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佔林的“家”風(民族團結石榴情③)

記者李增輝 劉少華

2020年09月02日11: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陽光熾烈,院門大敞,馬建武頂著滿頭大汗出來迎接我們。半小時前,他剛宰了一隻羊,還沒來得及收拾。

這裡是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新民街道創業社區。當天是回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古爾邦節,又名宰牲節。這一天最隆重的習俗之一,便是家裡宰一隻羊,既犒勞家人,也送給親戚朋友。早上不到6點,馬建武便起了床,先去給祖宗上墳,再回家宰羊。羊花了1900元,之前就定好了,這天一早送來的。過去哪敢想呢?三五年宰一隻都不錯了,如今他年年宰羊。

說話間,他的老父親、老母親互相攙著進了小院。父親馬佔林今年已85歲高齡。一坐下,老人家就打開了話匣子。

這家以前就是紅寺堡人。上世紀90年代,黨和政府作出決策,寧夏啟動扶貧揚黃灌溉工程,將黃河水引到此地。1999年,中共紅寺堡開發區工委挂牌成立。從地理上看,這裡幾乎在寧夏的幾何中心。如今,紅寺堡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生態移民扶貧集中安置區,不斷接納著來自西海固地區的移民。

過去,紅寺堡被稱作“亙古荒原”,在這裡建設家園,談何容易?馬佔林成了這座城市第一位環衛工,馬建武和一位漢族朋友迅速加入其中。三個人起早貪黑打掃衛生,順便在城市裡種下一棵又一棵樹。時間一長,綠樹成蔭,吃午飯時,再也不會“一碗飯半碗沙”了。

為了致敬城市裡最早的環衛工,這個小區被命名為環衛小區。

人們陸續從西海固地區的同心、海原、原州、彭陽、西吉、隆德、涇源等縣搬來紅寺堡。既有漢族人,也有回族人,大家歡喜和睦,友好相處。馬佔林跟大伙相處好著呢,最好的幾個朋友都是漢族人。回族人做飯好吃,有一戶鄰居家的漢族小孩總賴在家裡不走,他索性就收作義子,一起養著了。后來,給這娃娶了媳婦。再后來,義子不幸去世,馬佔林給他留下的倆娃都娶了媳婦。到現在,兩家孩子都喊他“爺爺”。

馬佔林自己家也人丁興旺,他膝下有5個兒子、5個女兒。大家庭開枝散葉,如今竟已五世同堂。老馬自己說,加上媳婦、女婿,他都算不清這個大家庭到底有多少人。前不久,曾孫女高考過了一本線,即將成為家族第六個大學生。

“有好些娃娃連名都叫不上來。”馬佔林咧嘴一笑,露出孩子們給他鑲的一口烤瓷牙。家裡最常出現的場景是,屋裡最大的孫子比最小的兒子年長,幾個一臉青春痘的少年進屋就大喊“太爺!”

話雖如此,老馬把家風定得很嚴。他教導兒孫們,“不惹事,不打人,不罵人,團結大家”,誰也不許違背。馬佔林在當地威望很高,“團結大家”可不是說說而已。這裡有認干親的傳統,他老了,都快不記得收過多少干兒子了,既有漢族人,也有回族人。

說話間,兒孫們陸續把過節的美食端了上來,炸油香、馓子、羊肉、雞肉、涼粉、燴菜、各式水果一應俱全。

隔壁兩家漢族鄰居串門來了,馬佔林趕緊招呼他們坐下一起吃。大家伙兒誰都不客氣,一看就是經常走動。每年的古爾邦節,對這個多民族聚居區來說,都是共同的節日,回族人一定會把美食分給各族同胞。而到了春節,漢族人則把家裡的水果、堅果拿來與回族鄰居們分享。大家互相尊重飲食差異。

在紅寺堡,甚至在整個寧夏,這都是最司空見慣的一幕。

今年,十個孩子家各自都宰了羊,這是過去想都不敢想的日子。在老家居住時,“十年九不收”,完全看天吃飯,有些年月多下幾場雨,未來三五年就隻能靠那點糧食。

馬佔林抓著記者的手,一字一句地說:“我沒文化,一個字都不識,但這輩子經驗多,啥都見過了。這日子,要謝就謝共產黨,真做實事。”

今年疫情期間,馬佔林把四個兒子都趕出家門,做了抗疫志願者。兒子們都四五十歲的人了,天天在羅山商城等公共場所執勤,就像他當年為城市打掃衛生那樣辛勞。至於為啥沒讓大兒子去,他笑著說,大兒子65歲,掉了一半牙,“木(沒有)啥用嘛!”

他叮囑兒子們,下午要把炸油香、馓子和羊肉都拿去給鄰居們分,千萬不要忘了!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0年09月02日 第 01 版)

(責編:趙茉鈺、賈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