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人才最好的時代舞台

聚焦政協委員熱議的話題系列報道③

2021年01月31日08:41  來源:寧夏日報
 

人才與產業“聯姻”,會帶來怎樣的效益?答案是:無限潛能。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從來都是國家發展最重要的資源之一。近年來,我區創新引人用人育人長效機制,出台《關於推進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意見》《關於實施人才強區工程助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意見》《寧夏回族自治區高層次人才優厚待遇實施辦法》等一系列人才優惠政策,從科研服務、創業支持、安居保障、社會保險等方面,為人才提供一系列服務。

當下,自治區正著力推進九大產業發展,全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也更能成就人才。

給人才最好的時代舞台,這是本屆政協委員們的強烈共識。面對區域位置、經濟發展、城市環境等硬實力的不足,寧夏應如何立足對比優勢,走出一條人才之路?引才、用才、留才,這些關鍵點該如何發力?

立足產業 精准引才

“21世紀最重要的是什麼?人才!”若干年前賀歲片中的經典台詞,已成為全國各地招才引智的“金句”。與自帶人才磁場的東部沿海相比,我區人才總量不足、結構不優、高層次人才短缺等問題突出,如何破解人才之“渴”?

“立足產業,精准引才。”委員毛洪峰建議,隨著自治區九大產業的全面推進,對各類人才的需求將出現井噴式增長。要摸清家底,針對九大產業發展,逐一開展人才供需調研。一方面摸清現有人才總量、結構、短板等現狀,另一方面精准統計好每一個產業的人才需求、層次要求,做到心中有數,下好產業人才引進“一盤棋”。探索強化大數據、人工智能在人才工作中的運用,深化數據挖掘和運用,建立九大產業人才數據庫,實施人才精准對接、精准培育、精准引進。

近年來,自治區大力實施人才培育政策,在吸引、使用人才上下了不少功夫。“千名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高層次人才柔性引進行動”等引才計劃,定向引進了一批學術技術水平高、寧夏急需緊缺的高層次人才。

“在人才引進上既要‘頂天’又要‘立地’。”張靜虹委員建議,既需要引進像工程院、科學院院士一流專家為我區發展把脈問政,提供戰略發展指導,也要更多地引進產業發展中的實用人才。

助推九大產業快速發展,離不開“高精尖”人才。潘瑋璐委員建議,要想“引得進”,就需要進一步提高人才服務保障水平,為各類人才干事創業創造條件。實施省外工程師引進計劃,完善引進頂尖人才“一事一議”實施辦法,引導和鼓勵企業大力引進產業發展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

欠發達城市和相對偏遠地區該如何“引才”,又憑什麼搶佔先機?陳生榮委員建議,利用高鐵“虹吸效益”,加快創建吸引外地人才的宜居創業環境。高鐵開通會帶來人才資源向低生活成本城市流動的“反虹吸效應”。要充分用好用足“高鐵機遇”,積極制定人才引進和支持創業發展的相關規劃,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以點帶面 潛心育才

寧夏農業有機合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楊志祥,主攻抗生素新藥研發,2015年被作為人才引進。楊志祥切身感受到,寧夏漸漸成為人才集聚地:“我看中的是人才施展的平台,以及團隊精誠合作的場景。”

“人才鏈、產業鏈融合發展,培養枝繁葉茂、綠樹成蔭的‘人才森林’”楊立華委員建議,創新人才機制,結合“以引為主”的人才政策,啟動“引育結合”乃至“以育為主”的人才機制。實施“遠景樹人”思路,以各類研發平台為依托,加強青年科研人才、質量管理創新人才和科研后備力量建設,培養一批貫通產學研合作鏈條的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的本土人才。

“抓人才不了解產業,就像是盲人摸象﹔抓產業脫離人才,就缺少騰飛的翅膀。”政協委員哈瑩說,解決這一難題,就要找到人才與產業發展的“最大公約數”,凝聚起人才部門與產業部門的“最大合力”。她建議完善產業工人人才培養機制,推廣產學研用協同育人模式,建立梯度培養機制。實施知識更新行動、技能提升行動,開展“人才+產業”行動計劃,探索建立“政府出錢、企業育才”的產業工人隊伍人才培養儲備機制,培養青年科技人才后備軍。同時,加強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壯大高水平、高技能人才隊伍。推動本科高校、職業院校與九大產業企業協同培養人才,共同開展職業教育。主動對接企業和職工需求,圍繞產業設計學科、圍繞企業培養人才,實現職業教育、普通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之間的協調銜接。

不拘一格 量身定做

“九大產業就像巨大的磁石,能促使人才匯聚,但吸引人才需要提供好的環境。我們要對生活成本、制度交易成本、時間成本做減法,對公共服務、生態環境、文化文明做加法。這樣,才能吸引人,留住人,並成就人的夢想。”蔣新錄委員建議,針對不同的人才,量身定做相應的人才政策,以精准的服務吸引、使用和留住人才。

“哪裡需要人才、需要什麼樣的人才?用人單位更清楚、更緊迫。”文軍委員建議,加大已出台“人才強區”等政策的落實力度,對已引進、聘用的人才要不講條件、不折不扣地兌現好已答應的優惠政策。盡可能讓利於人才、方便於人才,不能失信於人才,杜絕出現寒了人才心的“破窗效應”。鼓勵企業推行以科技項目和智力資本入股或參與分配,激活科技人才創新創業潛能。將專利創造、標准制定及成果轉化作為收入分配及職稱評審的重要依據。

未來,產業的加速,人才的推動,正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動能,為推動寧夏經濟高質量發展開拓新空間。(記者 趙 磊)

(責編:梁宏鑫、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