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創新 開啟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新篇章

人民網記者 杜燕飛

2021年03月12日10:48  來源:人民網
 

  金融穩,經濟穩。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金融如何守正創新,助推經濟社會發展行穩致遠?

  多位代表委員和業內專家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2021年金融業必須堅守服務實體經濟的本分,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在增進民生福祉方面有更大擔當,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全國兩會期間,人民網《人民會客廳》欄目邀請嘉賓圍繞金融創新的話題進行交流。人民網記者 翁其羽攝

  加大金融支持鄉村振興力度 讓村民富起來鄉村美起來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增收”“創新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擴大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險試點范圍”……這為金融機構助力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鄭州中心支行行長徐諾金表示,要引導金融機構“量體裁衣”,探索符合實際需求的鄉村振興金融產品體系,完善已有信貸產品和創新信貸產品相結合,推出更多的產品和服務,更好滿足鄉村振興多元化的融資需求。

  “目前,多數農業經營主體呈現散、小、弱的特征,普遍存在融資難、銷售難、控制成本難、防控風險難等方面的問題,而供應鏈金融是一種有效的解決方案。”全國政協常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委員解學智表示,要鼓勵金融機構著眼於農業生產、收購、運輸、存儲、交易全產業鏈,利用線上線下等多種模式,創新各類供應鏈金融產品,促進鄉村產業振興。

  作為支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保險業天然與風險較高且風險集中的農業關聯甚密,在助力鄉村振興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們要發揮保險業在農業保險中的獨特優勢,開發覆蓋農業全生產鏈的保險產品,發揮價格指數保險作用,打造特色化的農業保險模式,助力鄉村振興。”全國人大代表、太平洋人壽保險上海分公司副總經理周燕芳告訴人民網記者,要發揮保險業征信功能,通過小額貸款保証保險、農業保險保單質押等,盤活農戶資產,促進信貸資源向農村地區投放,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金融服務在“三農”領域有著廣闊發展空間。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表示,要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利用智能化、數字化技術,推出信貸、投資、理財、保險等網上辦理業務,讓鄉村特別是邊遠地區的居民獲得更便利、低成本的金融服務。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小微企業貸款增長30%以上。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增速,可以讓金融機構更好的支持鄉村振興。”趙錫軍說。

  人民網連線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連線畫面截圖

  發展綠色金融 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近年來,通過鼓勵產品創新、完善發行制度、規范交易流程、提升透明度,我國已形成多層次綠色金融產品和市場體系。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實施金融支持綠色低碳發展專項政策”“使資金更多流向科技創新、綠色發展”……

  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大金融創新力度,推動綠色金融發展,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國家要盡快明確碳達峰和碳中和的路徑、責任,明確氣候投融資標准,明確各行各業不同技術水平所對應的碳排放轉換系數,便於金融機構開始相關業務。

  “金融機構要完善組織領導,再造業務流程,確保自己的行為與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一致。”魯政委說,期待在減碳領域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政策,進一步提升金融機構發展綠色金融的積極性。

  全國政協委員、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表示,綠色金融外延廣闊,建議推動綠色資產擔保債券、綠色收益支持証券、綠色指數產品、綠色保險等創新產品,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專業機構設立綠色發展基金,為綠色項目以及投資者提供更多元化的綠色金融產品。

  “應建立公眾數據平台,利用物聯網、5G等新型信息技術,為綠色保險產品的創新研發等提供數據支持,助力美麗中國建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壽集團董事長王濱告訴記者。

  “下一步,人民銀行將繼續推動產品創新和市場穩健發展。”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說,將通過綠色金融業績評價、貼息獎補等政策,引導金融機構增加綠色資產配置、提升金融業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能力。

  金融創新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市場主體需求在哪裡,產品創新就跟進到哪裡。”近年來,金融機構不斷創新產品與服務,讓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更優。

  工商銀行為小微企業提供線上線下一體化的7*24小時綜合金融服務,去年累計服務小微企業近200萬戶﹔微眾銀行推出的“微業貸”已輻射27個省和直轄市,服務超過200個縣級以上城市﹔去年年末,中國人壽提供風險保障金額超450萬億元(境內),同比增長超20%……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依靠創新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對此,趙錫軍認為,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十四五”時期,金融創新要圍繞科技創新提供服務,為企業提供資金、資源的支持。

  “對於金融機構,特別是商業銀行,要做好商行+投行,更好地支持企業創新,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魯政委說。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信集團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奚國華看來,金融服務好科技創新,重點要圍繞知識產權融資打造金融創新服務體系,不斷增加服務供給。

  “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技術,讓小微企業潛在的金融需求有機會滿足。”度小滿金融CEO朱光表示,運用互聯網方式,綜合大數據風控、智能客服等能力,可大大減少服務成本,這是新技術為“開辟式創新”帶來的新機會。

  對於保險業而言,周燕芳表示,保險業會在資產端和負債端同步發力,服務我國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展,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

  “在資產端,保險業可以發揮資金的長周期優勢,加大新型基礎設施投資,擴大交通、能源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賦能實體經濟。”周燕芳說,在負債端,保險可發揮風險保障功能服務實體經濟,一方面,可完善保險機制,在城市巨災風險保障服務等方面提供風險管理和風險保障﹔另一方面,通過“服務+保險”的方式,布局包括大健康產業生態,加大“第三支柱”養老產品創新,助推養老保障體系建設。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創新是一把“雙刃劍”。近年來,不少互聯網平台參與金融業務,在提高金融服務可得性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風險。

  日前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國新辦的發布會上表示,鼓勵互聯網平台參與金融業務,特別是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數字信貸等創新服務等。但他同時表示,“不管任何業態的金融業務,都要遵守相應的規則規范、法律法規管理,不能有特殊的例外。”

(責編:閻夢婕、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