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庄也有大产业

2020年11月03日17:40  来源:宁夏日报
 

   “您好,您订购的两盒香菇、两盒鸡蛋、一只月子鸡已寄出,请注意查收。”10月28日,固原市原州区官厅镇薛庄村智慧农场微信小程序管理员郝喜双,线上给银川市金凤区客户丁女士留言。

   “每月线上销售40多单,收入1万多元。”自治区财政厅选派薛庄村第一书记王航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只要打开小程序,就能买到我们村产的土鸡蛋、月子鸡、香菇等农产品。”

   为了将村民们种的蔬菜、养的鸡、酿的醋等产品卖出去,2019年年底,薛庄村在传统线下销售的基础上,开发薛庄村智慧农场微信小程序,开展网上果树认领、农副产品销售,通过线下线上“双轮驱动”,解决该村产业持续发展的瓶颈。

   “小程序自去年年底运行以来,已成功认领红梅杏树160棵,农副产品营业额10万多元,荣誉村民来自深圳、西安等地,农副产品销售供不应求。”一部手机就将薛庄村的好东西“一网打尽”,王航对线上销售充满信心。

   薛庄村地处沈家河水库东侧,距固原市城区8公里。常住户109户317人,劳动力人口298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袖珍村”。2014年,全村有建档立卡户32户104人,被定为贫困村。

   “之前村民的经济来源以种菜为主,一年到头收入不过千元。”薛庄村党支部书记余建忠介绍,随着周边村大型冷凉蔬菜基地相继建成,村子小、人口少、耕地少,依靠“小蓝提卖”的传统种菜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村民收入逐年减少,薛庄村产业转型迫在眉睫。

   2017年,薛庄村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带领下,实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捆绑项目资金,将村里360亩荒地开发,种植红梅杏、蔬菜,吸纳114户加入合作社,探索“1+4”帮扶模式,走上了脱贫攻坚快车道。

   “一亩地种50棵红梅杏,盛果期按每棵树产50公斤红梅杏,亩均收入1万元以上。”余建忠算了一笔账,在集体带动下,农户自发种植红梅杏近600亩,4年后户均年可稳定收入4万至6万元。为了把有限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薛庄村在红梅杏树4年成长期,发展林下经济,套种蔬菜、饲养月子鸡。

   紧接着,薛庄村争取到265万扶贫资金,修建10栋现代化日光温棚,选择价格稳定、技术容易掌握的香菇种植。今年8月份,薛庄村配套蘑菇生产,建起冷藏室和烘干室,延长销售期,完善产业链。“一年种两茬,产额100万元,纯收入30万元。既可卖鲜菇和干菇,还能加工生产衍生产品,最后香菇棒还能回收入田当肥料。”王航说。

   在发展主导产业同时,薛庄村充分发挥当地群众酿醋的传统,将旧村部改造成农家醋作坊,加工手工醋,年产30吨。又利用村活动室,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500平方米,年收入6万元。

   “现在薛庄村产业实现多元化发展,村集体经济已经达到了‘人人持股,户户收益。’土地保底每年每亩收入200元,合作社每年用工60人,累计发放工资150万元。”王航介绍,薛庄村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互联网”运营模式,入股分红按照7:2:1的比例进行分配,70%留作村集体经济发展,20%股民分红,10%用于考核奖励,保证合作社良性循环和良性运行。

   2019年,薛庄村人均纯收入1万元,今年人均纯收入预计1.2万元。(剡文鑫文/图)

<p>    <p  align=

  王航向记者展示温棚里种植的香菇。

(责编:赵茉钰、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