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民主法治的鏗鏘足音

——寧夏人大常委會設立40周年綜述

2020年01月15日09:44  來源:寧夏日報
 

  1980年1月15日,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選舉產生了自治區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自此,寧夏人大常委會正式成立,至今已走過了40年的歷程。

  40年初心如磐、使命在肩。

  40年來,自治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牢牢堅持黨的領導,始終堅守為民初心,認真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答好人民的“關切題”,筑牢人民權益的法治保障,為建設好美麗新寧夏貢獻了人大力量。

  立法實踐見証寧夏成長足跡

  40年來,寧夏的每一次成長變化,每一次闊步前行,背后都回響著民主法治建設的鏗鏘足音。

  上世紀80年代,寧夏百廢待興。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自治區五屆人大常委會先后作出了關於加強知識分子工作、大力發展教育、體育事業的決議和關於我區科技體制、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加速了我區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為寧夏發展筑牢了基礎。

  寧夏最大的困難是干旱缺水,寧夏實現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的關鍵在水。40年來,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想方設法圍繞“水”字做文章,立法調研、執法檢查多次圍繞解決群眾吃水難問題開展,並連續7年組織在寧全國人大代表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提出涉水建議,有8件建議被列為國家重點督辦建議。2011年,寧夏正式通過省級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驗收,“涉水”建議得到落實,寧夏干旱地區困難群眾的生活得到極大改善。

  黨的十九大把污染防治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之一,建設美麗新寧夏,更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寧夏人民的殷切囑托。自治區十二屆人大常委會認真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每年安排聽取年度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報告,並作出了《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依法推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美麗新寧夏的決議》,針對寧夏環保領域重點問題開展立法工作,用法律利劍呵護寧夏的碧水藍天淨土,構筑起生態環境保護法制屏障。

  據統計,40年來,寧夏人大常委會共制定、修訂、修改地方性法規411件,現行有效169件﹔依法討論和決定重大事項180多項,任免地方國家機關工作人員2801人。立良法促善治,從制度上、法律上解決寧夏發展中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問題,依法保障了全區改革發展穩定大局,推動了自治區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當民生情懷融入立法實踐,於民而言,是強勁保障,也是溫柔呵護。

  2014年,自治區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上,關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的修改工作塵埃落定,原條例中“准予生育第二個、第三個子女的,生育間隔期不得少於4年”的規定被取消。這一次修改,被群眾認為是最人性化的修改。2019年,自治區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了《寧夏回族自治區婦女權益保障條例》,其中關於“共同育兒假”“抵制高額彩禮”“反對家暴”等規定,再次受到了群眾拍手稱贊。

  40年裡,食品安全、教育醫療、權益保障、計劃生育、供暖供電等一系列民生熱點話題,成為自治區人大常委會立法工作的聚焦點,民生立法在立法工作中所佔分量越來越重,回應著民眾“幸福在哪裡”的訴求。

  自治區民族教育條例、公共衛生服務促進條例、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創業與就業促進條例、養老服務促進條例……一部部充滿關懷和“溫度”的法規出台,充分發揮法規在調整社會關系、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中的重要作用,切實維護了寧夏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監督之手守護民生福祉

  2012年12月,寧夏2474個村衛生室的村醫領到每月500元的補貼。“這下咱的工作有干頭了。‘固定工資’6000元,加上今年公共衛生經費1萬多,全年收入能超過2萬元。”當年,紅寺堡村村醫張萬金開心地算著賬。

  作為農民健康“守門人”,多年來,村醫待遇低、公共衛生“網底”薄弱是醫改面臨的嚴峻問題。變化發生在2012年12月、自治區人大常委會第27次會議召開之際。

  在那次會上,自治區人大常委會針對我區醫改工作組織了專題詢問,常委會組成人員紛紛向自治區醫改辦的成員單位“開炮”,追問如何落實村醫待遇問題:“現在國家連農民工工資都不拖欠,為什麼還拖欠村醫‘工資’?”常委會委員們問。

  在人大監督利劍下,當月,自治區財政廳迅速對全區27個市、縣(區)村醫生活補貼發放標准、資金來源渠道、補貼時間逐一進行了調查核實。並要求各縣(區)財政局迅速落實,短短10天,全區所有村醫補償資金全部下達。

  這是寧夏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發揮實效的一個有力例証。

  40年來,自治區人大常委會積極作為,把監督的鏡頭對准民生熱題,通過開展執法檢查、集中視察、專題調研、審議專項工作報告,不斷拓展監督廣度,推進監督深度,增強監督實效。聽取和審議576項“一府一委兩院”專項工作報告,檢查262部法律法規落實情況,開展17次專題詢問,食品安全、社會救助、扶貧開發……一項項與老百姓切身利益相關的事情被列入自治區人大常委會監督清單,通過對政府行為查漏補缺,為惠民政策穩健實施“問診把脈”,為匡正權力運行織牢了“安全網”。

  代表聯系群眾架起連心橋

  2019年12月,鹽池縣人大代表白雲江來到花馬池鎮皖記溝村,在農家炕頭向村民報告2019年他履職的情況,並向群眾征求2020年的意見建議。當年,由於他履職工作出色,被群眾推選為“金牌代表”。

  “群眾無數雙眼睛盯著我,無時無刻不在鞭策著我、提醒我,要做一名為群眾講實話、辦實事的人大代表。”他在述職時如是說。

  在寧夏各地,代表向選民述職,已成為人大代表的“常規工作”。

  40年來,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不斷創新工作方式方法,不斷拓寬代表履職渠道,讓人大代表動起來、代表工作活起來、代表形象立起來。

  2014年開始,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又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按照全覆蓋、制度化、常活動、有成效的目標,扎實開展常委會組成人員聯系人大代表、人大代表聯系人民群眾的“雙聯”活動,組織常委會組成人員和人大代表深入基層、走近群眾,接地氣、察民生、解民意,真正把根深植於群眾的沃土,從中汲取依法履職和為民代言的智慧和力量。截至目前,共建立“雙聯”活動陣地1885個,把全區四級人大代表混編成1618個代表小組,1.65萬名五級人大代表通過各種履職活動密切聯系人民群眾。

  代表和老百姓的心貼近了,老百姓所期、所盼、所求能夠得到及時反映,老百姓遇到的困難有人操心、有人關注、有人解決,群眾關心關注的“水”“路”“上學”“就醫”“環境保護”等詞變成了一屆又一屆人大代表在“兩會”上的高頻熱詞。

  在自治區人大常委會的跟蹤督辦下,教育、醫療、就業、環境整治等一大批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得到落實。隨著這些閃耀著智慧和擔當的代表“好聲音”落地有聲,在人大代表們履職盡責的生動實踐中,交出了自治區人大40年工作的優異成績單。(記者 尚陵彬)

(責編:閻夢婕、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