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下一條心 確保打贏脫貧攻堅戰

2020年10月25日07:59  來源:寧夏日報
 

來自自治區扶貧辦的數據顯示:寧夏貧困人口已從2015年的58.12萬減少到2019年的1.88萬,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的14.5%下降至2019年的0.47%﹔貧困地區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6818元提高到10415元﹔醫療、教育、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更加均等化,民生保障網進一步織密織牢。

“我們有決心、有能力確保西吉縣和剩余1.88萬貧困人口如期高質量脫貧。”自治區扶貧辦一位負責人說。

攻城拔寨,脫貧路上不落一戶

“十三五”時期是脫貧攻堅啃硬骨頭、攻城拔寨的時期。

脫貧攻堅戰進入決勝階段,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貧困戶脫貧路上最大的攔路虎。

救護車一響,一頭牛白養﹔做個闌尾炎,白耕一年田﹔脫貧三五年,一病回到解放前……這些曾是一些群眾因病致貧返貧的寫照。

為解決這一“痛點”,我區衛生健康委聯合五部門對全區建檔立卡貧困戶開展逐村、逐戶、逐人、逐病調查核實,全面摸清貧困人口的基本健康狀況、患病診療情況及醫療服務需求並納入全區健康扶貧動態管理系統。及時開展大病集中救治,將救治病種由21種擴大到34種,實施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家庭醫生服務“應簽盡簽”。

“去年,我股骨頭壞死,在醫院治療總共花費了8.5萬元,出院結算時,我隻繳納了2500多元。”吳忠市紅寺堡區紅寺堡鎮中圈塘村74歲的李有勤說,因為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大部分的醫療費由國家承擔。

“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著見閻王”等這些早年前的民間老話,如今化作了貧困地區老百姓口中調侃的段子。

近年來,寧夏先后實施了農村危房危窯改造工程、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等民心工程,“十三五”末,寧夏貧困地區群眾出行難、用電難、上學難、看病難、通信難等長期沒有解決的老大難問題普遍解決,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了保障,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明顯加快。

如今,我區具備條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遠程醫療覆蓋全部貧困縣並向鄉鎮衛生院延伸,通過易地扶貧搬遷,不僅解決了貧困群眾的“兩不愁三保障”問題,還從根本上阻斷了貧困的代際傳遞。全區貧困人口參保率達100%,貧困地區農村集中供水率達98%,全區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全部返校復學……

“四查四補”,確保高質量如期脫貧

越是臨近戰役尾聲,就越要緊盯目標。

今年以來,我區及時開展查損補失、查漏補缺、查短補齊、查弱補強“四查四補”,實現全區所有農戶排查全覆蓋,鞏固提升脫貧質量。 

銀川市通過“四查四補”補回疫情損失賬、補回“四漏”脫貧賬、補回小康民生賬、補回群眾增收賬﹔固原市完善“四個一”機制,“一條原則”全面“查”,“一套流程”精准“補”,“一體督戰”全力“攻”,“一本台賬”徹底“改”﹔紅寺堡區建立“五個一”工作機制,一張作戰圖、一套工作台賬、一個工作專班、一項監測預警動態幫扶機制、一項督導作戰機制全面落實整改……

西吉縣王民鄉在開展“四查四補”中發現,三岔村患有大病的村民馬成文家住房面積不達標。在村委會協調幫助下,馬成文新建的90平方米住房現已建設完工﹔受疫情影響,原本在福建廈門打工的紅寺堡區紅寺堡鎮河水村馬治突然失業,在紅寺堡區就業創業和人才服務中心的幫助下,馬治成在轄區內建筑工地重新上崗。

通過“四查四補”,我區各縣(區)對所有農戶排查實現了全覆蓋,對查出的問題即查即補、即知即改,實行台賬式、清單式管理,拉條挂賬、督辦落實、逐一銷號,解決了一大批影響脫貧質量和成色的問題,鞏固和提升了脫貧攻堅成果。

同時,我區堅持摘帽不摘責任,貧困縣黨政正職在攻堅期內保持穩定,做到不鬆懈、不鬆勁、不鬆手﹔摘帽不摘政策,繼續執行脫貧攻堅主要政策,確保資金投入力度隻增不減,今年已下達資金100.74億元﹔摘帽不摘幫扶,在保持駐村工作隊相對穩定的同時,對年齡偏大、不勝任工作的進行微調,目前1773名第一書記、4203名駐村工作隊員保持穩定﹔摘帽不摘監管,對已摘帽縣繼續實行最嚴格的考核評估,繼續加強動態監測,確保貧困戶不返貧。(記者 李峰 張唯)

(責編:高嘉蔚、賈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