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提升行動”回應群眾“急難愁盼”

——聚焦人大代表熱議話題系列報道之三

2021年02月01日08:02  來源:寧夏日報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

“十三五”時期,自治區黨委、政府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將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化作前行動力。128項實事好事辦成,5291億元民生資金投入,就業、就學、就醫、飲水、居住、出行……一件件民生難題得到解決,一個個美好夢想得以實現。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將“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作為“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

乘風破浪,揚帆遠航。自治區黨委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21年要全面落實百萬移民致富提升、城鄉居民收入提升、基礎教育質量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提升“四大提升行動”。

謀定而后動,知止而有得。移民群眾“困”在哪裡?城鄉收入“低”在哪裡?基礎教育“弱”在哪裡?醫療健康“薄”在哪裡?如何通過經濟社會發展提升民生保障水平?讓全區人民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自治區人大代表的討論聚焦症結、直擊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在回應關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凝聚共識。

移民群眾“困”在哪裡

我期盼:

銀川市興慶區月牙湖鄉濱河家園四村的梁仲銀,盼望有更多增收路徑。“感謝黨和政府,移民搬遷大大改善了我們的生活質量,如今,有了土地流轉費、奶牛托管費,但是不想在家坐享‘收費’,還是想打零工增收。身邊大多數移民跟我一樣,主要在建筑工地和園林綠化方面打零工,冬天有小半年時間閑著。”

人大代表談“提升”:

“吃飯穿衣看家當”,與會代表認為,當前,一些移民區發展后勁不足,產業基礎薄弱,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基層治理等方面仍然存在短板弱項。百萬移民致富提升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王忠強代表建議,自治區支持吳忠市紅寺堡區減少或者免除民生領域項目的地方配套資金,讓本級財力更多地用於產業、就業和社會融入中,更好地用於全國易地搬遷移民脫貧致富示范區的創建。王建代表提出,加大川區易地搬遷移民后續扶持力度,加快補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方面的短板弱項。

產業帶動就業,就業促進產業。代表們認為,確保農民既增產又增收,就要在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上實現新突破,培育農戶廣泛參與的現代產業體系、經營體系、生產體系。

城鄉收入“低”在哪裡

我期盼:

“春節前后兩個月,出租車的生意要蕭條一些。”48歲的陳艷家有三口人,兒子剛參加工作,是個“月光族”,運營出租車是主要收入來源。她最近思謀著把出租車包出去,再做份月嫂工作,每月可以增加4000元到5000元的收入,“能做點小生意更好,但當前不敢輕易出手。”

人大代表建議說“提升”:

人大代表許正清認為,城鄉居民收入低的主要原因是基礎條件差、產業覆蓋面低、就業率不高。對於城鎮居民來說,提高收入首先要擴大就業率,通過勞動力轉移,增加居民收入﹔其次,提高轉移性工資,通過國家政策范圍內的公益性崗位,增加低保戶收入。對農村居民而言,則需要打好“產業牌”,增加就業。

有代表建議,在為大學生畢業提供就業崗位、疏通就業渠道的同時,加強對大學生就業觀念的教育和指導。

基礎教育“弱”在哪裡

我期盼:

“希望增加教師,優化結構﹔減少一線教師的非教學任務……”採訪中,許多來自教育系統的代表均表示,基礎教育對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單純是硬件條件弱,改善相對容易,加大教育投入便可立竿見影,難點在於師資力量、文化建設等軟件的改善。

人大代表談“提升”:

李秋玲代表建議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深入推進“五育”並舉,啟動實施基礎教育質量提升行動,提升教育服務先行區建設能力。

代表們建議,政府可通過加大對縣(區)財政扶持力度,解決教師編制少、經費保障不足等問題。馬寧周代表說,在一些學校,教師不但承擔了教學育人的重任,還兼任了許多非教學類工作,佔用了教師的大量時間和精力。她建議在為學生減負的同時,也為教師減負。“真正激發自身的創造力和主動性,使教師能夠全身心地、以積極健康的心態投入到工作中。”趙小平代表建議,學校可探索開設各類興趣班等措施,解決幼兒園、中小學放學時間與成人下班時間不統一的問題。

醫療健康“薄”在哪裡

我期盼:

銀川市民韓鶴有一對3歲的龍鳳胎。寶寶健康時,家裡便是晴天,一旦有點發燒流涕,全家人如臨大敵。“附近的社區醫院看不了小孩的病。疫情防控期間,去人滿為患的大醫院不放心,隻能去小診所或藥店開藥,盼望家門口能設立一家可靠的、醫療水准高的醫療機構。”

人大代表談“提升”:

醫療事業是衡量群眾幸福指數的一把重要標尺。人大代表認為,目前醫療服務的主要短板在於基層醫療機構力量薄弱、醫療資源配置不夠合理,大醫院虹吸了大部分原本屬於基層醫療機構的醫護資源、設備資源和患者。代表們建議,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在縣(區)合理規劃建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配置好現有醫療資源,強化醫療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落實落細分級診療制度,實現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高效運行﹔優化醫療技術服務,補充基層醫療機構人員隊伍﹔創新體制機制,設立中醫職業技術學院,補齊中醫人才匱乏的短板。

丁江代表建議,加大對民營醫療機構的政策扶持,促進社會醫療資源盡快融入國家醫療體系。不少代表集中建議,依托各地現有醫院建設自治區級區域醫療中心,借此促進全區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發揮高水平醫療輻射帶動作用,滿足群眾就近享有優質醫療服務的需求。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令人期待的是,今年的民生實事進一步明確了對落實的量化考核目標和路徑:就業收入要提起來,教育質量要強起來,健康服務要優起來,文化事業要興起來,民生底線要兜起來。實事之“實”,則會更好地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記者 張 瑛 裴雲雲 喬素華 毛雪皎)

(責編:閻夢婕、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