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來的幸福生活

記者 張瑛 張唯 張國長

2021年06月23日08:12  來源:寧夏日報
 

一排排移民新居整齊劃一,一條條瀝青道路縱橫交錯。青翠的綠植、湛藍的天空、新建的住房、繁忙的車間……昔日荒漠戈壁灘,今日綠蔭紅瓦房,吳忠市紅寺堡區充滿生機與活力。

今年是紅寺堡區創建全國易地搬遷移民脫貧致富示范區的開局之年,隨著沖鋒號角吹響,紅寺堡區搶抓機遇,按下創造幸福生活的“快進鍵”。

特色產業拓寬致富路

沿高速公路一路行駛至紅寺堡區城北,順著銀西高速公路、定武高速公路出口下來,遠遠便看到紅寺堡酒庄的招牌在綠蔭中若隱若現。

2014年,紅寺堡酒庄在羅山腳下成立,8730畝的項目佔地中,葡萄園規劃用地佔5500畝。

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土壤透氣等自然條件是紅寺堡區葡萄酒美味的秘訣之一。成立7年多來,紅寺堡酒庄的葡萄種植面積逐漸增長至3000畝,用工量也隨之“水漲船高”。紅寺堡酒庄負責人唐建民算了一筆賬,酒庄每年務工費約200萬元。從開春的葡萄藤出土、到中間的修剪、再到秋季的葡萄採摘,都需要人工。

“平時大概會有60名到70名工人進行修剪葡萄藤等田間管護,或者像這樣在車間裡進行葡萄酒的包裝。到了旺季,每天園子裡會有200多名工人。”唐建民說,工人分兩種,一種是臨時雇佣,報酬按天或按月結算,每天工資110元到120元。一種是固定工人,經過培訓后上崗,月工資3000多元。不管是哪類工人,都是周邊移民。

唐建民告訴記者,下一步,酒庄計劃將種植基地、生產工廠和旅游觀光結合起來,探索工業旅游模式,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

到9月葡萄採摘季,游客可以來嘗試採摘、灌裝,“到時根據發展情況,我們計劃吸引一些當地年輕人返鄉就業,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紅寺堡區積極完善后續扶持政策,整合資金2.15億元,通過政策性補貼、以獎代補、示范帶動等方式,統籌推進葡萄、枸杞、黃花菜、肉牛和灘羊等重點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

扶貧車間“扶”出好生活

“全國的好朋友,聽我來唱一唱,唱呀一唱。來到了紅寺堡,紅寺堡好地方,好地呀方。好地方來好風光,遍地是黃花,到處是牛場……”

在熟悉的樂曲聲中,記者走進紅寺堡區紅寺堡鎮弘德村的扶貧車間,8位老人正在唱著新編的“紅歌”。

“別看這些老爺爺、老奶奶年齡大,他們可是我們扶貧車間的‘網紅’。”弘德扶貧車間負責人徐玲說。

作為生態移民村,弘德村居民中大部分來自西海固大山深處。以前,全村85%以上勞動力外出務工,留下兒童、老人、婦女,成為脫貧中最薄弱的一環。

“捐資捐物隻能短期見效,管不了長遠。扶貧要輸血更要造血,就業扶貧是必然之路。”紅寺堡區相關負責人說。弘德扶貧車間由此應運而生,解決了100余名困難群眾就業,並建起中老年人就業扶貧車間。

徐玲介紹,生產包裝紙箱的最后一個環節是安裝塑料提手,技術難度低,勞動強度也不大,村裡有工作意願的老年人都可以來這裡上班,工作時間比較靈活,工資按件計酬,多勞多得。

“裝一個把手3分錢,這活輕鬆好干,當天支付工資,我們老兩口每人每月收入800余元,非常知足。”58歲的趙淑梅說,大家邊干活邊聊天,有說有笑一天就過去了,不僅能掙錢,而且心情舒暢。

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賦能鄉村振興,持續幫助低收入人口致富,今年初,弘德扶貧車間又建起電商中心,把一些能歌善舞、愛說愛笑的老人聚集起來,採取一小帶一老、一名大學生帶幾位老人的方式,通過拍視頻、做直播,推介紅寺堡的特色農產品。

“我們的電商中心起名‘德行廳’,其含義是勉勵企業和所有人厚德載物,以德行天下。”徐玲說。

“除了每天固定的30元工資,還可以直播帶貨,按照賣貨的利潤多一份績效工資。”68歲的鄭耀明2013年剛搬遷來時,夫妻倆在建筑工地打工,一個月收入6000多元,“除去花銷,一個月收入5000元。”

這幾年,隨著年齡增長,老兩口放棄了外出打工,來到扶貧車間,“現在每天唱唱歌、跳跳舞,一個月就能掙700多元錢。現在黨的政策好,各種扶貧政策都向貧困群眾傾斜,大家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在電商中心顯眼處,有一幅用紅寺堡明星農產品制作的蝴蝶,蝴蝶身體是兩瓶葡萄酒,翅膀是紅枸杞和黃花菜,眼睛是黑枸杞,胡須是紙板。“這是工人親手制作的實物蝴蝶標本,寓意著自力更生,豐衣足食。這不僅僅是一個蝴蝶,更是我們企業的核心經營理念——用品質實現蝶變,帶領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徐玲說。

今年以來,紅寺堡區制定務工就業推進計劃,目前外出脫貧戶和邊緣戶勞動力已錄入系統17654人,佔去年人數的99.4%。城鎮新增就業500余人,轉移就業1.9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15億元。

(責編:閻夢婕、賈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