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水之源 避暑勝地

2020年10月26日08:05  來源:寧夏日報
 

   “無數飛泉大小珠,老龍潭底貯冰壺。汪洋千裡無塵滓,不到高陵不受污。”這是乾隆皇帝在証實一個千古流傳的成語時得到的一首詩,這個流傳千古的成語便是“涇渭分明”。

   涇河發源於六盤山,是華夏兒女的母親河,為黃河一級支流。涇河全長455.1公裡,哺育著寧夏東南部、甘肅隴東、陝西關中等地區640萬人,連接兩岸32個縣市(區)人民的情感。

   涇源縣,因涇河源頭在其境內而得名,是一個寫滿詩意、勝似江南的地方。

   涇水之源

   白雲深處有人家,源頭活水自然來。六盤山是中國華北地區最重要的綠色屏障,有著“高原水塔”“高原綠肺”之稱。涇源縣位居腹地,集萬千毓秀為一身。

   近年來,涇源縣委、縣政府依托這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把興旺文化旅游產業作為改革發展的重要突破口,把全縣作為一個“大景區”整體謀劃,推進全景化建設。

   近3年來,涇源縣投資16.6億元,實施重大旅游建設項目19個,一批旅游城鎮建設、綜合服務、基礎設施等重大項目落地涇源,建成使用,高質量發展的“成色”提升了涇源全域旅游發展的“姿色”。

   現在的涇源,20公裡旅游綜合服務帶增色添彩,香水風情堡和花田花海畫龍點睛,24座旅游廁所更加方便了游客,10個旅游驛站全面覆蓋50公裡美麗公路,86個美麗村庄建設遍地開花,涇河源游客服務中心、景區游客中心、鄉村旅游驛站三位一體旅游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形成,小城鎮和美麗村庄建設齊頭並進,真正讓資源優勢轉化成“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019年,涇源縣深入挖掘“綠水青山”和“冰天雪地”兩大資源優勢,完成興盛婭豪國際滑雪場一期建設工程並盛裝運營,六盤山鎮周溝滑雪場完成升級改造,區域性冬游產業鏈初具雛形,歷史性解決了涇源旅游半年閑問題,使過去的“冷資源”變成了“熱產業”。

   “我們要將眾多景點有序、有章法地呈現出來,並且要給觀眾直觀、美觀、有層次感的視覺欣賞效果。”涇源縣委主要負責人說。

   如今,涇源百泉匯流、千山競秀、萬壑蘊綠,輕靈自然天成﹔這裡河水清澈、溪流潺潺,I級水質,可以直接在河裡捧喝。夏季乘風納涼,冬季雪上炫舞,四季游蔚然成型。

   “涇源是我國西部干旱地區的一塊十分寶貴的綠色瑰寶,當地干部群眾十分珍惜。”縣委主要負責人介紹,森林覆蓋率達到50%,為西部地區之首,綠色已經成為涇水源頭最靚麗的底色,成為涇源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秀色涇源

   經過多年打造,涇源縣儼然已成為“避暑勝地”“天然氧吧”,三伏酷暑,最高溫度不超過25℃,誘人的清涼招惹身處高溫之地蒸“桑拿”人們羨慕,來自“火爐”城市的“候鳥”人在涇源一待就是兩三個月,涼而忘返。氧離子富足得讓人沉醉。

   游人最青睞六盤山森林公園附近的眾多農家樂。白天進入森林公園看山看水,避暑納涼,呼吸富氧空氣。晚上,寄宿農家屋,品嘗蒸雞、虹鱒魚、蕨菜、刺五加等涇源獨特美食,圍繞篝火踏步歌唱,吹涼風、望星空,或去縣城八方隆小吃街,納涼擼串,別有一番滋味。

   無限風光在眼前,無邊秀色惹人涎。老龍潭蘊藏神秘,負起固原百萬人水源﹔彈箏峽、胭脂峽優選了涇河所有的奇險峻秀,綠水奔涌,青山如黛﹔咽喉要地三關口,上演了礦山變青山的傳奇﹔百公裡旅游服務帶連綴著涇源所有的美景,農舍儼然,雞犬相聞,有民宿靜候客人歸來。

   涇源縣城不大,卻干淨整潔,一塵不染,酒店多且設施服務性價比高。星級酒店、精品民宿、農家樂“高中低”互補,能夠同時滿足1萬人住宿和2萬人就餐,提供5000個停車位。

   文化涇源

   涇源不僅山清水秀,而且歷史人文資源深厚,昔秦皇漢武西巡北疆時頻頻登臨,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拓土開疆時也曾駐蹕於此,工農紅軍在偉大的長征中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被史學家稱為長征勝利之山——六盤山即在境內。

   建在老龍潭景區的龍文化宮,是我國唯一的一個以龍文化為主題的文化博覽園。

   涇源縣作為古絲綢必經之地,宋代名僧濟公修行張台石窟、果家山秦漢遺址、唐代制勝關城垣,聞名遐邇﹔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屯兵避暑、木蘭圍獵的涼殿峽雄奇秀美、層林蔽日﹔清代水利大臣胡紀謨受乾隆帝詣意來老龍潭勘察“涇水真源”。

   自古以來,生於斯、長於斯的人民在這裡創造了璀璨斑斕的歷史文化,演繹出了柳毅傳書、濟公轉世、涇河臥龍、胭脂仙女、穆桂英飛蕩秋千架等豐富多彩的神話傳說。紛呈獨秀的民間藝術,獨具特色的民族習俗,別具風味的地方小吃,孕育了濃郁的風情。

   風物涇源

   城市連接景區、景區連接鄉村,鄉村承載服務、服務帶動農戶,涇源縣已勾勒出一幅“全景、全業、全時、全民”的旅游全景圖,走出一條生態美與百姓富的融合發展之路。

   大灣鄉楊嶺村,位於344國道旁,珍藏於連綿青山中。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此視察脫貧攻堅工作。如今,村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老馬茶館”經營者馬克俊,泡上一碗香氣四溢的八寶茶,就著用土蜂蜜、雞蛋搓制再用當地胡麻油炸的麻花,說起村裡由窮到富的變化,幸福的笑容噙滿眼角。現代化養牛車間、干淨的農家樂楊嶺小院、氣派的農民別墅、洋氣別致的康養中心令人驚艷。

   沿著綠樹掩映中的小路,登上山頂俯瞰全村,一幢幢康養房舍錯落有致,一排排藍瓦白牆住房整齊排列。紅色旅游觀光大道穿村而過,北接固原青石高速,向南直達六盤山,游客既可步行參觀也可自駕游覽。

   涇源縣立地條件較好的山坡梯田裡,大面積栽植一種神奇的果樹——黑果花楸。層層梯田裡,黑果花楸按照既定的株行距規整地長著,枝繁葉茂,葉子間結著一簇簇珍珠般果子。

   至秋季成熟,果子因呈黑紫色而得名。黑果花楸全國種植面積僅8萬畝,其中涇源縣種植面積達1萬畝,並開發出果酒、面膜、保健品等系列旅游產品。

   秋千架懸崖石壁上有一道令人叫絕的景觀。200多個木桶懸挂在絕壁之上,過路人以為是懸棺,其實是懸崖蜂蜜箱。涇源人把圓木掏空,把中華蜂巢接在圓木中,然后用鋼絲繩懸挂在峭壁上,獲取更為原生態的“懸崖蜜”。

   涇源縣1500戶農戶參與養蜂,養殖規模達3萬箱,每箱蜂蜜年收入在2000元左右。原汁原味的高山百花蜂蜜成就了“甜蜜事業”,成為來涇源的游客捎帶給親友們的必買禮品,豐富著旅游產品“后備廂”內涵。

   涇源縣突出旅游產業為主,立足“鄉土、鄉情、鄉味”,推動旅游與特色產業融合發展,以農家樂為主的鄉村旅游發展帶動近1萬人創收增收,鄉村旅游精准扶貧電子商務服務平台遍地開花,促進了農副產品向旅游商品的轉化﹔旅游扶貧車間既讓貧困群眾實現了在“家門口”就地就業,又解決了旅游產品“難加工、難銷售”的問題,帶動近3.7萬農民通過參與旅游綜合服務創收增收。

   2016年以來,先后整合旅游扶貧資金2167.78萬元,助推農民通過發展旅游產業脫貧致富,惠及全縣7個鄉鎮86個行政村4000余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增收4000余元。

   引導群眾共享旅游產業發展,依托旅游驛站建房,布設集餐飲、住宿、特產品加工銷售為主體的旅游扶貧平台,積極吸引建檔立卡貧困戶參與經營。依托寧夏婭豪國際滑雪集團等龍頭企業,帶動3000余名群眾參與項目建設,人均年增收3000余元。

   涇源縣用“真金白銀”支持發展鄉村旅游,走出一條“以旅扶貧”“以旅富民”的新路子,真正讓村民吃上“旅游飯”。

   涇源以全域旅游實踐,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近3年來,涇源縣旅游人數年均增長10.2%,2019年突破115萬人次,帶動旅游消費年均穩定保持兩位數增長,佔第三產業比重50.4%以上,旅游產業對GDP的貢獻率達20.6%,連續五年榮登“全國深呼吸百佳小城榜”,先后獲得“全國十佳生態旅游城市”“全國休閑度假旅游名縣”“全域旅游年度推進獎”等殊榮,入選“2019中國最美縣域榜單”,今年被評為“國家園林縣城”。

   線路1 生態休閑度假游

   20公裡旅游服務帶-老龍潭景區-六盤山森林公園-胭脂峽景區-野荷谷景區-香水風情堡-冶家民俗村

   線路2 運動康體健身游

   寧夏婭豪國際滑雪場-龍房宮溫泉-周溝滑雪場

   線路3 紅色文化體驗游

   蕭關文化園-王洛賓文化園-六盤山長征景區-老龍潭烈士紀念亭-楊嶺“紅色情懷”展陳館

   (本版文圖均由涇源縣文化旅游廣電局提供)

<p>    <p  align=

  六盤山國家森林公園小南川景區

<p>    <p  align=

  臥龍山公園

<p>    <p  align=

  20公裡旅游服務帶

<p>    <p  align=

  野荷谷景區

<p>    <p  align=

  香水風情堡

<p>    <p  align=

  龍房宮溫泉

<p>    <p  align=

  老龍潭景區

<p>    <p  align=

  王洛賓文化園

(責編:趙茉鈺、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