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守好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尤为重要。”5月13日,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说。
不久前的“世界读书日”,马慧娟的新书《走出黑眼湾》在银川首发,全书讲述了西海固地区的脱贫故事。如果说写作更多的是关注个人内心,人大代表的职责则让她广泛倾听基层心声,聚焦乡村振兴的“文化土壤”。2018年,马慧娟提出为传统技艺和民间艺人建档立卡等建议;去年,她提出在智能手机普及背景下,加强对贫困地区群众互联网技能的关注;今年,她的建议聚焦基层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
马慧娟在文化大院指导孩子阅读。 记者 李涛 摄
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是服务群众的文化窗口。马慧娟在走访中发现,宁夏部分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硬件设施不断完备的同时,软件配套亟待加强。“目前,文化协管员多由村里的会计或者妇联主席兼职,难以全身心投入到文化服务工作中。此外,一些村级文化协管员自身文化才能不足,制约了村级文化服务中心作用的发挥。”马慧娟说。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基于长期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敏锐观察和思考,马慧娟认为:“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充分畅通基层文化‘神经末梢’至关重要。”她建议,适当提高村级文化协管员待遇,保证专人专款,同时选聘有学识、有才艺、有干劲的新型文化协管员,如“三支一扶”人员、返乡大学生等入驻村级综合文化中心,完善制度保障,留住基层文化人才,服务乡村振兴。(记者 毛雪皎 实习生 马润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