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為証

——追尋閩寧對口扶貧協作24年印記(中)

2020年09月04日07:57  來源:寧夏日報
 

貧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

二十四載,滴水穿石。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根植生機,持續作為,釋放暖意,成就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的一個生動例子。

24年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在“聯席推進,結對幫扶,產業帶動,互學互助,社會參與”五項機制的光輝引領下,實現從單向扶貧到全領域、多層次、廣覆蓋的深度協作。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閩寧兩省區貫徹黨中央打贏精准脫貧攻堅戰的決策部署,寧夏減少貧困人口93.7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22.9%下降到2019年的0.47%。

山海作証,海風溫潤,拂綠六盤山的渴盼。寧夏的旱塬,從荒蕪貧乏漸變為綠色山川。

山海作証,精准幫扶,溫熱西海固的眼眶。苦瘠的土地,從沉寂到煥發出不竭的生機。

山海初心:五項機制 光輝引領

9月的塞上江南,迎來閩寧互學互助對口扶貧協作第二十四次聯席會議。

這是一年一次的約定,這是山海不變的承諾。

當前,閩寧兩省區在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形勢下,努力克服疫情影響,加大勞務協作和消費扶貧。截至目前,福建9個對口幫扶縣區共向福建省銷售寧夏灘羊、枸杞、葡萄酒等產品價值10.5億元。

24年來,閩寧兩省區歷屆黨委、政府,始終按照習近平同志當年確定的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總方針,在實踐扶貧協作五大機制中,圍繞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務實苦干,使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成為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典范。

9月1日,電視劇《閩寧鎮》開始在福建莆田取景拍攝。該劇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的指導下,於7月28日在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開機,反映閩寧鎮從“干沙灘”到“金沙灘”的蛻變,展現閩寧協作模式的生機和成就。

閩寧鎮,是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一扇窗口。回溯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的起點,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原點,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借鑒。

1997年,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寧夏考察調研,提出了“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協作、共同發展”的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原則,為閩寧協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在此基礎上,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形成“聯席推進、結對幫扶、產業帶動、互學互助、社會參與”五項機制。

富貴蘭(寧夏)實業有限公司,是閩寧互學互助對口扶貧協作第二十三次聯席會議期間招商引資來的福建企業,從簽約到正式投產僅用了2個多月時間,在企業的扶貧車間,當地移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穩定就業。在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二十三次聯席會議期間,閩寧兩省區共簽約合同項目34個,計劃總投資131.2億元。

24年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聯席會議,一份份厚重的會議紀要,成就豐碩的成果。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一次聯席會議:確定兩省區政府每年舉行一次聯席會議﹔確定結對幫扶等事宜。”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六次聯席會議:根據新時期扶貧開發的特點,調動各方面力量,創新幫扶機制,拓寬合作領域,擴大協作規模,增強幫扶力度。”

“閩寧對口扶貧扶貧協作第十八次聯席會議:開展精准扶貧,堅持民生優先,把對口協作重點更多地向民生、向基層、向困難群眾傾斜。”

……

頂層設計,聯席推進。24年來,閩寧兩省區黨委、政府,發揮黨政主導的政治優勢,把聯席推動作為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有力抓手,每年召開一次由兩省區黨政主要領導參加的聯席會議,共同總結對口扶貧協作經驗、研究解決重大問題、安排部署工作、推動工作落實。

每一年,都是一級新的台階。牢牢把握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正確航向,在時光中篤定攜手前行。

結對幫扶,精准發力。24年來,福建省30多個縣(市、區)先后與寧夏9個貧困縣(區)結成幫扶對子,兩省區101對鄉鎮、110對行政村建立了結對幫扶關系。實踐証明,結對幫扶是動員社會力量的紐帶,是引導企業參與的橋梁,是形成扶貧協作強大合力的重要途徑。

今年3月,貨運市場逐步恢復后,西吉縣每天有2000噸馬鈴薯運往福建等地﹔有序復工復產后,一批來自涇源縣的143名勞務人員,乘坐包機飛往福建廈門……

產業帶動,自我發展。閩寧兩省區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協作為基礎,把發展特色產業作為提高自我發展能力的根本舉措。

今年,疫情發生后,福建省第十一批援寧工作隊,第一時間幫助挂職所在地協調解決防控工作面臨的困難。山海相隔一“線”牽,他們轉變工作方式,遠程履職,精准籌集應急防疫物資馳援……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機制在山海之間長效、高效、實效運作,離不開身處其中、每一個鏈條中不折不扣的人。

互學互助,攜手共進。作為全面落實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五項機制的踐行者,挂職干部躬身為橋,消弭山海的距離,推進資源的互通,構筑交流的紐帶,24年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接續攀登,實現產業互補,人員互動,技術互學,觀念互通,作風互鑒,成就“時代楷模”。

“百所學校一幫一”“母嬰工程”“母親水窖”“關愛大學生志願者”……一個個充滿關愛的項目,正在寧夏貧困山區散發熱量,將更為精細的關懷聚焦重點群體。

社會參與,匯聚能量。廣泛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是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重要基礎,是形成政府、市場、社會互為支撐,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的有效途徑。

24年來,閩寧兩省區經濟、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方面的扶貧協作內容越來越豐富,層次越來越高,一個由各級政府推動,部門協調,企業、社會團體、民間參與的幫扶格局日益清晰,在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五項機制的光輝引領下,成就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閩寧模式”。

山海攜手:精准方略 筑夢小康

隆德縣沙塘鎮張樹村村部,門口停放著一輛泥跡斑斑的“閩D”牌小車。

“這是胡書記的車。”大伙兒都熟悉。由廈門大學選派的駐村第一書記胡雄,為了下鄉方便,把自己的車從福建開到了隆德。

8月26日下午,一場短暫的冰雹“襲擊”張樹村。胡雄趕緊跑到地裡,查看玉米和土豆的“傷情”。這個吃慣白米飯的福建人,如今最常吃的是烤土豆,煮玉米和蒸紅薯。

在廈門大學援建的隆德縣人造花張樹村扶貧車間,工人楊紅娟說:“以前到處找著打零工,收入也不穩定,有了這間工廠,不用擔心照顧不上家裡頭了。”胡雄介紹,2017年以來,廈大先后出資105萬元援建張樹村扶貧車間,讓群眾就業、顧家兩不誤。

在廈門大學的助力下,隆德縣脫貧攻堅成績斐然:2012年,隆德縣地區生產總值14.6億元,貧困人口9985戶38913人,綜合貧困發生率23.3%﹔至2019年底,隆德縣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9億元﹔貧困人口減少到46戶169人,綜合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11%。

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建省級財政累計援助寧夏15.78億元,佔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以來福建省級財政援助寧夏資金總量的81.5%,為促進寧夏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攜手奔小康,山海亦通達。

理念溝通,打通觀念之橋。福建將人才、資金、科技、經驗、市場要素等植入寧夏“肌體”,為寧夏帶來了沿海地區改革發展的先進理念。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兩省區聚焦制約當地發展的短板,精准發力,點對點、一對一幫扶,推動寧夏貧困地區加快脫貧攻堅進程。

8月初,永寧縣閩寧鎮雙孢菇栽培示范基地,技術工人馬勇說,他來自附近的木蘭村,在雙孢菇工廠干了一年多,每個月都有固定收入,還能學到種植技術。廠裡有一半以上的員工都來自木蘭村。

“造血”幫扶,連通產業之橋。從閩寧對口扶貧協作起步時,“菌草之父”林佔熺就來到寧夏山區,為當地群眾送去種植技術。閩寧兩省區產業協作從菌草起步,帶動了西海固現代農業和新型工業的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兩省區共建扶貧產業園、搭建合作交流平台、組織規模化勞務輸出等方式,走出了一條企業合作、產業扶貧、項目帶動的“造血”式扶貧路子。截至目前,寧夏的9個貧困縣和永寧縣閩寧鎮,共建有10個閩寧產業園區,引入閩籍企業等入園企業70余家,帶動了當地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寧夏長期在閩穩定就業人員5萬多人,貧困家庭可支配收入的40%來自勞務。

加速進程,暢通發展之橋。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為寧夏貧困地區精准脫貧和持續發展注入活力,有力地推動了寧夏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建檔立卡農戶收入穩定增長。

“在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時刻,我們舉莆田全市之力補西吉當下之需,同時注重協作長效機制的鞏固提升,在消費扶貧、勞務協作以及產業轉移上持續用心用力,助力西吉高質量脫貧摘帽。”來自福建莆田市的西吉挂職干部劉基棠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建省共選派4批81名援寧挂職干部,對口幫扶9個貧困縣(區)和永寧縣閩寧鎮。寧夏也先后選派了9批172名干部到福建挂職鍛煉。

促進交流,貫通和諧之橋。閩寧兩省區堅持精准聚焦深度貧困地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增強貧困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黨的十八大以來,閩寧兩省區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踐行精准扶貧精准脫貧方略,推進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向更深層、更高質量邁進。

截至2019年底,全區貧困人口由2014年建檔立卡時的80.3萬人減少到了1.88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9.96%下降到了0.47%﹔貧困地區農民收入由5550元增加到了10415元,年均增長11%。

山海豐碑:閩寧經驗 淬煉之光

山海見証,不負使命。殷殷囑托,砥礪前行。

“歡迎大家走上扶貧助農公益之路。”在電商直播間,閩寧鎮福建挂職干部李輝欽近來的“新身份”,是特色農產品帶貨主播。他還在謀劃打造閩寧鎮本地的電商品牌平台,開通消費扶貧新通道。

自2019年起,閩寧兩省區以消費扶貧為切入點,通過線上線下發力,在區域合作中建立長期穩定供銷關系。2019年,福建採購、銷售寧夏9個貧困縣和永寧縣農特產品10.76億元,帶動27419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增收。

從基礎設施建設到生態修復,從菌草產業到馬鈴薯產業、葡萄酒產業,從展會洽談、電商扶貧館到消費扶貧……沿著24年的時間軸,全景解讀“閩寧模式”,一個清晰的框架呈現: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把建立長效機制作為前提,把解決貧困問題作為核心,把產業帶動扶貧作為關鍵,把改造生態環境作為基礎,把激發內生動力作為根本,跨越山海幫扶,創造減貧歷史。

唯有頂層設計、立意深遠,形成可持續的長效機制,才能在貧瘠的土壤上,持續釋放強勁的生命力。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在“五項機制”的引領下,把建立長效機制作為前提,有力推動了寧夏脫貧攻堅的進程。

將扶貧重心由“物”轉變為“人”,閩寧兩省區始終堅持以解決貧困問題為核心,緊盯“兩不愁三保障”,扎實開展科技教育、醫療衛生幫扶,推動貧困地區生態建設產業發展融合共進。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不是扶持一口井,而是涌動的河:立足當地稟賦,激發內生動力,精准研判發力。

寧夏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馮蛟說,產業扶貧,應當有利於激活扶貧區域人群參與創富的造血動能,形成具有極強輻射效應的產業示范賦能,以及形成具有可持續競爭力的特色產業優勢。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持續“造血”賦能,把產業帶動扶貧作為關鍵。從援助式扶貧向開發式扶貧轉變。目前,寧夏的9個貧困縣和永寧縣閩寧鎮,共建有10個閩寧產業園區,引入閩籍企業等入園企業70余家,走出了一條市場導向、產業帶動,擴就業、促增收的脫貧路子。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把改造生態環境作為基礎。當前,西海固千百年制約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生態環境,已得到扭轉。“天上的水”、地表水、地下水被充分合理利用,土地和人的關系也被重建,生態得到有效修復治理。

寧夏大學西部生態研究中心教授宋乃平認為,在脫貧進程中,生態修復首先直觀表現為土地生產力大大增加,有助於生產平穩,提高產業脫貧的內生動力。在一些生態工程中,還大量使用了當地貧困群眾作為勞動力。生態修復還有助於“扶志”,促進生態脆弱區均衡發展。

西海固變綠了。綠意,來自生產方式的轉換升級,來自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來自每個人由內而外的生機。

把激發內生動力作為根本。閩寧兩地的扶貧干部積極發揮政策優勢,利用市場規律,激勵和引導貧困群眾主動參與到產業鏈的生產與分配,激發出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

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具體體現,為中國東西部扶貧協作積累了寶貴經驗。

隨著以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構建,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將立足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化區域合作,推進東部產業向西部梯度轉移。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閩寧對口扶貧協作被賦予了更豐富的內涵、更光榮的使命:服務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進一步縮小東西部發展差距﹔聚焦高質量發展,深化科技創新、勞務協作、鄉村振興等領域交流合作﹔推動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向“閩寧合作”轉變,實現新時代機遇共享,共同開創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

豐碑已鑄,再履新程。(記者 毛雪皎)

(責編:趙茉鈺、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