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陽三村聯彈“富民曲”

2020年08月13日07:47  來源:寧夏日報
 

   “兜底戶每戶免費領雞苗30隻,其他農戶前來登記採購雞苗。”前幾日,彭陽縣草廟鄉新窪村、趙窪村、張街村聯合發放雞苗,新窪村黨支部書記趙世有在村民微信群裡發送信息。

   “我們3個村一條心,涉及扶貧項目、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等事宜,大家坐在一起商議后實施。”8月12日,趙世有向記者介紹。

   新窪村、趙窪村、張街村3村相鄰,共有10個村民小組979戶3419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53戶931人。

   “走路難、吃水難、種地難、銷售難。”趙世有說,“各村曾因缺乏溝通協調,各走各的路,各吹各的調,通水修路工作難做、特色產業難成規模、農副產品找不到銷路,限制了村民脫貧致富。”

   2014年初,新窪村、趙窪村、張街村3村道路通達率、自來水入戶率極低,產業規模小,機械化程度低,農業收入低,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88元。當地艱苦的生產生活環境,導致大量勞動力外出務工,常住人口大多為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勞動力缺乏,耕地大面積閑置,農村空心化問題突出。

   針對這些問題,草廟鄉按照“大村帶小村、中心村帶周邊村、強村帶弱村”的思路,創新組織跨村領、能人跨村帶、產業跨村育、設施跨村建、資源跨村用“五跨”措施,率先在新窪村、趙窪村、張街村創設“黨建聯盟”,一盤棋統籌,推動脫貧攻堅由“單兵作戰”向“集團作戰”轉變。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黨建聯盟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建立自下而上集民意的聯商機制、集體議事做決策的聯議機制、從上而下抓落實的聯動機制,對涉及3個村的項目規劃、產業布局、資源配置、集體經濟發展等重大事項進行決策、公示,將日常事務晒在陽光下,破解“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及“聯村不聯心、聯建不聯干”等難題。

   3個村子利用山頂成片退耕還林地的優勢,打造林下朝那雞養殖帶,帶動片區內農戶養殖朝那雞10萬隻﹔結合村民依山而居的特點,扶持發展設施養殖,帶動農戶養牛2000多頭﹔利用山下6000畝川台地,種植飼草料,給養牛養雞兩個產業做基地。

   “養雞年收入500萬元,養牛年收入800萬元,飼料種植年收入720萬元。”趙世有算了一筆賬, “3個村常住600戶2400多人,種植養殖產業,加上務工收入2000多萬元,全村年收入4000多萬元。”

   同時,3個村通過資源跨村用,將資源優勢變為產業優勢,並根據地域相鄰、產業相近、條件相似的實際,聯合組建金田眾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飼草配送中心、農業機械服務隊和農業科技服務隊,打造飼草、小雜糧、馬鈴薯3個千畝種植基地。

   “3年整合項目資金2400萬元,整修高標准農田1.5萬畝,硬化道路60多公裡,實現組組通硬化路,道路通到田間地頭。”張街村黨支部書記楊武說,“農作物畝產從250公斤提高至800公斤,山地和川台地均實現機械化作業。”

   “沒有修路之前,趙木組車進不去、農產品運不出來,沒有產業。”趙窪村黨支部書記韓志龍說,“通過設施跨村建,趙木組30多戶村民出門就是硬化路,帶動養牛200頭,戶均養牛超過6頭。”

   如今,新窪村、趙窪村、張街村3村已形成山頂林下朝那雞養殖、山腰肉牛羊設施養殖、山腳特色種植3個特色產業經濟帶,實現家家種草、戶戶養畜,村級集體經濟年創收68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萬多元,3村從“單打獨斗”到“互聯互促”,走出了一條抓基層黨建促進經濟轉型發展的新路子。

(責編:趙茉鈺、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