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州区:赓续红色精神 走好新长征路

记者 王玉平 剡文鑫 沈 琪 实习生 王 雷 

2021年06月18日07:59  来源:宁夏日报
 

仲夏的固原市原州区,红色照耀、绿色映衬,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86年前,中央红军过原州挺进陕北,一路排除万难的英雄气概照耀时空;红军不怕牺牲、争取胜利的革命精神铸就不朽丰碑;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照亮前行之路、点燃希望之炬,在原州大地熠熠生辉。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原州区运用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铭记红军丰功伟绩,弘扬伟大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奋勇前进。

“质胜于华,行胜于言,党史学习教育不仅在于知,更在于行。”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原州区从历史这本教科书中启迪智慧,从中国革命历史中汲取营养,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汇聚奋进的磅礴力量,全力以赴办好人民的事,把党的惠民政策落实到群众心坎上、延伸到神经末梢,让党的雨露浸润百姓心田,让党的阳光照耀每个角落。

热血照千秋

夏日里的山风徘徊在张易镇莲花沟,一股溪流顺着山涧蜿蜒流淌,浸湿了两旁的碎石块,风声、鸟声、水声穿过寂静的山谷,诉说往昔的故事。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沿着这条山沟,翻越长征路上最后一座高峰——六盘山。如今,追寻红军的足迹,顺着沟道前行,草木愈见浓茂,在蜿蜒沟道深处,茂盛翠绿的松柏下,红军墓碑肃穆而立。

1935年10月6日,中央红军从单家集出发,经新店子、什字路,来到原州区张易镇。当天晚上,红军夜宿张易镇,毛泽东住在今毛庄村下磨组毛生惠家的水磨坊。紧追其后的国民党毛炳文三十七军陶峙岳第八师已经逼近张易堡以西闫关大庄,两地相距不过七八公里。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红军休息几个小时后,于凌晨向王套、莲花沟行进。

“莲花沟两边都是大山,山大沟深、较为隐蔽,红军从这里翻越六盘山,过青石嘴进入彭阳县。”张易镇人大主席苏克仁说,“虽然红军在张易镇停留只有短短的一天一夜,却把革命必胜的理想信念留在了当地。”

苏克仁的姥姥叫袁秀琴。1935年10月6日,袁秀琴家门口的大丽花开得浓茂,两名穿着灰色布衣的年轻人走到门口,问袁秀琴能不能舀碗水喝,袁秀琴赶紧让他们进来喝水解渴。喝完水后,两位年轻人拿出边区票给她。“喝碗水还要什么钱,快拿着我不要,再说这钱我也用不上。”“这钱你拿上,现在用不到,等到我们解放了全中国,到时候就能用上了。”等到他们离开后,袁秀琴才发现院子里的瓦片下压着边区票。

后来袁秀琴家人才知道,这两名年轻人就是长征路上的红军战士。当年,王套村村民们帮着红军将受伤的战士抬至莲花沟,临别时,红军将身上的背篓给了几个村民。因为他们路过王套村时,看到当地许多妇女抱着孩子干活不方便,有了背篓就可以将孩子背起来干活。

青山埋忠骨,热血照千秋。长征路上,红军战士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换来胜利。沿着红军走过的足迹寻访,每一座红军墓都伴着一个红军长征的故事。这些红军烈士没有姓名,也不知道来自何处,他们却以山河为碑、以历史为证,把革命胜利的信心留在了宁夏。

红军长征途经原州区后的第43年,又一次改变命运的变革在张易镇悄悄展开。1978年,莲花沟西边的张易镇上滩村连续3年遭受自然灾害,庄稼歉收。“那时粮食不够吃,就吃农业社拉的油渣,有些人吃不饱就外出逃荒。”回忆起当年的穷苦,上滩村村民杨百林记忆犹新。

时任上滩村中山生产队队长赵天禄、副队长杨生禄、会计赵丕条等几名村干部坐不住了,他们想尽办法要帮农民渡过难关。

张易公社党委书记郭兴海来到生产队救灾,队长赵天禄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把土地分包给农民耕种,秋收时给生产队交够公粮,剩下的都是农民个人的。”

为了解决农民吃饭问题,郭兴海答应一试,几名村干部冒着风险秘密推进这件事。“当时我家老汉也不告诉我具体什么事,只是跟我说把地锄得好好的,草锄得净净的,洋芋堆堆弄得大大的,给生产队交够洋芋,剩下都是咱们的。”杨生禄的妻子武秀兰对丈夫当时说的话记忆犹新。

“那年庄稼迎来大丰收,农民不仅吃饱了肚子,还存够了余粮,上滩村成为固原包产到户第一村。”张易镇党委书记张进茂介绍。接续奋斗几十年,如今站在山顶远眺,一望无垠的土地覆盖着地膜,在阳光的碰撞下闪闪发光。白色覆膜地里种的是玉米,黑色覆膜地里种的是马铃薯。

“今年,张易镇重点建设以毛庄为核心,辐射贺套、张易、田堡的万亩马铃薯种薯集中连片基地,打造黄堡、闫关万亩玉米示范基地,高质量发展肉牛产业。”张进茂说。多年来,红军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激励着张易镇人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从上世纪70年代末包产到户,到解决温饱,再到摘掉贫困“帽子”、建成小康社会,一步步迈入新生活。

青石立丰碑

群山环抱中,红军长征青石嘴战斗纪念碑高高耸立在山巅,344国道、福银高速、中宝铁路在山下纵横交错。1935年10月7日,伴随着飒飒秋风,中央红军登上六盘山高峰,聂荣臻、林彪、左权用望远镜看到向固原运送军装和弹药的国民党骑兵刚到青石嘴,把马鞍子卸下在村里休息。

毛泽东得到报告后,立即把各个大队的领导干部召集来,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决定消灭这股敌人。毛泽东亲自指挥一大队和五大队从两侧迂回袭击,四大队从正面突击。敌人正在生火做饭,对红军的这次奇袭毫无防备,仅仅半个小时,敌人便缴械投降。

战斗胜利结束后,从俘虏口中得知他们是国民党东北军门炳岳骑兵第七师胡竟先第十九团运送给养的两个连。这场战斗,红军歼灭敌人100余人、缴获战马100多匹、战略物资10车,正是靠着这些缴获的物资马匹,装备了纵队的侦察连,中央红军第一支骑兵侦察连诞生了。

这段历史在当地代代流传,成为耳熟能详的故事。“当年战斗打响时,我姥爷正在山上放羊,看到对面山上红军部队从正面下来;1个小时后,又有两支部队也下来了。不一会,冲锋号响了、枪声响了,国民党兵就举着双手投降了。”青石嘴村村民丁红武说,“他把看到的战斗场景讲给我母亲,她又讲给我们听。”

一片冰心凝紫色,请将山梦寄天涯。如今,红军长征青石嘴战斗纪念碑已成为原州区的地标性建筑,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大量干部职工、学生前往参观学习。每逢清明节,当地群众自发组织重走红军路,向红军烈士墓敬献花篮,瞻仰纪念碑,感悟长征精神。

“原州区把青石嘴红色旅游建设项目纳入‘十四五’规划,继续开发从张易镇到开城镇的红色旅游资源,建设中国骑兵纪念馆、红色教育培训中心、青少年军事训练及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让这里成为近距离触摸红色历史的窗口,成为弘扬长征精神、感召时代使命的精神高地。”开城镇党委书记陈璋详细介绍红色基地的建设规划。

走进纪念碑下的青石村,漂亮整齐的房屋沿着水泥路整齐排列,宝中铁路一路追着朝阳南下。“原来山路又陡又窄,喝的是苦咸水。现在交通便利,家里通了甘甜的自来水。”马金兰品尝幸福的甜味,露出会心的笑容。

启航新征程

离开开城镇,沿着344国道前往30公里外的头营镇杨郎村,聆听万奎程老人讲述赫光烈士的光荣事迹,一番豪情涌上心头。万奎程是革命烈士赫光的孙子,今年76岁。赫光原名万锡绂,为革命事业改名换姓。1925年,赫光加入中国共产党,遵照上级党组织命令,打进了驻防在安徽省阜阳城区的国民党第四十七军高桂滋部,秘密开展兵运和地下党工作。

1931年8月11日,赫光陷入敌人设下的圈套,在河北阜平县法华村遭遇袭击,壮烈牺牲时年仅29岁。“在学习党史时,我被赫光的爱国情怀感染了。如今走进赫光居住过的院子,现场聆听他为革命抛头颅、洒鲜血的英勇事迹,感到更加震撼。”固原市消防救援支队战士王嘉力说。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原州区坚持用好红军长征青石嘴战斗纪念碑、赫光纪念馆等红色资源,现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800余场,有效拓宽了党史学习教育渠道,在城乡营造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浓厚氛围。”原州区委宣传部负责人说。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原州区从历史教材中汲取智慧力量,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筑牢初心使命,永葆为民的赤子之心,努力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今年,原州区围绕“保稳定、促发展、惠民生”3个关键点,紧扣“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要求,建立“一轴两线”学习教育机制,推行“点线面”工作法,利用“155”三级包抓责任制,紧盯群众生产生活、安全饮水、安全住房、日常出行、上岗就业等“急难愁盼”问题,动员区、镇、村三级党员、干部入户走访2.5万户,梳理办实事项目392项,移交相关部门已办结316项。

按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部署,对标目标任务,全力以赴实施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城乡居民收入提升行动、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全民健康水平提升行动、文化服务提升行动,制定25大项具体措施,全面抓好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实事,不断深化办实事成效,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同时,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定16大项产业发展举措,推进用水权、土地权、排污权、山林权“四权”改革。聚焦重点工程、产业支撑,建立项目推进机制,重点推进融侨(丰霖)肉牛生态产业园、原州区高品蛋鸡产业园和高标准农田、农村道路、重点防护林、生态修复、中医康复楼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互联网+”建设,让群众分享高质量发展成果,共享高品质生活。

原州区将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激发出来的信念信心、热情激情,转化为为民办事、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具体行动,凝聚成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强大动力,以良好精神风貌和优异成绩喜迎建党100周年。

(责编:阎梦婕、贾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