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中央各定點幫扶單位累計投入幫扶資金11.36億元,為寧夏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了重要貢獻

脫貧路上,我們攜手共進

記者 李峰

2021年04月26日08:07  來源:寧夏日報
 

(一)

資產、股金、股東……這些原本在企業、商界才會出現的詞語,如今在同心縣河西鎮旱天嶺村也流行起來。

4月初,記者來到這裡採訪,村民丁玉林告訴記者,這些詞語是近兩年才在村上興起的。

在旱天嶺村村民口中,其完整表述為:“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而帶來這些新鮮詞語的,則是前來村上定點幫扶的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他們想要在我們這個曾經因‘旱’聞名的貧困山村,實現‘三變’。”丁玉林說。

旱天嶺村到底有多“旱”?村民們形容,曾經天上下一場雨,就能讓老人興奮得睡不著覺,隻為當年土地能多點收成﹔能讓村裡留守婦女們立即把屋內所有能利用的盆盆罐罐都搬出去接雨水,隻為多儲存一些水,讓家裡人少到幾公裡外的山溝溝“背水”吃……

守望著這片土地,靠土地致富顯然不現實﹔外出務工雖可以補貼家用,但終究不是解決貧困的根本途徑。

2013年,為幫助同心縣徹底撕掉國家級貧困縣的標簽,幫助現行標准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黨中央選派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與同心縣結對幫扶。從此,中核集團在這片土地上傾情扶助,下足扶貧“繡花功夫”。

在旱天嶺村,從幫扶伊始,中核集團就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為村子確定了發展養殖產業的脫貧道路,提出“以獎代補”,以養1頭牛獎2000元的模式,鼓勵農民養牛。中核集團投資30萬元,為村上改建標准化養殖圈棚,免費提供給建檔立卡貧困戶使用,開始嘗試規模化養殖。

如何確保村民們長期穩定脫貧?中核集團又拿出400萬元扶貧資金,加上村上的壯大村集體資金等,共同打造旱天嶺村肉牛養殖基地,並探索建立了“361分紅模式”,即產業增值利潤的30%用於滾動發展,60%用於全體村民分紅,10%用於失能建檔立卡貧困戶或公益事業,最終探索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

“我家5口人,2020年底家裡每人得到了300元分紅。”村民馬炳林自豪地說,除每年能拿到中核集團的養牛補貼外,現今,他每年還能享受到“三變”后的紅利。

在黨建、教育、醫療等方面,中核集團也開始多種形式的幫扶。“加大資源整合和投入,加大挖掘和激發村民內生動力,加大發揮好駐村扶貧干部橋梁作用等。”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一位負責人介紹說,與同心縣“結緣”后,中核集團已在當地形成了全方位、多領域的幫扶格局。8年間,中核集團在同心縣累計投入幫扶資金6500萬元,產業投資10億元,消費幫扶農產品近2000萬元,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2769戶11245人,受益群眾達2.8萬人。

2002年至2011年,國家第一輪安排了4家中央單位定點扶貧寧夏﹔2012年底開始新一輪,8家中央單位定點扶貧我區8個國家級貧困縣﹔2015年,國家煙草專賣局(煙草總公司)定點幫扶吳忠市紅寺堡區。至此,實現了中央單位對我區9個貧困縣(區)定點幫扶全覆蓋。

(二)

貧有百樣、困有千種。而扶貧,貴在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海原貧困農戶之所以貧困,源於沒有適宜發展的主導產業。對口海原縣定點幫扶的華潤(集團)有限公司在當地大力實施草畜一體化肉牛養殖產業,通過培育壯大扶貧產業,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先后捐贈幫扶資金3.85億元,建設存欄1萬頭的草畜一體化肉牛養殖基地。該集團還創新性地打造了“基礎母牛銀行”幫扶模式,即通過賒銷高端基礎母牛,以“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幫助貧困戶擴大養殖規模。

鹽池灘羊早已聲名在外,當地村民都有養殖灘羊的習慣。對口幫扶的中國航空油料集團公司向鹽池縣87個村級發展互助社注入資金1555萬元,幫助貧困戶發展灘羊養殖等特色產業。同時,借助村級發展互助資金建立起的良好信用度,持續撬動銀行信貸,為3.2萬貧困人口撬動產業發展資金5.3億元,使貧困戶通過產業發展增收3.6億元。

在固原市原州區,中國鐵路總公司投入3500多萬元扶持當地發展特色種植業、養殖業等,帶動貧困戶生產“得現金”、務工“掙薪金”、入股“分紅金”、土地流轉“獲租金”﹔國家煙草專賣局(中國煙草總公司)投入資金1600多萬元在吳忠市紅寺堡區建成飛地扶貧肉牛養殖園區……

不僅要讓貧困村民腰包鼓起來,還要從鄉村基礎配套、環境整治、鄉風文明等方面入手,打造宜居宜業的樣板鎮、樣板村,為脫貧后全面鞏固脫貧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積累經驗——

華潤集團投入9300余萬元援建海原華潤希望小鎮,通過設施配套、環境改造等,徹底改善了村民的人居環境,將希望小鎮打造成了獨具特色的新型農村社區﹔

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先后投入3000多萬元,使涇源縣大灣鄉楊嶺村舊貌換新顏,先后被評為“全國鄉村振興示范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

新修道路、進行危窯危房改造,投建“大飛機航空博物館”,自從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幫扶西吉的那一刻開始,不僅吉強鎮的興德村發生了巨變,縣內的西坪村、火家溝村等6個村,也在悄然蛻變……

(三)

“讓貧困地區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阻隔代際傳遞、挖斷‘窮根’的重要途徑。”廈門大學選派到隆德縣沙塘鎮張樹村駐村第一書記胡雄說。

自定點幫扶以來,廈門大學充分發揮教育優勢,投入1600多萬元持續培訓隆德縣各級領導干部、農村“雙帶頭人”等48批次5220人,派出研究生支教團4批22人在隆德縣第四中學連續4年支教。前來助力脫貧的其他中央單位也充分發揮人才、管理經驗等方面的優勢,通過選派挂職干部、人才交流、定向培訓等方式開展智力扶持,先后向定點幫扶縣(區)派出挂職扶貧干部72人次,幫助培訓基層干部、鄉村教師等35446人次。

中國商飛以大飛機西吉支教團、英語教師特訓營和優秀中小學生夏(冬)令營等項目為抓手,先后挑選兩批次35名設計師組建大飛機支教團開展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組織貧困戶優秀中小學生8批次240人赴上海和北京開展夏、冬令營活動,體驗模擬飛行,在孩子心中播下大飛機夢想﹔組織100多名教師開展英語教師特訓營活動,助力提升本地教學理念和水平,達到了志智雙扶的效果。

針對貧困地區農副產品滯銷賣難的問題,積極開展消費扶貧行動,2020年中央單位共計購買和幫助銷售農副產品4.87多億元。

關注民生改善,扶危濟困,各中央幫扶單位把教育扶貧和健康扶貧作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防止因病返貧的重要抓手,累計投入1.14億元,資助貧困學生5146名,派出醫療專家800余人開展義診活動120余場次。

讓無數幫扶人才奔赴貧困地區、無數幫扶資金流向貧困地區、無數幫扶力量匯集貧困地區……始於2002年的中央單位定點幫扶,在我區奏響了一曲扶貧大合唱。

“在中央單位的大力幫助下,我區各幫扶縣(區)的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取得長足發展,貧困群眾的錢包鼓了,觀念也更新了,實現了‘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轉變。”自治區扶貧辦相關負責人說。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多年來,中央各定點幫扶單位累計投入幫扶資金11.36億元,為寧夏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了重要貢獻。

(責編:閻夢婕、賈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