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学校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线上教学。但每次学生上网听课时,电脑屏幕时不时就会有不良信息弹出,成年人可能就觉得有点尴尬和厌恶,关掉即可。但对于充满好奇、身心发展不成熟、鉴别力低的未成年人来说,很容易受到影响、误导、欺骗甚至伤害。”来自教育一线的马恒燕代表说。
“不良信息就是网络上的污染物,我们要像治理生态环境一样治理和净化网络环境,让网络空间风清气朗。”王东新代表说。
5月27日,宁夏代表团继续审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马恒燕和王东新两位代表为未成年人创造一片清朗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提出建议。
网络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和美好外,也带来了网络诈骗、网络谣言、病毒、网络赌博等诸多危害。
“实际上,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不断制定完善互联网法律体系,从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行业性规范等方面维护互联网健康发展。但眼下互联网网络环境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处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未成年人,也就是6岁到14岁左右的孩子们,在使用互联网时,受到不良信息影响的问题凸显。”王东新表示。
目前,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3.1%,今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频率增加。在未成年人群体与“互联网+”时代“拥抱”时,网络空间的不健康、不安全因素对未成年人的影响逐步加大。
作为来自教育一线的代表,马恒燕发现,网络不良信息主要来源于广告、视频和游戏,主要表现形式首先为不雅图片,其次是暴露视频、暴力游戏、虚假广告等。通常与一些网站以及一些免费工具软件恶意捆绑,以弹出框图片、动态图或小视频等形式出现。“在国家大力治理网络空间的前提下,还出现这种情况,究其根源是一些网络运营商、互联网企业为获取经济效益把社会责任抛到了九霄云外,再加上监管仍有不到位之处。”
“打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环境,不但要治标,还要治本。”马恒燕、王东新两位代表建议,要进一步净化互联网网络环境,不断完善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网络监管方面的立法和执法监督与处罚力度,规范互联网企业、运营商的行为,让不良信息无处藏身。要在法律法规的监管下,不断强化互联网行业自律,加强指导和监督,对网站经营者加强管理,规范网络发布内容,在源头上把好关,为网络空间特别是青少年输送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网络信息和文化精品。
马恒燕、王东新代表还建议,要切实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在浏览器主页设置浮动投诉框或便捷的投诉信息栏,对于不良信息、网络违法侵害、网络文化中特别是一些视频播放平台的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对传播先进文化毫无意义的视频等可以即时投诉,达到一定投诉量的及时封号,避免投诉与处理时间间隔太长。投诉框或投诉信息栏甚至可以抓取链接或地址,以便相关部门进一步跟踪处理,“让每个网民都成为网络净化的监督员,承担起共同净化网络空间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