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再见到总书记,我想带他看看我们村子有多美,大家生活多幸福。”8月25日,永宁县闽宁镇福宁村党支部书记谢兴昌向记者忆及4年前与总书记面对面交谈的情形仍开心不已。“我牢牢记得总书记当时说的话,那些温暖和鼓励我将永远记在心里,激励我用一生去践行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4年过去,福宁村年人均纯收入已超过2万元,扶贫车间、种植基地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不少村民借着靠近镇中心的地理优势,开起了商铺当起了老板。
“搬出大山天地宽,村里每个人都收获了不一样的人生。”谢兴昌说。
脱贫的“种子”育出“求变”的路径
作为福宁村党支部书记,24年来,谢兴昌参与和见证了闽宁镇从“干沙滩”变成“金沙滩”的全过程,如今,他还想为村民做更多事。明年,村里将开办劳务输出合作社,争取让更多移民变成产业工人,融入城镇生活,把总书记牵挂的地方建得更好,让大家生活再上台阶。
在闽宁镇,产业扶贫是村民奔富的最大“靠山”。
位于福宁村的富贵兰(宁夏)实业有限公司由闽商出资,是一家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服装纺织品企业,其生产的防寒服、制服、校服、健身服等远销欧洲、南美洲、中东、非洲地区,吸纳了周边村子100多名妇女就业,月工资从2400元到6000元不等。为了让妇女安心工作,公司投入40多万元,免费为员工子女开办了“四点半课堂”,配置图书馆,建起篮球场,购置体育器材等。“妇女出来就业,精神面貌就不一样了,她的一人之变将带来一家之变,甚至影响子孙后代。”公司总经理许上等说,这些年,女工们的生活悄然发生变化,会打扮了,会化妆了,有事业心了,也更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了。
在闽宁镇,扶贫既“富口袋”,也“富脑袋”。想要脱贫的“种子”只要在心里扎下根,就会产出无数“求变”的办法。43岁的马秀萍是车间一名缝纫工,不久前,她跟公司申请想买一台缝纫机,想利用休息之余做针线活补贴家用。“要想过好日子就要肯吃苦。”马秀萍说。得知她的想法后,许上等当即决定免费送她一台将缝纫机:“如果所有的员工人人都能像她一样有上进心,我将尽我所能提供支持。”
“生活天天有变化,年年让人有盼头”
建起来的扶贫车间不光改善了移民的生活,也为他们打开了看世界的一扇窗。
在位于原隆村的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每天,这里最热闹的场景莫过于女工“直播带货”,以及线下为抖音、快手、淘宝、拼多多等各大平台发货。“化好妆,坐进直播间拿起麦,她们就是‘网红主播’;走出直播间穿上工服,她们各当一面,分装、打包、推销产品、打印订单、盘库、算账等样样在行。”扶贫车间负责人徐美佳说,2019年底,不少女工应聘时既不识字、也不会用电脑,半年多过去,她们边学边干,不仅一些人成长为业务骨干,还有的萌生出当“老板”的梦想。“每天看她们打扮得漂漂亮亮来上班,直播前集体开会学习,我打心眼里高兴。”徐美佳说,不断学习才有不断向上生长的力量,她们奔富的精气神就是一家人改变的最大动力。
如今,在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的模式,不仅实现了贫困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也解决了“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问题。52名员工中建档立卡户有44人,实现稳定就业35人,他们中90%为妇女,平均月工资2400元。
在闽宁镇,年复一年,盼富的移民用实干浇灌梦想。8年前,当其他村民还在观望时,背负1万多元债务的路建花一家从隆德县凤岭乡魏沟村搬迁至闽宁镇原隆村。“再不会有比当时更差的条件,只要出来能打工,我就有办法让家里生活好起来。”公公和丈夫长期生病,2个儿子正在上学,一家子生活的重担全落在路建花身上。依托附近的种植基地,她靠打零工、组织劳务务工、承包基地的活儿,只用3年就还清了所有债务。
2016年,路建花到家门口的红树莓扶贫产业园从采摘工、服务员做起,2年时间成长为餐饮部负责人,月工资从2800元一路涨至5300元。孩子就近入学,丈夫也在园区打工,公公看病更方便,家里新盖了4间房。“生活每天都有变化,一年年让人有盼头。”路建花说,不搬出来一辈子待在大山里,永远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精彩,我们这一辈人出来,才能让子孙后代有希望。
作为永宁县最大的移民安置村,原隆村既有过去艰苦的奋斗历史,也有今日镁光灯下的“聚焦”。一个“干”字,写下了“金沙滩”里的幸福人生。截至2019年,全村已有548户2263人脱贫,剩余2户16人未脱贫。2019年,村集体收入14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近万元。(记者 宗时风 徐佳敏 王婧雅 王洋 文/图)
→ 闽宁禾美电商扶贫车间,货架上整齐摆放着当地各种土特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