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贺兰县洪广镇:脱贫路上不落下一户一人

2020年09月28日08:04  来源:宁夏日报
 

   “我的目标就是脱贫路上决不让一个人掉队。”9月23日,笔者见到贺兰县洪广镇党委书记蔡霞时,她铿锵有力地说道。 今年以来,洪广镇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冲刺阶段,镇党委、镇政府把扶贫工作牢牢记在心里,抓在手上,怀着深厚的爱民热情,坚守致富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充分发挥调动全镇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深化和创新扶贫工作的举措,千方百计地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优势产业

   确保带动移民增收

   金秋九月,瓜果飘香,贺兰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田间地头忙秋管秋收,扶贫车间紧张作业,产业基地加快生产……作为贺兰县脱贫攻坚主战场,洪广镇吹响了全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号角。 走进欣荣村红树莓种植基地,一排排树莓植株枝繁叶茂,颗颗红树莓点缀其中,莓香四溢。据基地负责人乔小山介绍,红树莓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1.98亿元,建设的智能温棚种植示范区是通过工厂化育苗技术,实现红树莓的室内盆栽;以智能温棚先进设施的优势,人为控制种苗生长环境的温湿度、光照度、二氧化碳含量等,实现棚内四季育苗,解决鲜食红树莓全年不间断供应问题。 “我们主打的品种是绿天51号,这个品种的产量高,比露天栽培的品种年亩产量高10倍左右,每公斤售价150元到200元,主要是鲜果销售,还附带着一些冻果销售。”乔小山在大棚内检查员工刚摘下来的红树莓。小小的红树莓不仅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也拓宽了当地村民的致富路。 截至目前,红树莓基地已建成占地25亩的智能化温室1座,已完成10万株分根育苗工作。每天约提供30人的劳动岗位。全部项目建成后,每天可提供150-200人的劳动岗位。 位于洪广镇的贺兰中地生态牧场是专门从事种奶牛繁育、优质原料奶生产的现代化畜牧企业。存栏规模2.3万头,日年产鲜奶430吨,截至目前,该公司累计流转牧场周边土地4.3万亩,涉及3000余农户,主要用于种植优质苜蓿、玉米、燕麦草等饲草。 “土地流转后的农户成为产业工人,公司通过‘企业+政府+农户’的经营模式与政府、生态移民建立了利益联合体,通过与政府、生态移民进行奶牛托管经营的方式带动当地生态移民增收致富。”贺兰县中地生态牧场有限公司办公室负责人丁建宁介绍,公司自土地流转以来,每年支付农民的土地租金3200余万元,饲草基地季节性工作人员120余人,农户增收600余万元,不仅直接带动农户增收,而且壮大了村集体经济。2018年开始,公司对欣荣村、广荣村2111户移民的奶牛进行托管,每年支付奶牛托管固定收益430余万元,每户移民每年增收2070元。

   因户施策

   “精准滴灌”扶真贫

   2012年,告别大山深处的西吉老家,杨尚贤来到了洪广镇欣荣村。在镇干部的引导帮扶下,杨尚贤选择了通过发展肉兔养殖来实现自己致富梦想。2016年年初,杨尚贤饲养了200只肉兔,每天起早贪黑准时给兔舍打扫卫生,给肉兔消毒、喂食,将全部心血投入到肉兔养殖管理上。通过几年的发展,目前杨尚贤存栏兔子已达6000只,去年纯收入15万元。 杨尚贤说,他的梦想是建设一个专业化的养兔厂,不久的将来能尝试兔肉深加工,延长“兔产业链”,培育新的盈利点,使养殖产业向多元化发展。 因户施策,精准扶持,这是洪广镇为贫困户量身定制“致富套餐”,帮助贫困户精准脱贫的一个缩影。 如何把帮扶措施定准,洪广镇下了大功夫苦功夫。 为理清底数,为科学决策提供精准依据,洪广镇以“按房建库,以房管人”的思路,通过第一书记、工作队、村小组组长、帮扶责任人多次走访入户,采集移民家庭人口、家庭情况、培训意愿、是否低保、残疾、大病,各类扶贫政策享受、就学就业创业等信息,建立起了一套精细、准确的广荣村、欣荣村居民家庭情况信息数据库。通过数据库,做到“一张表管全村,一张表知民情,一张表解民意”,为精准帮扶、精准施策、精准脱贫、精准管理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支持。 49岁的杨怀远没想到在他即将50岁的时候,终于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店”。 “1000多个品种呢,无论大小每个都是两元,随便挑。”杨怀远笑着告诉记者,尽管目前小店盈利不多,但一家几口的生活费是够了。 两年前,一次意外事故导致杨怀远左胳膊受伤,再也无法从事体力劳动,一家人从此没有收入来源,只能靠低保生活。去年8月,在村支部的帮助下,杨怀远贷款7万元在村里开了间“两元店”。“每个月营业额有3500元左右,抛去开支没有太多利润,但这是靠自己的劳动所得,挣多挣少心里踏实。”杨怀远说。 “我们在弄清底数的基础上,进行专项统计核查,查找帮扶盲点,确保政策落实,为所有贫困户量身制定脱贫计划,对贫困人口坚持分类指导,对症施策,每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综合开展帮扶,有效解决扶不到点上、扶不到根上、扶不到真贫上的问题。”蔡霞表示。

   盯住短板

   “综合造血”强筋骨

   劳动力素质偏低、产业支撑乏力、就业空间狭窄,是贫困村难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功能性障碍,不解决造血问题,单纯输血无疑是杯水车薪。 广荣村是一个典型的移民村,村民均于2014年从西吉县搬迁于此。近年来,为进一步解决留守妇女务工问题,帮助广荣村留守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洪广镇出真招,打造扶贫车间助力脱贫攻坚。 2017年底,非遗传承人乔雪到广荣村扶贫车间做扶贫培训讲师,教村里妇女制作手工皮具。“这里的大姐大婶几乎都有纳鞋底做布鞋的手艺,学起来容易,人员稳定性也高。”乔雪表示,大家做出的手工皮具精致结实,很受消费者欢迎。 50岁的谭雪勤老家在西吉,因丈夫生病去世欠了不少债,移民到广荣村后,她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灵活的头脑,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扶贫车间二楼一个展示间,是谭雪勤和另外两个姐妹共同创办的手工合作社。“我看村里很多老人会绣花,打算给她们找点事做。今年4月成立了合作社,带着村里一些老人绣花,她们有事做还有收入。”虽然有了自己的合作社,但谭雪勤舍不得离开扶贫车间,现在她一边在扶贫车间做手工皮具,一边在合作社和姐妹们做绣花枕和各种手工艺品。 去年4月,针对部分贫困户因照顾家庭不能外出务工的实际,洪广镇党委筹资300多万元,在广荣村新建12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车间建成后,引进了银川月美制衣有限公司、银川市宏丰有限公司、乔师傅皮艺、贺兰县勤玉梅手工制作合作社等6家企业及合作社,带动村里妇女及留守人员进行缝纫、制衣、编织、工艺品制作,形成集技能培训、生产、销售、儿童管护于一体的创新型扶贫车间。 “我们通过‘党建+扶贫车间+企业+技能+就业+脱贫’的扶贫新模式,有效帮助缺技能、缺资金、有家人需要照顾的贫困户和低收入人群,使其在家门口就业,实现脱贫增收。”广荣村党支部书记成玉华介绍,扶贫车间通过党员引导和管理,协调入驻企业对村民进行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岗位,以按劳计酬、多劳多得的方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预计带动100余名妇女在家门口就业,每人每年可增收1万元。 扶贫路上,洪广镇以民生为导向,一步一个脚印,向着“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目标继续前进。

<p>    <p  align=

  移民村群众在自家门口打工。

(责编:赵茉钰、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