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彭陽:跑出產業轉型升級“加速度”

2020年10月21日07:58  來源:寧夏日報
 

   秋天,是果實成熟、稻谷歸倉的季節。

   彭陽縣紅河川道矮砧密植蘋果園區,紅彤彤的蘋果挂滿了枝頭﹔草廟鄉、新集鄉的繞山梯田裡,沉甸甸的谷穗隨風起伏﹔工業園區裡機械轟鳴,馬鈴薯澱粉加工、辣椒烘干、牛肉分割、蜂蜜灌裝……從田間到果園,從棚舍到車間,到處是採摘、收割、生產的繁忙景象。

   近年來,彭陽縣緊扣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不斷解放思想、創新驅動,圍繞鞏固脫貧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調結構、延鏈條、建集群,培育新動能、提升新勢能,推動產業向高端、綠色、智能、融合方向發展,建立更加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奮力譜寫產業轉型升級的壯美篇章。

   融合發展 調整優化結構

   “2019年,全縣產業結構比為22:30.8:47.2,看似金字塔,其實是偽結構,因為二產中工業佔80.3%,建筑業佔19.7%,工業發展不充分﹔三產47.2%的結構中,更多的是政府財政支出的貢獻。”10月20日,彭陽縣縣委主要領導表示,“建設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首要是思想先行、行動先行、作風先行,以思想破冰引領產業變革突圍。”

   “之前川道區以種植玉米、小麥等傳統作物為主,畝收入400元左右。”2017年以來,紅河鎮把發展“一棵樹”蘋果作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結合生態建設,引進企業試驗示范推廣,先后引進寧夏東昂、廣東東升、寧夏錦祥等龍頭企業,負責蘋果園區的建設、經營及管理。

   “園區涉及紅河、友聯、夏塬3個行政村7個村民小組389戶,4年后進入盛果期,畝產優質蘋果3000公斤,年總產值達7200萬元,淨產值4000萬元以上,農戶戶均增收10萬元。”園區技術負責人何適說。今年10月,園區早期栽種的300畝蘋果成熟,畝均產蘋果1000公斤,產值1萬元,是種植傳統農作物的10至20倍。

   紅河鎮通過發展矮砧密植蘋果產業,探索出“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實現了林果產業規范化、標准化、規模化發展,形成了“鄉村黨組織領、企業合作社帶、黨員能人盯、人民群眾跟”的產業發展機制,4年累計栽種面積7500畝。

   窺一斑而知全豹,處一隅而觀全局。紅河鎮作為彭陽縣產業轉型升級一個案例,折射出彭陽縣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決心。

   近年來,彭陽縣聚焦農業“接二連三”,改變慣性思維,從產業結構、產業層次的根源上對症下藥,加快推進一產調結構、強特色、樹品牌,二產擴增量、促轉型、增效益,三產做規模、提層次、強品質,培育產業鏈,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走出“為種而種、為養而養”的傳統路徑。

   農業結構調整按照“調減低效過剩的、調增短缺高效”的原則,立足彭陽實際和資源稟賦,以龍頭企業為依托、以產業園區為支撐、以特色發展為目標,引進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扶持一批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主體,調優種養結構、調強加工能力、調大經營規模、調長產業鏈條,構建現代農業“三大體系”,促進脫貧攻堅重點產業向特色產業轉變、向優質產業轉變、向致富產業轉變。

   抓產業轉型升級,並非眉毛胡子一把抓。繪制產業發展藍圖后,彭陽縣對標自治區9個重點產業,結合彭陽實際,抓好綠色食品產業、肉牛養殖產業、文化旅游產業、生態經濟產業4個重點產業。

   綠色食品產業按照自治區“打造全國重要的綠色食品加工優勢區”定位,持續做強蘋果、紅梅杏、冷涼蔬菜等特色產業,推進標准化生產,建立質量標准,打造“彭陽辣椒”“彭陽肉牛”“彭陽蘋果”等農業區域公用品牌,不斷提升紅梅杏、朝那雞等國家地理品牌影響力,打響“綠色產品基地”名片。

   肉牛養殖產業按照自治區“打造高端肉牛生產基地”定位,建立良種繁育、質量標准,強化飼料生產、環節管理,以安格斯和西門塔爾高品質肉牛為主,推進規模化養殖,對接固原融橋(豐霖)肉牛生態產業園,融入固原市肉牛產業鏈,打造集飼草種植、肉牛養殖、屠宰加工、觀光旅游、教學研發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

   文化旅游產業按照自治區“把寧夏建設成為西部國際旅游目的地”定位,通過與寧旅投戰略合作,打造精品景區、推出精品線路、完善精品服務,持續辦好山花節、梯田旅游節﹔開發以朝那鼎、春秋戰國青銅牌飾等為代表的文創產品,提高文化產值。

   生態經濟產業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定位,按照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要求,結合結構調整、國土綠化、環境治理、生態經濟4個方面,抓好保護六盤山生態屏障、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四個一”林草產業3個重點,持續推進“四個一”林草產業融合提質增效,推動與旅游、農業、文化等產業融合,持續推進山綠與民富雙贏。

   全鏈條思維 推動轉型升級

   “出售1頭活牛利潤4000元左右,經屠宰加工后,每頭牛的利潤能達到7000多元。”寧夏壹群牛業負責人張玉從2013年開始發展養殖產業,在飼養肉牛過程中,他發現傳統養殖方式成本高、利潤低。經當地政府牽線搭橋,在中國農業大學和自治區農林科學院定點幫扶下,張玉引進新技術,採取科學配料,實現牛舍自動控溫,成本降低了10%。

   “原來肉牛2歲出欄,現在18個月出欄。”張玉介紹,牛飲用恆溫熱水,不但減少了脂肪、增加了瘦肉,提高了肉牛出欄速度,還提升了牛肉品質。“養殖帶動了發展,但利潤遠遠未達到最大化。”張玉不滿足於養好牛,開始在消費終端市場尋找突破點。

   今年,張玉在彭陽縣產業園投資建設牛肉屠宰加工車間,經過庖丁解牛式分解加工,將牛肉銷往福建、重慶等地。“本地肉牛飼養量20萬頭,年出欄量8萬多頭,如果按照每頭多收入2000元計算,肉牛屠宰加工一項可多增收入1.6億元。”張玉算了一筆賬,經過深加工,相當於一年多出欄4萬頭牛。

   為了提高產業附加值,彭陽縣全產業鏈謀篇布局,布局創新鏈、配置資金鏈、部署服務鏈,以紅茹河流域10億元農業產業集群和北部草畜產業集群培育為抓手,培育種草、養殖、加工、銷售於一體的草畜產業鏈﹔培育基地、冷鏈、包裝、銷售於一體的設施蔬菜產業鏈﹔培育“四個一”林草產業基地建設、特色苗木供應、產品深加工、林下經濟為一體的生態經濟產業鏈﹔培育觀光、餐飲、住宿、娛樂、購物、康養為一體的文化旅游產業鏈﹔培育張雜谷、生態雞、中華蜂等種養、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綠色食品產業鏈,推動農業產業“接二連三”,各項產業融合發展。

   同時,打造城鄉一體的產業新發展格局,推動工業園區建設步伐,暢通城鄉運輸加工渠道,把縣城作為工業經濟主陣地,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通過招商引資,發展蘋果、紅梅杏、優質牧草、小雜糧等綠色農產品加工業和現代紡織、服飾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帶動就業,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推動產業增值增效。

   創新驅動 加快動能轉換

   “創新不足是彭陽最大的短板和弱項,創新對於彭陽來說尤為迫切。”彭陽縣委主要負責人表示。該縣緊跟時代發展步伐,遵循“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按照創新靠平台、靠投入、靠人才“三靠”途徑,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力度,深入推進傳統產業“智造”工程,加快動能轉換。

   金秋時節,彭陽縣旭祥家庭農場張雜谷種植基地,農場負責人趙德榜搶抓好天氣收割谷子,伴隨著收割機的馬達轟鳴聲,谷粒從出料口蜂擁而出。今年4月,趙德榜種植張雜谷860畝,預計收入22萬公斤,產值達100萬元。

   張雜谷是河北省張家口市農科院選育的優良品種,具有根系發達、抗旱性強、高產等優點,營養價值全面豐富,不僅可食用,還可入藥,有清熱、解渴、滋陰、補脾腎和腸胃等功效,是聯合國農經組織正式推廣的優質品種。

   2019年,彭陽縣發展優質綠色無公害谷子種植,配合區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在缺水、貧瘠的山區試驗示范種植耐旱、耐瘠薄的張雜谷4000畝,開展新品種引進鑒選,引進張雜谷等新品種11個和糜子新品種7個,採用谷子滲水地膜穴播、壟溝集雨種植。經過試驗,張雜谷畝產值達1554元至1713元,扣除生產成本投入,畝純收益934元至1093元,相比傳統種植方式收益率提高51.1%至76.8%。

   2020年,彭陽縣在試驗的基礎上,在部分干旱區域推廣種植張雜谷,加大示范基地建設,由農業農村局統一免費供種,縣財政拿出一部分資金進行種植補貼,鼓勵和扶持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合作共建、耕地入股、訂單種植等方式,在全縣種植張雜谷3萬多畝,總產量900萬公斤以上。

   張雜谷種植是彭陽縣創新驅動、加快動能轉換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彭陽縣緊盯固原市組建的產業技術研究院,出台配套措施,針對重點產業關鍵技術,整合科技資源,對接技術供求需求,落實政府扶持政策、項目資金,加大財政科研經費投入力度,進一步完善企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和獎補政策,調動企業科技創新積極性,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在人才培養方面,健全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工作機制,加強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福建農林大學、寧夏農林科學院等區內外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引進培育一批新興產業、企業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培育一批“田秀才”“土專家”,力求外來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本土人才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在蘋果產業發展中,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寧夏農林科學院,邀請李丙智、王春良、謝華教授到現場提供技術指導,全程幫助,統籌推進矮化自根砧、大苗定植、立架栽培、紡錘形整形、肥水一體化等新技術應用,為蘋果示范園健康發展提供了項目和人才支撐。

   彭陽縣還採取“引進來、走出去”人才項目運行模式和“理論學習+實踐教學”的循環教學模式,制定產業發展技能培訓“菜單”,分門別類組織鎮村干部和黨員群眾赴甘肅靜寧、陝西楊凌等地觀摩學習,開闊視野、轉換思路、提升信心、增強后勁,根除了“等靠要”思想,在全縣上下形成了用自力更生謀發展、用愚公之志育產業的濃厚氛圍。

   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彭陽縣結合“十四五”規劃編制,推動已謀劃的101個、總投資307億元的重大項目列入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庫,聚焦“七大生態系統建設”,再謀劃爭取一批示范性好、帶動力強的大項目、好項目。

<p>    <p  align=

  生態旅游產業火熱。

<p>    <p  align=

  引進新品種,加快傳統產業升級換代。

(責編:趙茉鈺、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