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宁夏频道>>本网原创

高质量推行先行区建设丨宁夏红寺堡:聚能绿色产业 助力移民致富

梁宏鑫
2021年08月26日18:11 | 来源:人民网-宁夏频道
小字号

红寺堡光伏产业基地。红寺堡区委宣传部供图

在京藏高速红寺堡段,道路两旁遍布的光伏板如同海洋般“波光粼粼”。这片光伏发电站,也是红寺堡百姓脱贫致富的“存款站”。

弘德村位于吴忠市红寺堡区,这里是我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搬迁之初,这个村是一个典型的“空壳村”。“这里原本是一片荒滩,后来政府统一建起了光伏电站,并网发电的收益又返还给村集体。去年来自光伏发电的集体收入就达到35到40万元,老百姓享实惠的同时,连片的光伏板还减少了地表水的蒸发,现在风沙都没那么大了。”弘德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克银说,通过发展光伏产业,弘德村人均年纯收入已从2014年的1800元增长至2020年的10686元。

2020年,宁夏将清洁能源列为九大重点产业进行扶持,提出要聚焦光伏、风电等领域,加快开发、高效利用和创新发展,红寺堡区以此为机遇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聚力绿色产业,助力移民致富。

据吴忠市委常委、红寺堡区委书记丁建成介绍,今年上半年,红寺堡将项目建设作为夯实发展的根基,以项目扩投资,以投资稳增长。全年计划实施项目166个 (含太阳山开发区), 开工137个,开工率 83%。

红寺堡新能源集维中心。红寺堡区委宣传部供图

抢抓项目夯实基础

不久前,2021年“宁电入湘”工程红寺堡区新能源装备制造示范基地和光伏产业示范园项目签约仪式在红寺堡区举行。该项目首期项目将于11月30日竣工达产,可实现年产光伏逆变器、风电变流器、SVG等设备10GW,年产值15亿元、税收4000万元,解决就业200人。

红寺堡区作为“宁电入湘”工程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光伏产业示范园的重点承载地,目前清洁能源总装机容量已达458万千瓦,风光土地资源充足,区位条件优越,政策机遇叠加,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政通、天时、地利、人和,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

“我们以‘宁电入湘’为机遇,积极推进‘一园一基地’,规划建设千亿级的新能源产业示范园和4.39平方公里的新能源装备制造示范基地。‘十四五’期间预计新建5.6GW 新能源发电项目。”丁建成介绍说,目前,已签约落地中车、五凌电力、嘉寓等一批新能源项目,探索实施“光伏+生态治理”“光伏+农牧业”等清洁能源综合开发。

除了向本地太阳能直接要效益,红寺堡还敏锐地捕捉到太阳能运维的巨大市场潜力,全力打造新能源智能运维产业,填补国内市场空白。

去年以来,红寺堡创办新能源运维技能培训学校,以易地搬迁转移就业农村青年为核心生源,通过中级电工及新能源智能运维技能培训,常态化、持续性为相关企业定向输出合格的技术人员,实现产业发展、企业需求与易地搬迁移民青年稳定就业无缝对接。

据介绍,红寺堡区“新能源智能运维产业”预计到“十四五”末实现集中运维20GW,实现就业6000人,年收入10亿元、利税2亿元,年培训输出就业5000人次。届时,红寺堡区有望成为全国新能源应用成果输出、技术输出、“运维人员”输出的示范基地。

红寺堡区万亩酿酒葡萄种植基地。红寺堡区委宣传部供图

特色产业融合发展

初秋的红寺堡天高云淡,罗山脚下,10万多亩酿酒葡萄迎来了丰收的季节,绘就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前不久,在当地举办的2021中国葡萄酒酒商大会上,来自河南、广东、海南等地的酒行业协会与红寺堡区葡萄酒协会签订合作协议金额近亿元。

红寺堡区多年来以打造贺兰山东麓葡萄酒“明星产区”为目标,大力发展葡萄酒及其相关文旅产业,不断推进葡萄“全产业链”。产业融合极大促进了红寺堡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为绿色转型发展、助力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发力点。据了解,该产业年均带动农户劳务收入8000万元,解决农民就业8万人次,产业集聚和带动效应开始显现。

2014年成立的红寺堡酒庄占地8730亩,其中葡萄园占地5500亩,文化产业园占地133亩,葡萄主题文化观光园占地3097亩。酒庄负责人唐建民算了一笔账,按天或按月结算的工人,每天工资110元到120元;培训后上岗的固定工人月工资3000多元。不管是哪类工人,都是周边移民。6年里,共支付农民工工资近4500万元。

据了解,近年来,红寺堡区积极完善后续扶持政策,整合资金2.15亿元,通过政策性补贴、以奖代补、示范带动等方式,统筹推进 葡萄、枸杞、黄花菜、肉牛滩羊、新能源和文化旅游六大重点特色产业,以产业促就业、以产业促增收。目前共有酿酒葡萄10.8万亩、枸杞5.7万亩、黄花菜8.2万亩,肉牛滩羊饲养量分别达到10.3万头和73.1万只。培育形成产业示范村26个,全区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60%以上。

美丽整洁的红寺堡城区。红寺堡区委宣传部供图

巩固脱贫引领共富

一排排移民新居整齐划一,一条条沥青道路纵横交错。昔日荒漠戈壁滩,今日绿荫红瓦房,今年是红寺堡区创建全国易地搬迁移民脱贫致富示范区的开局之年,按下“快进键”的红寺堡充满生机与活力。

走进弘德村的扶贫车间,58岁的赵淑梅老人正在安装包装纸箱的塑料提手,“装一个把手3分钱,这活轻松好干,当天支付工资,我们老两口每人每月收入800余元,非常知足。”她说,大家边干活边聊天,有说有笑一天就过去了,不仅能挣钱,而且心情舒畅。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赋能乡村振兴,持续帮助低收入群体致富,今年初,弘德扶贫车间又建起电商中心,把一些能歌善舞、爱说爱笑的老人聚集起来,采取一小带一老、一名大学生带几位老人的方式,通过拍视频、做直播,推介红寺堡的特色农产品。

“除了每天固定的30元工资,还可以直播带货,按照卖货的利润多一份绩效工资。”郑耀明老人说道,“每天唱唱歌、跳跳舞,一个月能挣700多元钱。现在党的政策好,各种扶贫政策都向贫困群众倾斜,大家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据了解,今年以来,红寺堡区建立劳动力就业动态台账, 扎实解决产业、就业、社会融入“三件事”,切实提升移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就业服务等活动,新增城镇就业700余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79亿元。

(责编:阎梦婕、贾茹)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