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農業灌溉“有多少湯泡多少饃”

2021年01月22日08:12  來源:寧夏日報
 

   用好每一滴黃河水。

   2020年冬灌,自治區對夏秋灌超計劃用水市縣(區)核減了其超用的1240萬立方米的用水指標,確保全年引用水量不超計劃。對無用水計劃指標和純景觀類人造湖嚴禁冬灌配水。揚水灌區春水玉米和自流灌區常年稻地不安排冬灌。同時,對9000畝省水優質的奶牛飼草——黑麥草調配了水量。

   2020年10月24日,新版《寧夏回族自治區有關行業用水定額(修訂)》開始執行,將工農業生產用水定額收緊。這成為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落實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最基礎的依據和尺度。與2019年作對比,在人口規模、工業產業結構和主要產品產量、農業種植結構和作物產量不變的情況下,執行新的定額,農業用水將節約0.48億立方米。

   處於西北內陸的寧夏,干旱缺水是基本區情,全區近90%的水資源來自黃河,60%的耕地依靠黃河水。寧夏黃河水資源指標每年為40億立方米,但長期以來農業用水量一直佔總用水量的85%以上,大水漫灌、工程老化等問題導致水資源利用率不高,成為制約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

   未寒積薪,未雨綢繆。我區積極踐行新發展理念,把水資源作為最大剛性約束,堅持量水而行、因水制宜。自治區水利廳統籌生活、生產及生態用水優化配置,統籌黃河水、當地水及非常規水一體管理,統籌法律、行政及工程綜合措施,實行“用水源頭嚴控、過程嚴管、結果嚴查”全過程管理,強化用水總量、效率、納污“三條紅線”管理,實行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項目和用水“雙限批”,堅決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

   過去的5年,自治區蹚出了一條農業節水領先和各業節水配合、節水制度建設鋪墊和先進節水技術應用領路、政府引導和市場撬動的寧夏特色節水路﹔全區率先完成全國水資源使用權確權和水流產權改革試點,率先開展空間規劃試點水資源承載力評價,國家分配的黃河水指標全部分配到縣,實現三級水資源管理約束指標全覆蓋。出台了葡萄、枸杞特色種植等9項農業節水標准,制定了覆蓋灌區、城市、工業園區等7類節水型載體標准,初步構建了包含重要領域、主要行業的節水標准體系。節約水量優先配置到脫貧攻堅主戰場和經濟發展主陣地。

   位於寧夏中部干旱帶的鹽池縣,依靠鹽環定揚水工程開辟出的35.8萬畝灌溉面積,卻僅有4850萬立方米的水權。如今,通過水權轉換,高效節水灌溉面積佔全縣灌溉總面積的98%。自治區灌排中心副主任伏志梅說,如此高的比例在全國屈指可數。

   現代化生態灌區建設則是一次優化用水結構、轉變用水方式、改革用水制度的全方位嘗試。2016年,《寧夏引黃現代化生態灌區建設規劃》出爐,規劃利用10年左右時間,投資260億元,逐步對1000余萬畝灌區的供水渠道、泵站、排水工程進行高標准改造,對干、支斗口配套測控自動化設施,使灌排體系提標升級,信息化管控實現全覆蓋,節水灌溉面積達到600萬畝,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60。

   2017年,吳忠市利通區、賀蘭縣等縣區率先在全國開展現代化生態灌區試點建設。3年中,試點縣按照“先建機制、后建工程、建管並重、綜合施策”的基本思路,推進水權管理、改革農業水價、多元化投融資、專業化運行管理四大機制建設,應用清華水聯網核心算法技術,實施渠系配套測控一體化、田間推廣高效節水灌溉、灌區管理信息化等工程建設。吸引了京藍科技、大禹節水、潞碧墾等國內外節水企業投入,推行設施維護、水費收繳、灌溉服務市場化、專業化、物業化管理,探索出了“投建管服”一體化新模式。

   目前,全區現代化生態灌區試點面積超過100萬畝,實現年畝均節水100立方米,灌溉水利用系數提高到0.55。利通區將節約的1480萬立方米農業用水以3.82億元的價格交易給寶豐集團﹔永寧縣將節約的2000萬立方米農業水權成功競價5.4億元轉換給寧東基地,實現了“節水生金”。

   當前,自治區正在編制完成《“十四五”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實施方案》,規劃到“十四五”末,將基本建成水源可靠、工程完善、技術先進、管理科學、防災減災有力、生態環境良好,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現代化生態灌區。到2025年把寧夏引黃灌區打造為全國高效節水現代化生態示范灌區,年均實現農業節水5.6億立方米。通過實施水權交易鼓勵農業節水向工業、城鎮用水轉移。

   節水,寧夏在行動。目前,寧夏9個縣(區)被評為節水縣域達標縣。(記者 裴雲雲)

(責編:趙茉鈺、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