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米點成“金” ——寧夏靈武市獎補政策激活產業發展內生動力

2020年03月22日11:50  來源:新華網
 

  走進寧夏昊王米業集團有限公司功能性米制品車間,生產線上機器轟鳴,經過色選、混料、調制、制粒、烘干等十余道工序,碎米變魔術般被加成了市場新寵“方便米飯”。

  作為當地一家稻谷加工龍頭企業,寧夏昊王米業集團有限公司生產中產生大量碎米。由於碎米品相差,過去很少直接面向消費者出售,每年絕大多數被當作原料低價賣給啤酒廠,每噸價格最高1500元左右。自從有了“方便米飯”生產線,企業的碎米身價倍增,現在平均每噸達2900元。

  上圖為寧夏昊王米業集團有限公司功能性米制品車間﹔下圖為公司產品“方便米飯”(拼版照片)

  將碎米“點化成金”的,是這家企業的功能性米制品研發科技創新項目。該項目耗時5年,總投資3000萬元,於2019年成功應用並實現規模化生產。企業用碎米加工“方便米飯”,投放市場后廣受歡迎,價格一路走高。

  “一年多來,不僅我們自己的碎米全部加工轉化,而且還從全區范圍大量收購碎米用於生產。”寧夏昊王米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建華說:“我們每天需要碎米40噸左右,月產9000萬盒方便米飯。”

  “新產品銷路好、價格高,帶來的利潤現已佔到企業總利潤的六分之一左右。” 王建華感慨地說,但在項目研發階段,我們遇到很大的資金難題,幸好政府‘四兩撥千斤”,5年間共獎補資金600多萬元,助推了這項技術的成功應用。”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受益於資金獎補不隻有寧夏昊王米業集團有限公司。近日,靈武市兌現2019年度獎補資金7800多萬元,200多家企業和合作社受益。

  為加速全市產業發展提質增效,近年來,靈武市充分發揮政策撬動作用,精准落實現代農業、高效養殖、科技創新發展、脫貧富民等獎補資金,有效緩解當地深加工、種養殖企業,專業合作社以及移民群眾發展產業面臨的資金短缺難題,激發了各類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

  寧夏新澳農牧有限公奶牛養殖場一角

  “標准化圈棚獎補376萬多元,優質牧草137萬多元,奶牛信息化管理20萬元……”在靈武市養殖基地,寧夏新澳農牧有限公司總經理楊賢逐條盤點2019年獎補項目,7項獎補條目共獲得資金610多萬元。

  “目前,公司奶牛存欄3200頭,今年打算利用這筆錢再擴大養殖規模,預計年內奶牛存欄量可增加到4000頭,生產的鮮奶全部以訂單方式銷售給加工企業。”楊賢說。

  陽春三月,靈武市郝家橋鎮涇靈南村馬福雲家的日光溫棚裡一派春意盎然。滿臉汗珠的馬福雲一邊打理即將上市的吊瓜,一邊和來人攀談:“2月試種了一棚吊瓜,長勢良好,五一前后就可以上市,估計能收入1.3萬多元。7月再種一茬西紅柿,趕年底還能收入1.5萬元左右。”

  上圖為溫棚裡長勢喜人的吊瓜﹔下圖為馬福雲正在打理吊瓜(拼版照片)

  涇靈村是靈武市一個移民村,為增加移民收入,2018年,靈武市因地制宜引導涇靈村發展日光溫棚項目,合作社建棚,村民通過報名、抽簽經營,訂單式種植銷售。一棟佔地1畝的標准日光溫棚造價12萬元,村民隻需投入5萬元,剩余資金通過各項扶貧和獎補政策由政府埋單。

  靈武市扶貧服務中心副主任穆永國介紹,隨著各項扶貧、獎補資金逐年增加、落實及時到位,涇靈村移民建設經營日光溫棚的積極性高漲,設施溫棚也成為他們穩定增收的“聚寶盆”。目前全村總共建設日光溫棚513座棚,一年可種植兩茬,一棟棚可收入3—5萬元。

  政策獎補,產業扎根,移民增收。2019年,涇靈村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800多元,比上年淨增785元﹔全村未脫貧困戶由372戶減少至12戶,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44%。(張潔龍)

(責編:吳隆重、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