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貧困戶到養牛倌 寧夏固原張易人的幸福生活“牛”起來

閻夢婕

2020年04月22日09:18  來源:人民網-寧夏頻道
 

春風和煦,走進位於六盤山西側的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張易鎮,處處散發著活力。

然而,就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干旱、冰雹等自然災害,加之農業生產集體化導致的低產,張易人為了維持生計,成群結隊外出討飯,成了“遠近聞名”的“乞丐鄉”。改革開放后,為求生存,這個以窮聞名的小鎮率先搞起包產到戶改革,一躍成為寧夏包產到戶第一鎮。

新時代,張易鎮又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因地制宜走出一條脫貧富民路。

清掃圈舍、鍘草、拌料……張易鎮黃堡村肉牛養殖戶鄭世奎在自家的圈棚裡每天都重復著這一套操作。受疫情影響,鄭世奎雖出不了門,但依舊從早忙到晚,用心“伺候”棚裡的寶貝。

鄭世奎一門心思發展“牛經濟”。原州區委宣傳部提供

“我們村一半以上的農戶都在養牛,收入可觀。”駐村第一書記柳玉宏介紹,黃堡村,村子不大,卻是遠近聞名的“牛村”。

鄭世奎便是村上靠養殖業脫貧的典型。鄭世奎曾多年背井離鄉務工養家糊口,當過泥瓦工、搞過運輸,艱辛嘗遍,日子卻過得不紅火。趕個集,手揣兜裡把錢攥出汗,見啥都不敢買。

2014年是鄭世奎一家生活的轉折點。當年,鄭世奎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各種扶貧政策、惠農補貼點燃了他對生活的希望。有了金融扶貧貸款政策,鄭世奎馬上貸了3萬元,再加上政府補貼的2000元,購進4頭牛,還添置了農機具,一門心思發展“牛經濟”。

“我就不信,能讓窮攆著自己跑一輩子?”從那時起,鄭世奎起早貪黑,多學多干,下定決心要活出個樣子來。

但創業路並非一帆風順,因為不熟悉市場行情,加上缺乏技術支撐,剛開始,牛賣不上好價錢。后來,在技術人員指導下,鄭世奎種植優質牧草搞規模化養殖。2019年,鄭世奎又開始走販養結合的路子,找准時機,購進肉牛育肥,市場行情好時再出欄,他的“牛算盤”越打越響。

鄭世奎把日子活出了滋味,去年花20多萬元蓋起來的新房格外引人注目。條件好了,鄭世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兩個孩子送進城裡上學,女兒已經上高二了。“隻要孩子好好念書,我就有信心供她上大學,好日子才剛開始呢!”說起今后的生活,鄭世奎底氣十足。

鄭世奎只是張易鎮“牛倌們”的一個縮影。如今,牛產業已成為當地民眾最看好的一條脫貧致富之路。

據了解,張易鎮常住人口5891戶,發展牛養殖的戶數2500戶左右,佔比43%,戶均6頭,年戶均出欄2-3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牛養殖的戶數1900戶左右,戶均5頭。

“目前,全鎮牛存欄14600頭左右,年補欄量10000頭左右,年出欄量17000頭左右。”張易鎮鎮長魏釗告訴記者,今年全鎮將按照“用途不變、渠道不亂、各負其責”的原則,積極爭取上級資金,進一步加大涉農資金整合力度,用好用活農業專項補助資金、產業扶貧資金等補助政策,為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基地建設等工作提供資金保障、做到政策傾斜,鞏固發展黃堡村千頭肉牛示范村、新培育閆關村千頭肉牛示范村。

2019年,張易鎮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71元,與2014年相比,多了4729元﹔貧困發生率由39.4%降至0.87%。截至目前,該鎮15個村全部脫貧摘帽。

(責編:閻夢婕、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