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經濟怎麼抓  中衛市答好四道題

2020年05月29日18:04  來源:人民網-寧夏頻道
 

人民網銀川5月29日電 近年來,中衛市堅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有力抓手,緊盯制約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瓶頸,創新思路、細化措施、推動破題,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注入了強大動力。

中衛市堅持抓基層打基礎,把村黨組織建成引領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主心骨”。堅持把政治標准作為選任村干部的第一關,樹立“好人+能人,才是當家人”的選人標准,嚴格落實村黨組織書記縣級黨委備案管理和村“兩委”成員縣級聯審制度,先后選任109名政治素質好、帶富能力強、群眾口碑好的致富帶頭人走上村書記崗位。高度重視“兩個帶頭人”培育,全市共培育致富帶頭人2077名。建立梯次培養機制,市委組織部每年選派50名村黨組織帶頭人到外省區培訓,每年按15%的比例舉辦市級致富帶頭人示范培訓班,促進小的培大、大的走龍頭。為實施好中央扶持項目,市委組織部、農業農村局、財政局聯合舉辦全市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培訓班,對200余名有扶持項目的村黨支部書記和相關鄉鎮、縣(區)直部門負責人進行了全員培訓。總結借鑒脫貧攻堅經驗做法,建立選派第一書記工作長效機制,向貧困村、軟弱渙散村和集體經濟薄弱村選派第一書記,幫助建班子、理思路、謀發展。沙坡頭區針對9個深度貧困村硒砂瓜種植產業特點,選派9名扶貧指導員、15名“三區”人才、210名科技特派員進村入戶幫發展。

為解決“路子不寬”的問題中衛市因地制宜,遵循“因村而宜、一村一品、一鄉一品”的發展思路,通過唱特色戲、打優勢牌,擴寬了村集體經濟增收渠道。整合農村土地、勞動力、閑置房舍等資產,採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入股等形式,盤活各種資源要素,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形成資源疊加效應。中寧縣白馬鄉新田村盤活村裡的廢棄學校,建成高標准現代化育苗大棚5座。海原縣曹窪鄉草場村將瓜果蔬菜管理用房升級改造成了紙箱廠車間。

沙坡頭區依托沙坡頭旅游景區區位優勢,積極鼓勵景區周邊、城區周邊的村發展旅游觀光、休閑採摘、民宿等產業項目,增強村級集體經濟活力。文昌鎮五裡村打造79套家庭旅游公寓,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增加24萬元﹔迎水橋鎮何灘村成立自然美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1250畝,打造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觀光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項目,帶動160余名閑置勞動力就業,務工群眾年均增收1萬元以上。

同時,中衛市以發展現代特色農業為主線,注重短期效益和長期發展相結合,選擇適宜自身發展優勢的好項目,探索生產服務、農產品加工業、電商營銷、倉儲物流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型業態,拉長產業鏈,做大做強優勢產業。

海原縣依托牛養殖優勢產業,整合項目資金建設年儲存配送能力10萬噸的飼草料加工配送中心,預計每村每年保底分紅8萬元。中寧縣新堡鎮創業村打造“嗨購果樂”電商平台,銷售本村溫室種植的草莓、雞腿菇等瓜果蔬菜,走出了集特色種植、休閑採摘、電商銷售為一體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子。

針對村級集體經濟小、散、弱等特征,中衛市切實轉變各自為戰、單打獨斗的傳統思維,探索抱團發展模式,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實現規模化生產、產品化經營,切實增強產業競爭力。

沙坡頭區探索縣域整合模式,針對部分村地處自然保護區,有意願有資金無建設用地的窘境,對34個村集體經濟項目資金進行整合,利用宣和鎮有市場、有技術、有人才、有土地的優勢,集中建設標准化雞舍56個,預計每村每年可創收25萬元。海原縣探索村企共建模式,借助華潤基礎母牛賒銷、四季鮮蔬菜基地等企業扶貧項目,積極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全縣126個村集體經濟實現“破殼”,年收益均達到5萬元以上。

為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健康有序發展,中衛市全面實行“村用鄉管縣調控”的財務管理制度,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有力、監管有效、運轉有序、效益明顯。各縣(區)積極適應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形勢,同步健全資金管理制度,分別制定《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財務管理制度》《集體經濟組織資金使用管理辦法》等配套制度,確保資金規范安全運行。嚴格落實“四議兩公開”制度,對涉及集體經濟收入支出的事項,必須召開村民代表會議集體研究,確保集體的事集體議、大家的錢大家定。

此外,中衛市市縣兩級均建立了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聯席協調機制,各成員單位密切配合、積極聯動,對2016—2019年的113個中央和自治區扶持項目實施情況進行了調研評估,對個別不符合規定、風險較大、收益較低的項目及時進行了變更,督促各縣(區)對存在的問題認真抓好整改。(梁宏鑫、何文)                        

(責編:梁宏鑫、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