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清艳:从贫困户到百万元户

记者 蒲利宏

2021年06月28日08:07  来源:宁夏日报
 

2003年,孙清艳与张海涛在盐池县城相识相爱。

孙清艳在一家化妆品店打工,是城里的姑娘,家境不错;张海涛在一家铝合金店帮工,是盐池县花马池镇红沟梁村农民。

离县城12公里的红沟梁村当时是贫困村,张海涛家的日子过得很紧巴,孙清艳心里清楚。但她就是喜欢勤劳肯干的张海涛,决心嫁给他。

没想到双方父母都表示反对。孙清艳父母的理由是,怎能让女儿去农村受她从未受过的“汗珠子摔八瓣”的苦?张海涛父母的担心是,人家城里的女子恐怕适应不了庄户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孙清艳不管不顾,2005年,她嫁到红沟梁村,从城里人变成了农民。

如何面对贫困?出嫁前,孙清艳想过这个问题。但一进张家,贫困还是打了她个措手不及。

婚房,是四处漏风的土坯房,屋顶的灰扑簌簌往下掉。秋天,屋外下大雨,屋里也下大雨。家里没有一辆带动力的车,吃水要到1公里外用驴车拉。一日三餐离不开土豆,早晨米饭炒土豆,中午土豆面,晚上稀饭就土豆丝。

这一切,孙清艳都能忍受,她每天起早贪黑,拉水、喂羊、做饭、下地干活,很快适应了农村的生活。但依然摆脱不了贫困。

孙清艳无法忍受因为缺钱,时常断了孩子的奶粉。有一年,孩子生病没钱去医院,张海涛把家里唯一的一只羊羔拿到集市上换了200多元,孩子得以就诊。

生活的重担一度压得孙清艳喘不过气来,她常常躲在被窝里哭。

2014年,孙清艳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孙清艳暗暗发誓,没有过不起来的日子,还能穷一辈子?一定要靠自己的双手,改变贫困面貌,甩掉贫困户的帽子。

在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的帮助下,孙清艳申请到5万元贴息贷款,一次性购买了80只羊,搞起了养殖。第二年,她获利近10万元。

2015年,当地政府给红沟梁村每户补贴2万元改造危房危窑,孙清艳自筹5万元,把家里的土坯房推倒,盖了3间宽敞明亮的大瓦房。日子好过了,孙清艳一家主动申请退出贫困户之列。

村上进行技能培训,孙清艳学了烹饪。经过一番盘算,她和张海涛进城开了家羊杂碎店。

由于市场定位不准、地段选择不佳,羊杂店生意一般,只能勉强养家糊口。之后,孙清艳又与人合伙开了一家卤肉店,也没成功,还赔了不少钱。

历经挫折,孙清艳发现了新商机——盐池县还没有一家北京片皮烤鸭店。她和丈夫一起到北京,找到一家生意好、味道好的片皮烤鸭店,交了3万元的学费,开始为期3个月的烤鸭学徒生涯。

学艺回来,孙清艳决定在县城开一家烤鸭店。可是,资金从哪里来?

村干部知道她的难处后,为她协调了2万元互助发展资金贷款和10万元贴息贷款,盐池县农业银行也给她贴息贷款20万元。

2017年10月21日,以“孙清艳”命名的烤鸭店开业。每天凌晨4时30分,盐池县城一片寂静时,孙清艳和张海涛已经在烤鸭店忙碌了,洗鸭、上料、烤鸭……整个流程虽然繁杂,却井然有序。

生意远远好于他们的预期。去年受疫情影响,烤鸭店纯收入达100万元。他们又在县城开了家200多平方米的“孙清艳”拉面馆,每天生意火爆。仅仅用了4年时间,孙清艳和丈夫不仅在县城开了2家店,买了住宅楼,让两个儿子在县城学校读书,还购买了一套市值240万元的营业房。如今,他们的银行贷款已经还完。

从建档立卡贫困户到身价数百万元的创业老板,孙清艳靠着政府帮扶和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了人生逆袭。

“我是从苦日子走出来的人,非常感恩脱贫路上帮扶我的每一个人。自己有能力了,也要回馈社会。”孙清艳说。

孙清艳的两家店接收了14名贫困群众和留守妇女就业。2019年,她给全县311名环卫工人每人赠送一只烤鸭。2020年11月,她邀请全县环卫工人进店免费品尝“拉面+配菜+八宝茶”。她的拉面馆从开业之日起,对当地环卫工人和学生每碗拉面只收5元,比正常价优惠2元,一直持续至今。她还经常回红沟梁村,探望老人和贫困户。

孙清艳是盐池县红色宣讲团成员,经常用自己的创业故事激励更多人,宣传党的好政策,点赞这个好时代。不久前,她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她的想法很简单:“成为党员,肩上的责任就会更重,要带动更多人勤劳创业实现致富梦想。”

今年4月27日,在全区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孙清艳作为脱贫群众代表发言,她说:“我前前后后得过10多个荣誉,但我最看重的,是‘吴忠市脱贫文明户’这一称号。因为,我脱贫我骄傲!” 

(责编:阎梦婕、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