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烏鎮,歷史悠久……漫長的歲月和迢迢千裡的遠隔,從未遮斷我的鄉思”,這是文學巨匠茅盾筆下的浙江烏鎮。京杭大運河流經杭嘉湖平原時,與這個小鎮擦身而過。鎮內蛛絲河網縱橫交錯,水運商貿由此而興。自2014年以來,每年秋冬季節,互聯網大咖紛至沓來,最新科技炫目登場。烏鎮是談到互聯網時繞不開的一個節點。
枕水而生,觸“網”愈盛。水運網和互聯網這兩張網,連起了烏鎮的歷史與現在,也織就了這個小鎮的未來。
千年古鎮重獲新生
11月下旬,一年一度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互聯網發展論壇召開之際,記者來到烏鎮,秋雨淅瀝,寒意逼人。
“來了,今天冷吧?先坐下喝碗糖水暖暖吧!”一進屋,民宿老板潘旭東帶著笑迎上來,遞上一碗熱紅豆湯。
環顧屋內,木質的長條形桌上鋪著藍色印花布,下面擺著烤火的鐵盆,木頭椅子上系著手工縫制的坐墊。昏黃燈光照耀下,溫著姜湯的壺冒出一圈圈霧氣。一旁,老板13個月大的女兒正在母親的攙扶下踱著步,外婆拿撥浪鼓逗她,小姑娘嘴裡便咿咿呀呀的,偶爾還會蹦出“媽媽”“爸爸”等幾個簡單詞語,吸引了全屋人的注意力。陰雨天,心卻是明朗的。
地處浙江省桐鄉市北部的烏鎮,有1300年建鎮史,自古就是水鄉澤國。因水成市,傍河成埠,歷史上烏鎮從宋代起逐漸發展為江南貿易重鎮,明代嘉靖時期《烏青鎮志》更是記載:“富商大賈數千裡輦萬金而來,摩肩接袂如一都會”,一派城府氣象。今日一看,的確是清水穿城過,人家盡枕河,彈丸小鎮聚集起煙火萬家。談起往日,老烏鎮人卻緩緩地擺擺手,他們知道:烏鎮,並非從來如此繁華。
進入20世紀下半葉,年輕人大量外流,大批歷史民居衰敗和拆除,烏鎮水鄉風貌漸失,屋舊人稀,破敗凋零,昔日江南明珠蓬首垢面,猶如遲暮美人。
作為土生土長的桐鄉人,烏鎮前鎮長張建林見識過曾經烏鎮“真實的破舊”。在他印象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烏鎮進鎮的路很差,河水又黑又臭,大批古建筑瀕危。
“車子跳,烏鎮到。”這是早年浙江人對烏鎮的口頭禪,意思是隻要你感覺車子猛烈顛簸,就意味著到了烏鎮,用來比喻烏鎮當年路況很差。的確如此,烏鎮曾是桐鄉最后一個通公路的鄉鎮,直到1992年烏鎮北柵通江蘇省的公路才打通。那時烏鎮人最好的工作便是到鎮上幾個國營工廠上班,后來工廠陸續倒閉,人們的生活每況愈下。
1995年,畫家陳丹青去杭州,繞到烏鎮,他這樣描述當時的景象:“東西柵破敗淒涼,剩幾戶老人,聽評彈,打牌,河邊衰牆邊停著垃圾堆、鳥籠子、還有家家的馬桶,年輕人走光了。那種沒落頹敗,味道是好極了,我原是江南人,走走看看,絕對懷自己的舊,可是全鎮完全被世界遺忘……”
1999年,桐鄉市委市政府決定對烏鎮古鎮進行保護性開發和整治,以保護歷史遺產來開發旅游。
與其他地方搞開發大興土木、蓋高樓、建開發區不同,烏鎮的改造是從拆除景區旁五層樓高的百貨大樓開始的。本著“整舊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則,烏鎮從鄰近鄉裡收集舊料,將水泥路面全部恢復為青石板路﹔牆面不是粉刷成鮮亮的顏色,而是將白灰與黑灰混合,在綠植的印襯下更顯斑駁﹔陳年的門窗修好后不是油漆一新,而是按古法用桐油兩度刷漆……
如今,行走烏鎮,抬頭不見電線電纜,低頭難覓水管槽道,連空調外機都用木條層層包裹“藏”在水閣(為了增加利用空間,烏鎮人將房舍的一部分架設於河上,下面用圓木樁或石柱打入河床中,當地稱作“水閣”)下面。修葺一“新”后,江南水鄉小鎮再現,人們熟悉的烏鎮又回來了。
還原江南夢裡水鄉
撐一把雨傘,到烏鎮景區隨便轉轉。但見青磚黛瓦石板巷,小橋流水烏篷船,世代傳承的敘昌醬園裡依舊醬香濃郁,染坊晒架上藍印花布隨風搖曳,昭明書院裡讀書人靜坐品讀,書生羊肉面館裡顧客大快朵頤。船上、橋上、石板路上,四處游人不斷。潘旭東說:烏鎮一直很熱鬧,今年受疫情影響,人算少的咯!
根據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發布的數據,2019年,烏鎮累計接待游客918.26萬人次,中青旅烏鎮景區業務在營業收入和淨利潤高位基數上,仍然實現雙增長。在江南,水鄉並不鮮見,烏鎮何以備受青睞?
著名建筑師姚仁喜在設計建造烏鎮劇院時曾考慮,烏鎮是一個像夢一樣的地方,所以烏鎮劇院最大的任務就是要延續人們的夢想。於是他以盛開在水鄉的並蒂蓮為設計理念,造出了后人稱贊的“中國最美劇院”。
一個夢字,抓住了烏鎮的精髓。在烏鎮拍過電視劇《似水年華》的歌手、烏鎮旅游形象代言人劉若英說,烏鎮是巷口的姑嫂餅,是路邊的臭豆腐,是老攤上的三白酒,是橋下的菊花茶。對於游客而言,烏鎮給他們造出了完美的江南水鄉夢。而將人們包裹進一個叫烏鎮的夢裡的,除了抬眼可見的亭台樓閣、白牆黛瓦、小橋流水、槳聲燈影,更離不開地道的人文體驗。
其實,烏鎮西柵景區開發歷經4載,投資超10億元,買斷原住民的民居產權,將1000多戶人家悉數搬至西柵外,等景區建好之后,再請烏鎮人回來工作、經營、生活。因此,游客來到這裡,看不到外地人開的全國連鎖的店鋪,也沒有此起彼伏的臨街叫賣招攬旅客,而是真正走近烏鎮人的生活。可以說,烏鎮實現了最本真的“還原”。
潘旭東就是搬出去后又回來工作的。烏鎮民宿沿西市河蜿蜒而布,由烏鎮歷史民居改建而成,502間(套)客房形式多樣,但都由烏鎮旅游集團統一規范經營,以數字編號。潘旭東經營的是17幢,客房裝修布置等全不要操心,他只是當房東,盡力為住店客人提供服務。如今,他和妻子女兒守在民宿,家裡長輩也常常過來幫忙,一家人圍坐在堂屋一起吃飯,其樂融融,跟舊時光景一樣。客人來了,也跟回到自家一樣。
民宿2B乙的老板,同樣是返鄉創業的年輕人。因著地道的家常味,他家雖隻設了2張餐桌,隻有一份固定菜單,卻成為美食推薦應用上的前幾名,牆上貼滿了世界各地客人的留言。有英文的“delicious”(好吃),有重慶話“巴適得板”(舒服),有人寫下打油詩“烏鎮風景美如畫,本想吟詩贈店家,奈何自己沒文化,一句好吃走天下”,更多人說下次來烏鎮一定要再來喝一口老板做的砂鍋魚頭湯。
游客藍先生愛逛市場,他覺得這是最具煙火氣的地方。體驗一番早茶客,是他來烏鎮的一個重要理由。水上早市,是隨著烏鎮的水閣風貌和充沛水系而形成的特色景象。以前,人們將貨物陳列在船上,臨河的居民隻要吆喝一聲,船就會搖到水閣邊,烏鎮人不出門也可以買到新鮮的蔬菜水果。習俗延續至今,四鄉的居民不再把集市看成是添補家用的途徑,而是作為一種生活樂趣。
清晨7時,晨霧還沒散去,水市口就熙熙攘攘熱鬧起來,八方來船已擠滿了河道,除了南瓜、番茄、辣椒等蔬菜水果,集市上還有本地的水產攤和干貨攤,甲魚、小河蝦、梅干菜等備受喜愛。兩邊的水閣裡,茶館、肉鋪、小吃店、豆腐攤也早早卸下門板開張了,來吃早茶的游客順便逛逛早市,水鄉的一天拉開了序幕。
妙的是,在烏鎮,早茶客不是游人的專屬體驗,烏鎮人的一天正是從早茶開始。你看那三三兩兩坐著的,不少講著吳儂軟語。本地人、外地客,融進了同一個夢裡。
注入全新互聯網基因
“你們去今年‘互聯網之光’博覽會看過沒有啦?好多新科技好厲害的……”沏上一壺菊花茶,老姐妹們團團圍坐,烏鎮人何阿姨打開了話匣子。在信息不通的時代,茶館是新聞中心﹔如今,喝的還是茶,分享的卻不隻家長裡短,還有互聯網領域的最新消息。
微信公眾號“星球研究所”在文章《什麼是烏鎮》中寫到:“它是古鎮卻又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古鎮,它很時尚、很前衛,烏鎮戲劇節蜚聲全國,世界互聯網大會將其定為永久會址。”自2014年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烏鎮舉辦以來,烏鎮走上數字化、國際化的發展快車道,加速與5G、大數據、雲計算、工業互聯網等擁抱。
老烏鎮人邵雲說,第一屆“互聯網之光”博覽會時,他看到機器人還很好奇,跟它打招呼,機器人的一句俏皮回復,能讓周圍的人笑成一片。哪能想到,今天機器人早已進入飯店等不少場所,承擔起保潔、安全巡邏等重要工作。
2019年,“哪吒號”5G自動微公交在烏鎮運營,在世界互聯網大會期間為嘉賓提供接駁服務。老烏鎮人沈佳良激動地發朋友圈說:“5G無人自動駕駛已上線,烏鎮馬路上可以圍觀啦!”
今年,82歲的烏鎮人胡暉成了抖音上的“網紅奶奶”。在烏鎮人民公園入口處,胡暉對著一塊大屏幕問道:“烏鎮寶寶,今天的菜價是多少?”隨即,屏幕上便清晰列出當天烏鎮各類菜品的價格。在AI虛擬廣場舞運動區,大媽們不用自帶擴音器,通過5G網絡就能在大屏上學習當下熱門舞蹈。胡暉說,她喜歡智慧公園裡這個“能唱歌會跳舞的老師”。
許多人不知道,早在2003年西柵開發之初,為了游客擁有便捷的網絡體驗,烏鎮有預見性地埋下了寬帶網線。某種意義上,這些網線也為烏鎮的未來發展埋下了伏筆,注入了互聯網基因。從此,烏鎮全方位融入“互聯網+”元素。
2014年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時,全鎮“翻箱倒櫃”才找了13家勉強與互聯網、數字經濟有關的企業。而截至2019年底,烏鎮共引進數字經濟類項目1120個,計劃總投資425億元。烏鎮所在的桐鄉市,數字經濟企業數量由2014年底的355家發展到2019年底的1950家,數字經濟核心制造業產值從54億元增長到157.8億元。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隻夠愛一個人。”烏鎮人木心的詩歌這樣寫。以前,慢節奏、舊風味是烏鎮的底色﹔現在,千年古鎮站到了信息時代的最前沿,快和新也成為烏鎮標簽。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0年12月10日 第 05 版)
攜手打造面向新時代的中阿命運共同體 第五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博覽會8月19日至22日在寧夏銀川舉辦。本屆博覽會以“深化經貿合作,共建‘一帶一路’”為主題。據了解,本屆博覽會總計簽約成果277個,計劃投資和貿易總額1566.7億元。圖為第五屆中阿博覽會會場外景。記者 劉 峰攝…【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