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縱橫千裡的“中國長城博物館”

張仁漢

2020年04月18日16:42  來源:人民網-寧夏頻道
 

“不到長城非好漢”。提起長城,大多數人都會不禁想起這句名言。但也會有很多人對它的記憶隻停留在八達嶺長城的那塊石碑上。殊不知,這個記憶可能會讓人產生一定的地理誤區。此長城非彼長城,話中所提的長城不是指八達嶺明長城,乃是寧夏六盤山下的秦長城。

1935年秋,毛澤東同志率中國工農紅軍翻越寧夏南部的六盤山,縱目遠眺長城,回思長征來路,寄望革命未來,書寫了著名詞篇《清平樂·六盤山》。這座“勝利之山”因此留下了不朽的紅色印記,也擁有了強大的紅色氣場:“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也正是從那時起,“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逐漸被大家熟知傳誦。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我國現存體量最大、分布最廣的世界文化遺產,凝結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心血和智慧,積澱著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燦爛輝煌的文化內涵。我國的長城修建於不同時代,遺存於不同地域,留下了不同的傳說。據專家考証,寧夏境內長城遺址共有1507公裡,其中可見牆體有1038公裡,且還建有多處城堡、烽火台等。中國自秦至明的歷代長城在寧夏皆有遺址,其分布之廣、數量之多、歷史跨度之長、意義之重大確屬罕見,寧夏也因此贏得了“中國長城博物館”的美譽。吹角連營、戰馬嘶鳴、長河落日、大漠孤煙,戰爭在上演,歷史在延續,朝代在更替,高牆在砌累……拔地而起的長城,作為聞名於世的古代軍事防御工程,無論在農耕民族與游牧部落的反復拉鋸戰中,還是在大漢與匈奴的歷次角逐中,乃至后期越過黃河一直修到賀蘭山下,都無不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碰撞與融合的歷史見証。

自然是偉大的,人類是偉大的,然而充滿崇高精神的人類活動,乃是偉大中之尤其偉大者。多年來,寧夏人民倍加珍惜“中國長城博物館”的殊榮,對長城的保護從未間斷。比如,在長城沿線,各行各業都會按照《長城保護條例》的要求,自覺自發地開展多形式、廣覆蓋的關愛保護行動;又如,在長城腳下,至今還生活著一批為保護長城默默付出的長城保護員,他們將自己的生活與守望長城融為一體﹔再如,2019年10月,寧夏剛舉辦了全國首創、以“保護長城、重走長征路”為主題的烽火越野跑大型宣傳活動,讓更多的人感悟長城精神和長征精神,傳承紅色基因。

相信,不久的將來,“中國長城博物館”的聲音定會“飛入尋常百姓家”,“不到長城非好漢”的精神定會引領寧夏人民講好寧夏故事,傳播寧夏好聲音,為“建設美麗新寧夏,共圓偉大中國夢”貢獻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人民日報人民文旅智庫高級研究員,《文旅寧夏》主編)

(責編:閻夢婕、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