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海原:铺展移民安居乐业新画卷

2020年09月30日07:56  来源:宁夏日报
 

   “十三五”期间,海原县对1.5万名“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今年是“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的收官之年,通过产业培育、就业帮扶、社区融入等多措并举,海原移民群众丰衣足食、安居乐业,驶入幸福生活的快车道。曾经住窑洞、喝苦水的日子一去不返,移民群众阔步走在奔小康的希望大道上。

   1.5万名山里人搬到平川

   “上学翻山越岭,下雪天大家都摔过跤,山里面封闭、条件差,对人的影响是一代又一代。”忆起学生时代的生活条件,45岁的马永宏感慨万千。

   马永宏原住海原县大山里的三河镇丘陵村,“那时候学校离家5公里,要下到沟底,再翻过山岭,冬天上学每天都像是一场‘长征’。”马永宏与村里大多数孩子一样,12岁才上一年级,因为山路太远太险,孩子太小家长不放心。

   不下雨庄稼没有收成,一下雨陡峭的山路湿滑难行,丘陵村便与外界断了联系。马永宏认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是这个村贫穷的根源。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成年后的马永宏决定走出大山,离开条件恶劣的故土。

   他将自行车扛下山,骑了五六个小时到达七营镇,将车寄存在亲戚家,随后南下广州打工。然而几年打工下来,仅仅增加了一点家庭收入,却无法改变丘陵村和全家人的生存条件。直到“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计划启动,才彻底改变了包括马永宏在内的海原上万名移民的生活底色。

   金秋九月,层林尽染,田野金黄。漫步在干净整洁的三河镇富陵移民新村,这里交通便利、地势平坦,蓝天、绿树、鲜花与整洁的村庄相映成趣,一幅洁净亮丽、文明和谐的美丽新农村画卷映入眼帘。村民笑逐颜开地说:“现在山清水秀环境美,住得舒适生活幸福,这好日子连神仙都羡慕。”

   “最初说要移民,乡亲们都顾虑重重,几乎家家都有牛,搬到新地方没地种不了草,牛吃啥?”马永宏的疑虑代表了大多数移民的想法。经过移民搬迁工作人员反复讲政策、讲规划,带着移民参观新居,最终扭转了群众观念,大家纷纷积极配合搬迁。

   “十三五”期间,海原县对居住在山大沟深、生产生活条件差、地质灾害带等脱贫难的建档立卡户3639户15221人,通过就近和劳务两种方式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其中县内建设17个安置点搬迁安置2545户10448人,银川市兴庆区和贺兰县、中卫市沙坡头区等县外安置点搬迁安置1094户4773人,人均住房面积17.4平方米,人均自筹资金3000元,到2018年全面完成安置任务。

   为降低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影响,遏制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海原县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的原则,将迁出区原有建设用地恢复为农用地,对劳务移民的耕地实施生态恢复,达到了保护生态、持续发展的目标。

   美丽新农村 移民笑开颜

   “我从丘陵村搬到40公里外的富陵村,从山上搬到了平川,窑洞变成砖瓦房,苦井水变成厨房里的自来水,给牛买饲料花的钱,算下来其实比在老家自己种草更省。”2018年移民富陵村后,住了40多年窑洞的马永宏住进了60多平方米高大结实的砖瓦房,饮水机、淋浴器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再也没有住窑洞会塌的担心了。”

   诸多扶持政策使移民计划顺利实施,对于群众自建房屋,海原县采取“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理、农户自建”的方式。自建房屋面积人均15平方米,从2人户至6人户,给予4.8万元至8.8万元不等的补助,每增加1人补助费增加1万元。对于劳务移民安置,该县统一回购符合入住标准并简装的住宅楼房,给予每人15平方米至20平方米的住房面积补助。县外移民在搬迁安置后30日内,拆除原有住房及附属设施平宅还田,均享受移民补助。

   政策鼓励下,移民工作进展顺利。各安置点通讯、广播信号全覆盖,自来水入户率、供电保障率、道路硬化率达到了100%。在富陵、相桐、麻春、幸福花园等安置点配套建设了幼儿园、学校和村级活动场所。为富陵、苍湾安置点建设了养殖园区,在老城区为劳务移民回购了扶贫车间,解决了移民饮水难、出行难、上学难、就医就业难、住房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增强了群众的融入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对与邻村较近、安置规模较小的安置点,统一纳入相近村或社区,实行属地统一管理,与当地居民享有同等的教育、医疗卫生、基本医疗保障、养老和社会救助等保障政策,使移民稳得住、安心住、融入效果好。

   从前养1头牛的马永宏,移居新村后肉牛养殖规模扩大到21头,并且种植着老家的50亩禾草、秋杂粮,农闲时他还外出打工。几项收入加政府补贴,马永宏的年收入达到13万元以上。

   在史店乡苍湾村,移民新居干净整齐、气势壮观。村民田志福家的菜园里一半种着蔬菜、一半种着鲜花,屋里屋外,随处可见色彩艳丽的鲜花、盆栽。“养花养鱼是移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标志。”田志福说,他老家在以自然条件差而出名的芦子沟,虽然距离移民新村仅5公里,但是当外面的世界已进入高速发展的21世纪,芦子沟依然停留在住窑洞、吃苦井水的“原生态”状态。2016年,田志福又因意外事故伤了腿脚,生活陷入困境。

   迁到山下移民新村后,基础设施一应俱全,道路交通四通八达,打工、创业条件优越,苍湾村被“盘活”了。在扶贫政策的引导下,苍湾村人“各显神通”,田志福开始养蜂。去年他的40箱蜂收入8万元,今年又扩大到80箱,“我的目标是发展到100箱,年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田志福信心满满地说。

   产业扶持稳定就业

   日前,移民马古素算了算今年的务工收入:6个月挣了3.2万元。

   马古素是史店乡苍湾村移民,移居这里前,她从未有过打工收入。移民后,当地政府大力扶持红葱产业发展,促进移民就业。

   村民马学东成立了海原县祥泰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红葱1080亩,每年用工100多人。今年,该合作社已收获600亩,收入72万元。马古素从3月起在合作社从事种植、锄草、挖葱等工作,截至目前共收入3.2万元,合作社向110名务工者支付工资40万元。

   9月20日,三河镇富陵村千头高端肉牛养殖园区建成投用。园区刚刚落成,群众的养殖积极性非常高,截至目前,当地移民的608头肉牛已入住其中。园区肉牛满额后,预计年收入可达400万元,将有效实现移民增收致富,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移民定居后,海原县结合各安置点实际情况,围绕种植业、养殖业、务工等大力开展扶持培育。各乡镇加大种养殖业后续产业培育力度,抢抓“基础母牛银行”机遇,积极赊购华润基础肉牛。通过落实到户产业补贴、基础母牛补贴、“见犊补母”补贴、棚圈建设补贴等,激发群众种植养殖积极性,促其不断增加收入。

   目前,该县已在三河镇富陵村、七营镇马堡村、史店乡史店村、关桥乡脱场村等安置点建设养殖棚圈575座;在富陵村、史店乡苍湾建设养殖园区2处,实现了人畜分离、集中养殖、规模发展。

   9月28日,海原县闽宁科技园卡立方扶贫车间生产线上,女工田广兰熟练操作机器生产智能卡。

   2018年12月,田广兰一家从甘宁交界的树台乡红井村移民到县城幸福花园安置点。1个月后,在社区的帮助下,她经过技能培训进入这家企业,月薪3000元,从一名家庭妇女变成产业工人。

   这两天,幸福花园社区正在发放劳务奖励补贴。2019年4月成立的幸福花园社区,现有来自15个乡镇的移民1064户4451人,其中建档立卡户625户。

   52岁的移民杨应畅带着3个儿子长年在建筑工地务工,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日前获得了9000元劳务奖补。去年,该社区人均年收入超过7000元,共发放劳务奖补124万元,今年已发放540户170万元。

   为解决劳务移民务工问题,海原县按移民群众需求,有计划的订单式、定向式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技能,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使移民生计有着落,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协调督促用人单位与移民签订劳动合同、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和关系转移接续,为移民稳定居住、就业和增收脱贫创造条件。组织开展劳务技能培训,充分发挥扶贫车间作用,在老城区幸福花园小区开展技能培训150人次,劳务输出1241人次。其中在闽宁纺织园务工39人,实现就近就业创收。同时,为确保劳务移民低收入家庭有稳定收入来源,该县安排公益性岗位330名、海兴开发区安排公益性岗位189名。通过公益性岗位、扶贫车间、劳务输出、劳务奖补等各类扶持政策的落实,目前已实现稳定脱贫10268人,脱贫率98.3%。(记者 王文革)

<p>    <p  align=

  富陵移民新村。

<p>    <p  align=

  ↑移民田志福展示精酿蜂蜜。

(责编:赵茉钰、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