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解塬上渴

本報記者 李增輝 朱 磊 王漢超

2020年09月11日07:5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中國人均水資源量是世界人均的1/4,而西海固,又是全國人均的1/23。西海固苦旱,吃水最難。然而去年以來,已有10多個省份派人來西海固,到寧夏固原市彭陽縣學農村“吃水經”。

在脫貧“貧中之貧”、吃水“困中之困”的地方,能有什麼“吃水經”?

彭陽從城到鄉,織起一張“活”的水網——傳感器遍布泵站閥門,流量水壓等數據匯入物聯網,管控靠雲計算,調度實現自動化。

彭陽解答了一道農村飲水的難題。農村面積廣,村民分布散,彭陽近20萬人分散在2533平方公裡土地上。山大溝深,入戶管線行走在千溝萬壑間,跑冒滴漏等故障頻發,向農村延伸越深,成本越高,人力越不夠。

水管員張志亮對當年的“難供”“難管”記憶猶新:爆管、漫水、沖壞庄稼時常發生﹔管子在野外,排查時要翻山越嶺,小股跑漏很難發現,有時荒野長起一片草,才知道下面漏了水。

前些年抄表收費時,有農民質問“水送成這樣,還好意思要錢?”2009年臘月,張志亮修完一家水管,倆褲腿浸的水已凍成冰碴。第二家爆管,趕到時水已漫出房子,等急眼的人沖他兜頭就打。“管水管到挨打,當時真不想干了。”

2016年,寧夏中南部飲水工程建成,為西海固4縣區114萬城鄉居民送來了解困水源。彭陽縣干支管線從3000公裡延長到7109公裡,缺人管、漏損大、收繳難等問題更加突出。

沒水受困,有了水還要繼續受困?

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7月在寧夏考察時強調:“越是欠發達地區,越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思路打開,寧夏著力搭建“水利雲”平台,彭陽著力探索用好這個平台。

經過兩年多建設運營,彭陽智慧水網逐步成熟。3.94萬處傳感器對流量、水位、壓力、水質等數據進行採集,主管網和全部設施24小時自動運行,4.3萬戶農家水表每5分鐘傳輸一次數據,“水利雲”隨時匯總、分析,進行精准管控。損漏能及時被發現,水管員手機接單,數小時內便能到位維修。如今彭陽管線漏損率從35%降至12%,運維人力從90人降至40人,水費收繳率從60%提高到99%。

水質、水量、水價手機上隨時看,水費隨手繳。如今暢飲的不僅是安全水、平價水,更是明白水、智慧水,水價也降至2.6元/立方米。據估算,水網年運維成本節約20%,並仍有下降空間。

水有了保障,生產和生活也悄然改變。“過去沒水,別說養牛羊,人喝水用水都困難。”彭陽縣扶貧辦主任陳宗惠說,水有了,也助力精准扶貧。去年4月,彭陽縣摘掉了貧困縣的帽子。如今,走在鄉間,3萬多農戶房頂上的太陽能熱水器成為新景觀。

人們描述渴望時會說“如大旱望雲霓”,西海固在干渴中一代代望雲祈雨,如今終於在網絡時代,用“水利雲”為千百年的干渴畫上了句號。

《人民日報》( 2020年09月11日 第 01 版)

(責編:趙茉鈺、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