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山石窟现存洞窟162座,其中5号窟因保存较为完整、窟内石造像高大而闻名于世。该窟是须弥山最大的石造像,虽是砂岩雕凿,但造型和雕凿的刀法却给人以泥塑一样的温柔。就其造像的艺术特点看,体态健康丰满,有着女性温柔的一面,生动体现了唐代的造像艺术背景和审美时尚。
1920年海原大地震后,窟内石造像在风雨飘摇中屹立了几十年。由于造像大部分裸露,经风吹雨淋风化严重,尤其是手足部位,基本全部损毁。上世纪80年代,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固原市原州区须弥山石窟文物管理所申报文物保护项目,对须弥山石窟进行了修缮加固,一个重达200多吨钢筋混凝土窟檐的建成,对石造像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但是,40多年过去了,由于5号窟的东西岩壁体存在大量孔洞,支撑窟檐的岩体受环境影响不断风化,再加上窟檐本身的重力作用,窟檐和岩体之间的裂缝逐年增大。同时,岩体的承重能力也在不断降低,存在极大的失稳安全隐患,窟檐有可能因外部震动引起坍塌掉落,砸伤石造像。
2019年,总投资2400万元的须弥山石窟窟檐抢险加固项目,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立项。2020年4月,窟檐抢险加固前期勘察项目正式启动。“我们此次作业的内容主要有收集5号窟的相关资料,测绘5号窟及周边的地形、工程地质,监测评估窟檐的现状和稳定性。”负责此次项目的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负责人杨赫楠说,这是一项耗时耗力的工程,一切都要在不损坏文物本身的基础上进行,要确保地形、地貌完整,确保数据准确。“想要完全掌握大佛周边的地质环境和气候变换对它产生的影响,最少需要2年时间。”
此次监测“体检”采取无人机倾斜摄影、室内实景建模、穿梭法和追踪法等技术,利用钻探、安装孔内电视、超声波和雷达探测等手段来检测病害,检测岩质、岩体的风化现状,窟檐的承重压力等,还要监测天气,判断气候对岩体的影响。经过前期对窟檐的“体检”,再经国家文物局权威专家论证,才能最终敲定抢险加固方案。
“窟檐是否会掉落?石造像是否会被砸伤?答案得2年后才能揭晓。一切抢救措施,也要等到监测结果出来以后,才能由专家团队进一步规划实施。”杨赫楠说。
工作人员在石窟上进行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