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昔对比看变化 知史感恩共产党

——从陈润儿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中感悟宁夏巨变

记者 马晓芳 姜璐

2021年05月17日07:34  来源:宁夏日报
 

5月11日,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党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组长陈润儿为全区党员干部作了题为《传承党的百年光辉史基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党课报告。陈润儿在报告中说,“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没有新宁夏”,并引用丰富的史料、详实的数据、鲜活的事例,生动讲述了宁夏大地上发生的深刻变化,深情回顾了党中央对民族地区的关心关怀、全国各地对宁夏人民的倾情帮扶,全面分析了宁夏脱贫、交通、水利、电力、教育、医疗、文化、社保、农业、工业十个方面的发展变化。陈润儿要求,全区党员干部要通过这十个方面的今昔对比看变化、知史感恩共产党,奋力谱写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的新篇章。

宁夏的第一条铁路是怎么建成的?第一家企业是怎么诞生的?第一个煤炭基地是如何建设的……陈润儿这样分析宁夏十个方面的发展变化,讲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宁夏成长故事——

看脱贫发展变化:西海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群众大多“家无隔夜粮、身无御寒衣”。1928年至1929年,西海固地区遭受了地震和旱灾两次大的灾荒,据史料记载,“海原大地震的创伤还未治愈,灾情特别严重,寸草不生、颗粒无收,老百姓把树皮草根都吃光了,人瘦得只剩下一副皮包骨,每日都有人饿死。”“隆德哀鸿遍野、希望全无。树皮草根剥食殆尽,杀子而食者有之……其未死灾民尚不下十分之五。”“固原县北乡有一富户人家,仅有独子,被两个乞丐骗去勒死。富汉尾追不舍,两乞丐恐追上夺取孩子尸体,一边跑一边用嘴啃撕,吞吃孩子大腿臀部……”1982年以来,中央投入大量扶贫资金,支持宁夏实施“三西”农业建设、“双百”扶贫计划、千村扶贫整村推进工程,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帮助宁夏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全区9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1100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80.3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成功翻越脱贫路上的“六盘山”,在宁夏大地上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精彩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宁夏脱贫攻坚工作、始终关怀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群众。1997年4月,习近平率领福建省党政代表团来宁考察并参加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在宁夏的6天里,习近平翻山越沟深入考察,用脚步丈量贫困地区的一个个角落,一路思考、一路谋划,提出了在西吉移民吊庄玉泉营建设闽宁村等一系列事关宁夏长远发展的设想。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5次出席联席会议、3次发表重要讲话,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25年来,福建省30多个县(市、区)、85个乡镇、134个村(社区),先后与宁夏9个贫困县(区)、105个乡镇、129个行政村点对点、一对一开展帮扶;选派援宁干部11批183名、专业人才2000人次到宁夏支农、支医、支教;福建企业在宁夏发展适销对路的特色产业,把“小菌菇”“小葡萄”“小菜心”等发展成了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大产业、好产业、优产业。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强力推动下,闽宁镇从昔日荒无人烟的“干沙滩”变成了绿树成荫、良田万顷、经济繁荣、百姓富裕的“金沙滩”,移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搬迁之初的500元跃升至2020年的14961元,成为我国贫困地区通过对口扶贫协作走向全面小康的成功典范、对口扶贫协作“闽宁模式”的样板。在闽宁镇示范带动下,宁夏涌现出110个闽宁协作示范村、78个闽宁协作移民新村、320个易地搬迁安置区,累计接收西海固地区易地搬迁移民100多万人,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看交通发展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宁夏没有一寸铁路,几百公里的黄河上没有一座大桥,从银川到固原需要半个月,物资运输几乎全靠人力和畜力。中央大力支持宁夏规划建设交通运输网络,帮助宁夏实施了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了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联通东西、贯通南北、四通八达的立体化交通运输体系。1952年,国家开始勘测、设计、修建宁夏第一条铁路——包兰铁路,由国家铁道部第一、第三工程局和人民解放军铁道兵8561部队施工,建设者们风餐露宿,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开展工作,有时“风沙像一堵数十丈高的巨墙,以排山倒海之势压过来,把筑路工人的帐篷掀到几丈以外,修好的1万多米沙方路基,一夜之间被大风刮得无影无踪”。现在,宁夏的铁路总里程已达1645公里,融入了全国高速铁路网,宁夏人民终于圆了期待已久的“高铁梦”。

看水利发展变化:水是困扰宁夏人民生活、生产、生态的最大瓶颈。中央高度重视解决宁夏“水”的问题,1957年6月,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黄河水利枢纽工程讨论会”,要求在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时正式施工青铜峡水利工程。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为解决宁夏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中央大力支持宁夏筑堤防洪、保水固土、疏浚河道,“七十二连湖”变成了贯通城市每一个角落的湿地;投资建成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水利枢纽工程,结束了宁夏两千多年无坝引水的灌溉历史,改变了西海固地区“靠天吃饭”的困境;帮助建设集中饮水工程486个,历史性地解决了43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中南部饮水安全工程使西海固地区千百年来“喊叫水”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看电力发展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宁夏只有45万千瓦时的年发电量,全区供电线路不到7000米,生产无电可用、生活处于油灯世界,“满窑洞全是煤油味、满鼻子全是黑油烟”。自治区成立以来,中央支持宁夏建设改造变电站438座、线路近1.5万公里,1995年宁夏实现了2564个行政村通电全覆盖,成为西北五省区、五个民族地区第一个实现村村通电的省份,2006年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实现户户通电的省份。中央投资帮扶宁夏发展电力事业,支持宁夏电厂建设、电网改造、电力外送和新能源产业发展,全区发电量增长了6.4万倍,形成了风电、光电、火电、水电多能互补、稳定安全的电力电网体系,实现了从缺电少线到电力外送的历史性跨越,照亮了宁夏人民,点燃了发展希望。

看教育发展变化:历史上宁夏教育基础十分薄弱,人口文化素质不高,总体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1947年以前没有专科以上学校,1947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专科学校办办停停,历届高中毕业生大多由教育部门选送,或个人自由投考国内大专学校深造,大家称在省外上大学为“留学”或“旅外”。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加大对宁夏教育的投入力度,支持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类各级教育快速发展。1956年3月,从上海、天津等地招收的4000多名初高中毕业生和社会青年来到宁夏,培训后分配到银川地区各县小学任教,有效解决了基础教育的师资问题。1958年,中央在宁夏建设了师范学院、农学院、医学院,随后又帮助建设了宁夏大学、宁夏工学院,在宁夏建设了西北第二民族学院。1958年8月,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100多名应届毕业生组成的首批支援宁夏高等教育事业教师队伍来到银川,帮助宁夏逐步发展教育事业。现在,宁夏建成了西部地区最大的职业教育园区,拥有宁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等19所高等院校,在校研究生9300多人、本科生9.4万多人,办学条件和教育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看医疗发展变化:自治区成立之初,宁夏医疗卫生资源和公共卫生服务严重匮乏,群众“小病靠拖、大病靠扛”。中央关心宁夏人民的健康医疗,号召全国各地医务人员支宁。1961年11月,天津市248名医务人员及家属迁入石嘴山市,其中天津市第四医院整体迁入大武口,建立石炭井矿务局大武口煤炭职工医院,后来这些支宁医务人员成为宁夏医药卫生系统的骨干力量。中央支持宁夏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三级网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帮助宁夏提升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水平。现在,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重大疾病防控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不断完善,重点传染病发病率保持较低水平,人均预期寿命由解放初的35岁提高到76.3岁。

看文化发展变化:自治区成立之初,宁夏文化设施几乎是空白,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匮乏。自治区成立后,中央抽调大批文化艺术人才支援宁夏,1958年6月,50多名文艺工作者从北京来到宁夏,成为宁夏文化艺术界的骨干力量;在中央有关方面的协调和支持下,中国京剧院四团划归宁夏,组建宁夏京剧团;中央及地方选派文艺骨干,组建了宁夏越剧团、宁夏歌舞团、宁夏话剧团等。中央大力支持宁夏建设文化设施、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现在,宁夏建成了一批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乡有文化站,98.9%的行政村(社区)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村文化大院红红火火、社区活动中心热热闹闹、城市文化广场好戏连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

看社保发展变化:自1984年推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来,在中央大力支持下,宁夏社会保障事业由国有企业扩展到各类企业和用人单位,由单位职工扩展到灵活就业人员和城乡居民,由城镇扩展到农村,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支持宁夏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老旧小区改造和农村危窑危房改造,170多万贫困群众搬出了危窑房、住进了安全房。现在,宁夏养老待遇水平逐年提高、医疗保障体系有效覆盖、社会保障标准大幅增长、住房保障质量明显改善,群众生活有了更坚实、更有力、更可靠的保障。

看农业发展变化:新中国成立前,宁夏农业生产能力弱,靠天吃饭,粮食不能自给。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历经土地革命、发展农业生产、大办集体经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进农业现代化等,宁夏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建设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独立一师改编为农建一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抽调各级管理干部和农业、机务人员组建农建十三师,他们在宁夏开发了大片农田。1958年,自治区政府决定新办8个农场,1959年7月,从各农场抽调干部和从北大荒来宁的军官,组成筹备组,先后建成了平吉堡、渠口堡、镇北堡等农场。自治区成立以来,中央支持宁夏建设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农业发展提质增效,农业增加值从1958年的1.83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356亿元、粮食产量从69万吨增加到385万吨。现在,宁夏农业生产已实现了“十七连丰”,农业经营也实现了从“提篮小卖”到“规模化经营”的转变。

看工业发展变化:新中国成立时,宁夏工业一穷二白,只有一家面粉厂、一家枪械厂和一些手工作坊。自治区成立以来,中央在宁夏布局建设了第一个发电厂、钢铁厂、电机厂、水泥厂、仪表厂和煤炭基地等,“三线建设”时期从东部向宁夏迁建大中型企业100多家,新建了一批规模较大的骨干企业。

以石嘴山煤炭基地的开发建设为例,当时石嘴山只是一个仅有3000多人的小集镇,周围几十里都是荒漠沙滩,没有电厂、不通铁路,中央从全国调来大批地质勘探和矿井探测、开采产业工人,到石嘴山开发建设煤炭基地,开拓者们在一座四面透风的药王庙中建起了指挥部,完成了勘测地形、寻找水源的任务,绘制出了建设石嘴山矿区的第一张蓝图;不久,开发石嘴山矿区的各路大军,陆续从陕西、甘肃、山西、辽宁、江苏等省调来;1956年11月,载着几十吨重发电设备的大牛皮筏子从兰州沿黄河顺流而行,行至石嘴山附近时损毁沉水,30多名职工在狂风呼啸、滴水成冰的严冬连续打捞了3个昼夜;1957年,矿井建设正式开始,全国近万名建设者响应党中央号召,从全国各地成建制调来。

改革开放以来,为支持宁夏建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推动神华、大唐、国电、中石油、中石化、中铝、中电投等大型央企在宁夏投资建设,布局了世界上单体最大的400万吨煤制油等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支持宁夏开展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示范、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及新型工业化建设等,推动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效益不断提升。在中央大力支持下,宁夏建立起了独立、比较完整、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现代工业体系,涌现出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骨干企业,实现了从“中央输血”到“自我造血”的重大转变。

宁夏60多年来走过的壮阔历程、发生的沧桑巨变,得益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指引,得益于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享受着中华民族的荣耀。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各地各部门都要通过这十个方面的今昔对比看变化、知史感恩共产党,深刻感受党的伟大、党的英明、党的恩情,由衷感恩党的领导、党的领袖、党的制度、党的政策,做到认真深入学党史、发自肺腑感党恩、忠诚老实听党话、坚定不移跟党走,以优异成绩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责编:阎梦婕、贾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