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现代农业产业园画出生态共赢圈

2020年08月29日08:21  来源:宁夏日报
 

   金秋八月,贺兰县田间沃野处处生机,旱田里玉米随风摇曳,水田里稻秧青翠欲滴……在一幅幅田园水墨画中,现代休闲农业如雨后春笋,引领美丽乡村精彩蝶变。

   常信乡四十里店村“稻渔空间”生态园区里,鱼、鸭、蟹、稻共生的场面令人耳目一新,水稻拼出逼真“画作”,让这个乡村生态观光园成为一处网红景点。

   “总书记的话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做好现代农业的信心。”8月27日,稻渔空间园区负责人赵建文告诉记者,在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后他激情澎湃,决心在提升科技水平和发展节水农业上多做文章,让更多村民从现代农业中受益。

   “鱼蟹的粪便是最好的有机肥。”赵建文介绍,他在4个鱼塘内各养1万条鱼,4万条鱼排出的粪便刚好满足400亩地的施肥。记者看到,一台水泵就立在鱼塘外的渠口不间断地工作,抽出的水通过田里,在实现施肥并净化后,从低处循环回鱼塘。据介绍,此举不但每年省下20万元有机肥料的费用,还节约25%的用水量。

   2012年以来,稻渔空间生态园区采用循环种养、以渔治碱、统防统治等新技术,实现从传统种植到稻鱼(蟹、鸭)立体种养,再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华丽转变,水稻产量和品质大幅提升。创新水稻立体种养模式,在园区建设高密度鱼池、高标准稻田、深水环沟等基础设施,实验示范智能化低碳高效养殖、稻渔水循环生态立体种养等新技术、新模式,水在“鱼池—环沟—稻田”中闭合循环,养鱼产生的富营养水种稻,稻田净化后的水养鱼、螃蟹、小龙虾等,构建了“1+X”稻渔种养模式。2019年,园区稻鱼蟹虾等综合种养亩均净收益达1000元以上,是普通水稻种植的2倍。同时,园区还可解决周边农民300余人就业。

   如今,稻渔空间“鱼菜共生”模式在贺兰县众多渔业养殖户间推广开来。

   “最近鱼虾螃蟹都上市了,每天来买螃蟹的人络绎不绝,我还在帮一些养殖户联系经销商,每天一睁眼满脑子都是鱼。”8月27日,在常信乡寇家湖现代渔业养殖示范区,宁夏海永生态农牧有限公司负责人彭秋菊笑着告诉记者,公司是一家集渔业养殖、饲料加工销售、疾病防治、新技术示范与推广、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服务组织,是贺兰县渔聚丰渔业产销联合体的依托单位和主要成员。

   “总书记来贺兰县考察时强调,要注意解决好稻水矛盾,采用节水技术,积极发展节水型、高附加值的种养业,保护好黄河水资源。”彭秋菊告诉记者,总书记的话让她特别振奋,这些年公司致力于低碳高效循环流水生态养殖技术、稻渔共作技术,通过水循环系统基本实现了对黄河的零排放。

   为了提高品质、降低成本、防范风险,彭秋菊决心进一步探索延伸育种繁育、鱼病防治、饲料加工“一条龙”产业链,为周边及全区水产养殖户提供专业化服务。

   2018年,彭秋菊投资2000万元新建了宁夏最大的年产10万吨高标准膨化饲料生产线和全熟化饲料生产线。“膨化饲料最明显的优势就是便于鱼类喂食吸收,能减少养殖排泄物与残饵对水环境的影响。”彭秋菊介绍,在鱼病诊断方面,她试验建立了淡水鱼病害监测预报体系;在生态养殖领域,试验建立了稻渔陆基生态种养技术,可实现养殖废水生态循环净化与综合利用……

   经过近3年试验示范,如今,彭秋菊已新建智能监控与检测中心、改建繁育养殖温棚,联合开展多项关键技术攻关研发,研制出两种淡水鱼饲料,申请专利5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攻克了宁夏地区台湾泥鳅设施化繁育技术难题并示范推广工厂化养殖。

   目前,彭秋菊建立的“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及名优品种生态养殖技术,可解决本区养殖品种结构单一、效益不高及苗种供给不足的问题。而利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养殖大户+农民”的贺兰县渔聚丰渔业产业联合体的产业联盟利益联结与保障机制,更可直接带动农户200多户,带动12370亩水产养殖基地,辐射带动本县域10.5万亩生态健康养殖,亩均增收10%,预计助民增收560万元,有效促进贺兰县乃至全区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养殖效益提升。

   近5年来,贺兰县每年的渔业产量都在4万至5万吨,经济总产值5亿元左右。2019年,贺兰县渔业养殖总面积6.2万亩,推广稻田立体生态种养面积1.8万亩,种养名优品种7200亩,水产良种覆盖率达85%,继承传统、深挖潜力、不断开拓市场,众多的养殖户通过努力共同成立渔业产业联合体,形成跨行业、多领域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努力使“渔业大县”的招牌越来越亮。

(责编:梁宏鑫、贾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