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书写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时代考卷

2020年04月21日09:41  来源:宁夏日报
 

 

郭春明给西瓜秧打枝杈,希望今年西瓜能卖个好价钱。

为让羊只茁壮成长,于小成每天不定时给羊“加餐”。

郝家桥镇吴家湖村中草药种植带动村民增收。

王林军和妻子拉石子盖新房。

马新金(右)告诉扶贫干部他的医保卡里多了500元。

任占清(右)带着儿子遛弯。

2020年,灵武市将代表自治区非贫困县接受国务院脱贫攻坚成效普查。该市把普查迎检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认真落实全区脱贫攻坚“四查四补”工作精神,紧盯“三落实(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三精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退出)”“三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安全住房)”,查漏洞、补短板、强弱项,持续用劲防松懈,严把标准防闯关,巩固成果防返贫,精准发力、综合施策,确保脱贫攻坚高质量完成。

产业带动:让贫困群众收获“真金白银”

4月17日,走进白土岗乡泾兴村郭春明家大棚,郁郁葱葱的瓜秧爬满了沟壑,拨开密密的瓜秧,才能看到瓜秧上溜圆的西瓜。“我得给瓜秧打打枝杈,枝杈长得太旺了,不但影响西瓜采光,还把西瓜的营养都吸收了。”郭春明仔细地为瓜秧打着杈,把摘下来的瓜秧左右打量,生怕生了蚜虫。

“这是我第一次种西瓜,多亏科技特派员每周来指导技术,你瞅这瓜长得多好。”郭春明去年种辣椒,辛苦一年保了个本,今年全家人都把希望寄托在这一大棚西瓜上。

“郭春明特别勤奋,不懂的技术,他有时给我打电话,有时给我发视频,相对比较难的授粉技术他掌握的也很好,这棚西瓜他至少能卖3.5万元。”灵武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技术员史进对郭春明赞叹有加。

“多亏党的好政策,去年我们全家脱贫了,等靠要是不行的,得靠双手去创造自己的财富。”在郭春明看来,通过自己努力挣来的钱,用着心里踏实。

“村里228户建档立卡户已经脱贫226户,还有两户因病致贫脱贫难度大的建档立卡户,今年准备通过各种政策措施综合施策兜底,帮助他们脱贫。”泾兴村副主任童志亮介绍。

“今天母羊刚产了3只小羊羔,这是今年的第一批羊羔,真不容易。”4月20日,泾灵南村养殖户于小成在村里的养殖园区忙活着,3只小羊羔的降生让他很欣喜。“贫穷不可怕,只要勤劳,总能改变现状。” 40岁出头的于小成脑子活络,是个闲不住的人。2015年,从泾源县迁入泾灵南村后,他除了养羊,还捣鼓着做点小生意,勉强能维持一家7口人的生活。“做生意赔本了,现在我专注养羊,主要以养基础母羊为主,小羊羔1只能卖八九百元。”于小成笑着告诉记者,去年在村干部的帮助下,他贷款8万元买了60只羊,扩大了养殖规模,养殖基地也从家里迁到了村里的养殖园区。除了养殖园区给养殖户的政策扶持,让于小成最满意的还是环境发生了变化。“以前在自己家院子里养羊,卫生环境差,苍蝇到处飞,臭味还影响周围邻居。”如今园区里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于小成对今后的养殖发展很有信心。据了解,为增加移民收入,灵武市因地制宜切实解决当前种植养殖企业、专业合作社及移民资金难题,稳定农业生产,今年兑付2019年脱贫富民扶持政策补助资金1679.92万元。

近年来,灵武市采取“3+1”产业发展模式,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带动,大力发展到户设施农业,已建成的676栋设施温棚全部投产达效,从事设施农业的移民年收入3万元至5万元。同时,加速发展移民增收示范基地,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移民群众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方式,向农户提供市场订单预签、农产品种植规划、技术指导、产销对接一条龙服务,确保农副产品增量不减收。到2020年底,设施温室规模将达到1036栋以上,从事设施温棚种植的移民户占到移民总数的45%以上,确保今年年底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增速超过10%,贫困村集体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

“去年,扶贫政策、项目重点向贫困村倾斜,集中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现在非贫困村还存在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成为新短板。”灵武市扶贫办主任马玉成表示,脱贫摘帽只是脱贫攻坚阶段性胜利,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必须克服松松劲、歇歇脚的思想,持续巩固提升脱贫质量,努力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白土岗乡泾兴村60岁的任占清见人总是乐呵呵的。

老伴眼睛看不见,儿子精神残疾生活无法自理,这些年生活的苦任占清都悄悄地埋在心里。

他不敢出去打工,因为家里两个病人需要照顾,他是一家之主,是老伴和儿子的依靠。

儿子不犯病时智力相当于3岁小孩,犯起病来六亲不认乱砸乱咬。“自己的儿子,不管啥样我都得管他。”有时候儿子犯病,任占清会搀着儿子出门散步,带他在村子周围走走,儿子会慢慢地安静下来。看着儿子呆滞而又无助的表情,任占清心里莫名地难过,他不知道如果有一天自己不在了,老伴和儿子该靠谁呢?

发现卡里突然多了1000元,是任占清到乡上的农村商业银行领取低保金那一天。“我还以为是别人把钱错打到我的卡上,后来才知道是政府在疫情防控期间给贫困户的生活补贴。”突然收到1000元钱,任占清很高兴,老伴的药快吃完了,这钱正好给她买药。

“没什么担心的,这些年国家对贫困户的帮扶力度大得很,俺一家3口一年啥都不干,各种补贴都有3万多元呢。”任占清对现在的生活很知足,在他看来,即便有一天他不在了,国家也不会不管他的老伴和儿子。

前两天,白土岗乡泾灵北村村民马新金医保卡里也突然多了500元。

他没敢把钱取出来,而是去村部找村干部询问,是不是低保的钱打错了?当得知这500元是疫情防控期间国家给予困难群众的生活补贴时,他高兴的对村干部竖起大拇指。

“老伴有胃病,钱要买药,得仔细点花。”回到家,马新金把卡用塑料袋包裹了一层又一层,锁到抽屉里。

“本次救助的生态移民、劳务移民困难群体共计1772户,对于兜底保障户按每户1000元标准发放临时生活补贴;对于生态移民、劳务移民中的民政服务对象,按每户500元标准发放临时生活补贴;对于因疫情造成家庭困难的生态移民、劳务移民家庭,按每户500元标准发放临时生活补贴。”马玉成介绍,本次共计发放救助资金95.5万元。同时,针对疾病、就学等致贫返贫因素,灵武市开出精准防贫“药方”,消除存量的同时,从源头控制贫困增量,巩固提升脱贫质量。通过设立临时救助补助,对非稳定脱贫户和非贫低收入户“两非”人群及时给予救助。

灵武市对照“两不愁三保障”,对各项扶持工作进行“回头看”、再梳理,因户施策、一户一策、综合施策,杜绝因管理保障不到位造成的盲区、死角。今年1月至3月,完成138户452人拟兜底人员的入户调查工作,正在落实各项兜底政策,确定实施集中供养1户2人,安排公益性岗位就业6人,供暖补贴59户3.6万元,残疾补贴27人9580元,医疗救助442人次4818.46元。按照“成熟一批、兑现一批”原则,加快社会保障政策和脱贫富民扶持政策兑现,及时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生活而陷入困难的贫困群众纳入临时救助范围,增强群众抵御疫情风险的能力和发展生产的信心。

危房改造:让贫困群众居有其屋

见到王飞帆时,他正在家里盖房子。

王飞帆仔细盯着砖的边缘,生怕哪块砖对的不齐影响美观。仿佛一块块砖垒的不是房子,而是一件工艺品。因为疫情学校没有开学,这让今年大学毕业的王飞帆终于有机会参与家里的新房建设。

“夏天热、冬天冷,上厕所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在王飞帆的记忆里,家里那黑乎乎的土房子伴随了他整个童年和少年时代。

因为父母都是聋哑人,王飞帆从出生起就没有听过父母的声音,家里是个无声世界,他一直凭感觉理解着父母,爱着他们。

郝家桥镇狼皮子梁村能出个大学生不容易。父母虽然不能说话,但是手脚麻利能干活。靠着国家各种政策补贴加上每年种植玉米的收入,全家一年有近6万元收入。

“没有党的好政策,俺家娃娃大学都上不起,更别说盖房子了。”王飞帆的爷爷王学忠很心疼聋哑的大儿子和儿媳,多年来一直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今年王飞帆即将大学毕业,家里的负担减轻,终于可以把土房子拆了盖新房。

看到记者来,王飞帆的父亲王林军并没有停下手里的活儿。拉石子、搬砖、和水泥,任由混杂着泥土的汗水从额头一滴滴落下。虽然王林军不能说话,但从他积极盖房的行动中,依然能感受到这栋新房是他一生的渴望。

“原来的土房实在是不能住了,国家有危房改造政策,盖这栋新房子能补贴3万元。”王学忠长长吁了一口气,儿子一家人住上新房,他心里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

离王学忠家不远,村民王占军家90平方米的新房已经盖好了。“窗户安好就可以装修入住了。”王占军告诉记者,这栋房子是给大儿子盖的,大儿子因误入歧途目前还在服刑。前几年家里没条件,大儿子入狱后,儿媳妇和两个孙子一直住在摇摇欲坠的土房子里。

“大儿子快出来了,得有个新家,一切都是崭新的开始。”王占军十分感激党的政策,建档立卡户的各种补贴让儿媳妇和两个孙子饿不着,危房改造3万元补贴资金让他们盖起了新房。

农村危房改造是让贫困户实现“安居梦”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一役。为了让贫困户居有所安,提升改造效果和农户满意度,灵武市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同步推进,将危房改造、旧房外立面改造提升、住宅示范小区建设,与村庄环境卫生整治、道路硬化、村庄亮化、提升完善基础设施等有机结合,彻底改变了过去“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状况。

“通过‘四查四补’督促各乡镇及农林场,查贫困户住房安全鉴定是否准确,必须实现全覆盖,错定漏定的重新鉴定纳入改造;查贫困户住房鉴定为危房的是否全部实施了改造,没有改造的纳入改造;查动态调整新增贫困户住房安全情况,属危房的加快支持改造;查有无非贫困户住危房情况,如有且为唯一住房的,按照抗震宜居农房改造政策支持改造。”马玉成介绍,通过危房改造,如今灵武市已逐步形成“房新、村美、人富”的美好乡村建设新格局。(记者 张晓慧 文/图)

(责编:赵茉钰、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