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海原:鋪展移民安居樂業新畫卷

2020年09月30日07:56  來源:寧夏日報
 

   “十三五”期間,海原縣對1.5萬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

   今年是“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的收官之年,通過產業培育、就業幫扶、社區融入等多措並舉,海原移民群眾豐衣足食、安居樂業,駛入幸福生活的快車道。曾經住窯洞、喝苦水的日子一去不返,移民群眾闊步走在奔小康的希望大道上。

   1.5萬名山裡人搬到平川

   “上學翻山越嶺,下雪天大家都摔過跤,山裡面封閉、條件差,對人的影響是一代又一代。”憶起學生時代的生活條件,45歲的馬永宏感慨萬千。

   馬永宏原住海原縣大山裡的三河鎮丘陵村,“那時候學校離家5公裡,要下到溝底,再翻過山嶺,冬天上學每天都像是一場‘長征’。”馬永宏與村裡大多數孩子一樣,12歲才上一年級,因為山路太遠太險,孩子太小家長不放心。

   不下雨庄稼沒有收成,一下雨陡峭的山路濕滑難行,丘陵村便與外界斷了聯系。馬永宏認為,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是這個村貧窮的根源。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成年后的馬永宏決定走出大山,離開條件惡劣的故土。

   他將自行車扛下山,騎了五六個小時到達七營鎮,將車寄存在親戚家,隨后南下廣州打工。然而幾年打工下來,僅僅增加了一點家庭收入,卻無法改變丘陵村和全家人的生存條件。直到“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計劃啟動,才徹底改變了包括馬永宏在內的海原上萬名移民的生活底色。

   金秋九月,層林盡染,田野金黃。漫步在干淨整潔的三河鎮富陵移民新村,這裡交通便利、地勢平坦,藍天、綠樹、鮮花與整潔的村庄相映成趣,一幅潔淨亮麗、文明和諧的美麗新農村畫卷映入眼帘。村民笑逐顏開地說:“現在山清水秀環境美,住得舒適生活幸福,這好日子連神仙都羨慕。”

   “最初說要移民,鄉親們都顧慮重重,幾乎家家都有牛,搬到新地方沒地種不了草,牛吃啥?”馬永宏的疑慮代表了大多數移民的想法。經過移民搬遷工作人員反復講政策、講規劃,帶著移民參觀新居,最終扭轉了群眾觀念,大家紛紛積極配合搬遷。

   “十三五”期間,海原縣對居住在山大溝深、生產生活條件差、地質災害帶等脫貧難的建檔立卡戶3639戶15221人,通過就近和勞務兩種方式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其中縣內建設17個安置點搬遷安置2545戶10448人,銀川市興慶區和賀蘭縣、中衛市沙坡頭區等縣外安置點搬遷安置1094戶4773人,人均住房面積17.4平方米,人均自籌資金3000元,到2018年全面完成安置任務。

   為降低人為活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與影響,遏制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海原縣按照“宜耕則耕、宜林則林”的原則,將遷出區原有建設用地恢復為農用地,對勞務移民的耕地實施生態恢復,達到了保護生態、持續發展的目標。

   美麗新農村 移民笑開顏

   “我從丘陵村搬到40公裡外的富陵村,從山上搬到了平川,窯洞變成磚瓦房,苦井水變成廚房裡的自來水,給牛買飼料花的錢,算下來其實比在老家自己種草更省。”2018年移民富陵村后,住了40多年窯洞的馬永宏住進了60多平方米高大結實的磚瓦房,飲水機、淋浴器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再也沒有住窯洞會塌的擔心了。”

   諸多扶持政策使移民計劃順利實施,對於群眾自建房屋,海原縣採取“統一征地、統一規劃、統一標准、統一監理、農戶自建”的方式。自建房屋面積人均15平方米,從2人戶至6人戶,給予4.8萬元至8.8萬元不等的補助,每增加1人補助費增加1萬元。對於勞務移民安置,該縣統一回購符合入住標准並簡裝的住宅樓房,給予每人15平方米至20平方米的住房面積補助。縣外移民在搬遷安置后30日內,拆除原有住房及附屬設施平宅還田,均享受移民補助。

   政策鼓勵下,移民工作進展順利。各安置點通訊、廣播信號全覆蓋,自來水入戶率、供電保障率、道路硬化率達到了100%。在富陵、相桐、麻春、幸福花園等安置點配套建設了幼兒園、學校和村級活動場所。為富陵、蒼灣安置點建設了養殖園區,在老城區為勞務移民回購了扶貧車間,解決了移民飲水難、出行難、上學難、就醫就業難、住房安全等一系列問題,增強了群眾的融入感、獲得感和幸福感。對與鄰村較近、安置規模較小的安置點,統一納入相近村或社區,實行屬地統一管理,與當地居民享有同等的教育、醫療衛生、基本醫療保障、養老和社會救助等保障政策,使移民穩得住、安心住、融入效果好。

   從前養1頭牛的馬永宏,移居新村后肉牛養殖規模擴大到21頭,並且種植著老家的50畝禾草、秋雜糧,農閑時他還外出打工。幾項收入加政府補貼,馬永宏的年收入達到13萬元以上。

   在史店鄉蒼灣村,移民新居干淨整齊、氣勢壯觀。村民田志福家的菜園裡一半種著蔬菜、一半種著鮮花,屋裡屋外,隨處可見色彩艷麗的鮮花、盆栽。“養花養魚是移民收入增加、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標志。”田志福說,他老家在以自然條件差而出名的蘆子溝,雖然距離移民新村僅5公裡,但是當外面的世界已進入高速發展的21世紀,蘆子溝依然停留在住窯洞、吃苦井水的“原生態”狀態。2016年,田志福又因意外事故傷了腿腳,生活陷入困境。

   遷到山下移民新村后,基礎設施一應俱全,道路交通四通八達,打工、創業條件優越,蒼灣村被“盤活”了。在扶貧政策的引導下,蒼灣村人“各顯神通”,田志福開始養蜂。去年他的40箱蜂收入8萬元,今年又擴大到80箱,“我的目標是發展到100箱,年收入達到20萬元以上。”田志福信心滿滿地說。

   產業扶持穩定就業

   日前,移民馬古素算了算今年的務工收入:6個月掙了3.2萬元。

   馬古素是史店鄉蒼灣村移民,移居這裡前,她從未有過打工收入。移民后,當地政府大力扶持紅蔥產業發展,促進移民就業。

   村民馬學東成立了海原縣祥泰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紅蔥1080畝,每年用工100多人。今年,該合作社已收獲600畝,收入72萬元。馬古素從3月起在合作社從事種植、鋤草、挖蔥等工作,截至目前共收入3.2萬元,合作社向110名務工者支付工資40萬元。

   9月20日,三河鎮富陵村千頭高端肉牛養殖園區建成投用。園區剛剛落成,群眾的養殖積極性非常高,截至目前,當地移民的608頭肉牛已入住其中。園區肉牛滿額后,預計年收入可達400萬元,將有效實現移民增收致富,助推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

   移民定居后,海原縣結合各安置點實際情況,圍繞種植業、養殖業、務工等大力開展扶持培育。各鄉鎮加大種養殖業后續產業培育力度,搶抓“基礎母牛銀行”機遇,積極賒購華潤基礎肉牛。通過落實到戶產業補貼、基礎母牛補貼、“見犢補母”補貼、棚圈建設補貼等,激發群眾種植養殖積極性,促其不斷增加收入。

   目前,該縣已在三河鎮富陵村、七營鎮馬堡村、史店鄉史店村、關橋鄉脫場村等安置點建設養殖棚圈575座﹔在富陵村、史店鄉蒼灣建設養殖園區2處,實現了人畜分離、集中養殖、規模發展。

   9月28日,海原縣閩寧科技園卡立方扶貧車間生產線上,女工田廣蘭熟練操作機器生產智能卡。

   2018年12月,田廣蘭一家從甘寧交界的樹台鄉紅井村移民到縣城幸福花園安置點。1個月后,在社區的幫助下,她經過技能培訓進入這家企業,月薪3000元,從一名家庭婦女變成產業工人。

   這兩天,幸福花園社區正在發放勞務獎勵補貼。2019年4月成立的幸福花園社區,現有來自15個鄉鎮的移民1064戶4451人,其中建檔立卡戶625戶。

   52歲的移民楊應暢帶著3個兒子長年在建筑工地務工,人均年收入超過3萬元,日前獲得了9000元勞務獎補。去年,該社區人均年收入超過7000元,共發放勞務獎補124萬元,今年已發放540戶170萬元。

   為解決勞務移民務工問題,海原縣按移民群眾需求,有計劃的訂單式、定向式培訓,不斷提高勞動者技能,大力發展二三產業,使移民生計有著落,同時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協調督促用人單位與移民簽訂勞動合同、辦理社會保險登記和關系轉移接續,為移民穩定居住、就業和增收脫貧創造條件。組織開展勞務技能培訓,充分發揮扶貧車間作用,在老城區幸福花園小區開展技能培訓150人次,勞務輸出1241人次。其中在閩寧紡織園務工39人,實現就近就業創收。同時,為確保勞務移民低收入家庭有穩定收入來源,該縣安排公益性崗位330名、海興開發區安排公益性崗位189名。通過公益性崗位、扶貧車間、勞務輸出、勞務獎補等各類扶持政策的落實,目前已實現穩定脫貧10268人,脫貧率98.3%。(記者 王文革)

<p>    <p  align=

  富陵移民新村。

<p>    <p  align=

  ↑移民田志福展示精釀蜂蜜。

(責編:趙茉鈺、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