縣投資1.39億元全面建設“互聯網+農村供水”工程,工期2年,建設內容包括供水自動化監控系統、通信網絡系統、調度中心以及土建和配套工程等。工程建成后,可實現從水源地到用戶末端用水全程監測、控制、計量、繳費、運維信息化與智能化管理,整體提升全縣農村供水管理和服務的自動化、智能化和網絡化水平,達到農村飲水同源、同質、同網,提高農村飲水集中供水率、自來水普及率、水質達標率和供水保証率等,使供用水環境更安全,海原群眾飲水質量更放心。(記者 王文革圖文)

<p>    <p  align=

  石峽口水庫。

(責編:趙茉鈺、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