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源:发扬革命传统 创造幸福生活

记者 王玉平 剡文鑫 实习生 李霞霞 杜银双 文/图

2021年06月16日09:33  来源:宁夏日报
 

时序夏日,美好正生长,红军长征曾经途经的泾源县,红绿交织、一路璀璨。1935年,红军翻越六盘山,过和尚铺,宿营蒿店,一路留下红色血脉,写下壮丽凯歌,已成为泾源大地永恒的精神底色。

百年党史镌刻着奋斗辉煌,也昭示着前进方向。泾源县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智慧力量,从脚下的土地中吸收丰厚滋养,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风高浪急,更见砥柱中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泾源县从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中建功立业,在构筑六盘山生态屏障中彰显新担当,奋笔书写乡村振兴优异答卷。

1 六盘山脚下书写传奇

夏季的泾源绿水青山,千亩板蓝根花尽情绽放,给山峦镶上一道道灿烂金边。经革命之栉风沐雨,泾源县113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留下了珍贵的红色历史文化遗产,每一处文物、每一件藏品,都是一部历史教科书、一座红色基因库,承载着共产党人永远不变的政治本色和信念追求。

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翻越六盘山,到达六盘山镇和尚铺村。就在部队准备进驻瓦亭时,先头部队在和尚铺村的折腰路桥(现名红军桥)与国民党第三十五师突然遭遇,并进行了激烈的交战。

86年来,这座红军桥依然耸立在村头,默默讲述着那段历史。“红军桥属水陆两用的渡槽桥,现在成了红军和人民的连心桥,成为当地群众的精神桥。”和尚铺村党支部书记古锋介绍。

这段红色历史在六盘山下口口相传,妇孺皆知。和尚铺小学语文教师杨成武把历史编成故事,37年如一日言传身教,用发生在家乡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讲述革命前辈的励志事迹。

“红二十五军路过我们村,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和牺牲的红军战士,当地群众修建红色记忆馆,修建纪念碑,并将红军拴马的树桩用围栏保护起来。”杨成武说,“睹物思人,保护历史遗存的目的就是为了教育群众不忘本、感恩党。”

身处红色故土,接受红色精神洗礼,当地群众勤劳致富,用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

和尚铺村是六盘山脚下一个小村落,掩映在青山绿水中,养牛、种树、务工,全村264户962人守着产业,日子过得幸福美满。“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历程中,立足实际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全村如期脱贫摘帽。”古锋说起村子的变化,言语间满是自豪。

“家家用上自来水,接通动力电、广播电视、移动电信宽带,建起了卫生室、电商服务站、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硬化入户道路,开展‘厕所革命’,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村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古锋说。

“脱贫是第一步,我们还要发扬革命传统,写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让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六盘山镇党委组织委员王金福说,“学好党史这部教科书,激励干部群众砥砺前行,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建设美丽新农村,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同步推进‘塑形’与‘铸魂’工程,把惠及民生的事办好办实。”

两个月来,六盘山镇及时帮助群众解决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涉及打扫卫生、栽植果园、兑换积分卡、产业配套、村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振兴规划等方面,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 党史中汲取智慧力量

泾源这片热土,浸润着以鲜血和生命写就的历史荣光,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听我们村的老人讲,当年红二十五军来到我们村,把指挥部设在离城门不远的一户民房里,战士们大多穿草鞋,但精神都很好。”六盘山镇蒿店村村民窦有福说,“这些房子已有100多年历史了,依然保存完整。”

徜徉在红军宿营旧址,那些阅尽沧桑的青砖瓦,回荡着革命先辈们的铮铮誓言。“古城上原来有八卦楼,打仗时炸毁了,现在上面长满了青草。”80岁的聂彩琴指着残存的古城说。

蒿店村地处宁夏最南端,出了蒿店村一路南下,过甘肃平凉就进入陕西。作为古丝绸之路上一个驿站,蒿店村有着重要的军事经济地位。蒿店古城早期街道两边商铺林立,逢集时南来北往的货郎们摩肩擦背,饭馆座无虚席。

1935年8月18日,红二十五军翻越六盘山,到蒿店村休整宿营,红军战士在城楼上站岗瞭望。“站在城楼上,向东能看到刘家山、苋麻湾,向北能看到老杨沟、沙庄子、梨树台,向南能看到黑达沟嘴、宋家山,向西可俯瞰全镇的一举一动。”在蒿店村长大的聂彩琴熟悉这里的一砖一瓦,说起城楼的岗哨作用如数家珍。

如今,斑驳的古城已成为蒿店村的精神象征,见证着蒿店村的历史变迁,时刻警醒当地干部群众努力向前走、不忘来时路,一代接一代走好新的长征路。

“以前老百姓凭苦力才能过上好生活,现在的蒿店村得益于党的惠民政策,家家户户有产业,过上了梦想的生活。逢年过节外出创业的村民驾车回家探亲,各种型号的车辆停满村道。”蒿店村党支部书记吉凤洲说起村子的变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经过脱贫洗礼的蒿店村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全村饲养肉牛143头、养殖中蜂200多箱,成立苗木贩运、劳务中介组织。村里的年轻人走南闯北,留下年老的村民守家看院。

“住在砖瓦房里,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样样俱全。感冒发烧村医上门治疗,身体稍有不舒服,打个电话卫生院派车来接,治疗大病几乎不花钱。”聂彩琴笑着说,“现在的日子过得比蜜甜,老年人几乎不用儿女操心。”

3 牢记嘱托创造幸福生活

离开蒿店村来到大湾乡杨岭村,这里又是另一番模样。水泥村道宽阔干净,沿路草木葳蕤,楼房屋舍鳞次栉比。杨岭村的村史馆里,一幅幅照片印证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不懈追求,诠释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过去的杨岭村靠天吃饭,交通不便、信息不通、产业落后,村民们思想闭塞,贫困是我们村的代名词。”坐在茶馆里,杨岭村村民马克俊回忆起往日的生活,嘴角不由得泛起一丝苦涩。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在泾源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扶贫政策的大力帮扶和支持下,现在的杨岭村不仅脱了贫、摘了帽,而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细数家乡巨变,马克俊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2016年,马克俊将家里的牛托管给养殖场,将牛棚改造成茶馆,为远道而来的游客提供歇脚地,同时免费做起村史讲解员,讲家乡变化、讲身边故事、讲共产党好。“吃水不忘挖井人,做人更不能忘本,记住好日子是怎么来的。”马克俊说,“没有革命先辈们大无畏的奉献牺牲,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农村,也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

在中国的地图上,杨岭村是一个非常小的村子;但在党的百年历史中,杨岭村成为中国脱贫史上的一个缩影。8年脱贫攻坚,杨岭村从早期交通不便到红色旅游道路通到村口,从信息闭塞到4G网络覆盖,从牛耕驴驮到机械化作业,从“信访村”到文明村,杨岭村的一草一木,无一不彰显化蛹成蝶的嬗变。

“我们将跳出杨岭看杨岭,立足全国看杨岭,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抓好杨岭村的产业,辐射带动全乡发展,进一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杨岭村的生态优势建设观光牧场,打造花田花海观光旅游区、红色培训基地。”大湾乡党委书记杨晓明说。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大湾乡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继续抓好旅游产业、草畜产业、劳务产业、蜜蜂产业四大产业,举全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把办实事、解难题贯穿党史学习教育全过程,围绕解决群众面临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组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组织党员干部深入村组走访脱贫“边缘户”,帮助解决难题。同时动员村民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启动精准造林工作,为建设美丽家乡而努力。

4 接续奋斗构筑新格局

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100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与品质,以一座座丰碑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族谱。

寻访在泾源县星罗棋布的红色故地或遗存,向历史回眸、向过往凝望,能够从中感悟党的初心和使命,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风范和优良传统,接力进行他们开创并为之奋斗的事业。

“全县各单位按照既定‘路线图’‘任务书’,积极稳步推进重大工程建设、民生事项办理,252个党组织5402名党员通过党委(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读书班等形式,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不断走深走实。”泾源县委宣传部负责人说。

扎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走深走实,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征订指定学习材料6659本、参考学习材料453本、地方党史材料180本,开展专题学习176次。深学研读悟思想,各级党组织开展集中学习研讨、讲党课、专题辅导讲座、读书班上千场次。

坚持用党的奋斗历程鼓舞斗志、用党的光荣传统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启迪智慧,在杨岭村开展“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党史学习教育,在老龙潭革命烈士陵园开展祭英烈活动,组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弘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为政之道以厚民生为本,学党史重在力行。泾源县在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使命上善作为,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市供暖、产业发展、教育、基层治理等“急难愁盼”问题,列出清单、限时办理;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以赴落实10项为民办理的实事,竭力创造高品质生活。

<p>    <p  align=

水上景观。

<p>    <p  align=

生态移民安置区屋舍俨然。

<p>    <p  align=

泾源县城新貌。

<p>    <p  align=

蒿店村村民商议发展产业。

<p>    <p  align=

蒿店古城遗址。

<p>    <p  align=

千亩板蓝根花盛开。

<p>    <p  align=

红军在和尚铺村拴马的树桩。

<p>    <p  align=

新农村镶嵌在青山中。

(责编:阎梦婕、贾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