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华:像柠条一样扎根荒山

记者 房名名 何耐江

2021年05月27日08:24  来源:宁夏日报
 

“爸爸,树栽完了没有?栽完快回来。”

“快了快了,爸爸栽完树就回去陪你玩。”

连续10多天,每天晚上临睡前,这段对话成为杨建华与3岁小儿子视频通话固定的“开场白”。

42岁的杨建华是中卫香山林场护林组组长。自今春中卫打响植绿增绿大会战以来,杨建华吃住基本都在“大本营”——黄色水山芦家寨科护林点。这里海拔2100米,距离中卫市区70公里。

三句话不离本行,离开“树”,杨建华仿佛就不会说话了一般。“正是种树的黄金时间,回家耽误种树呢!”

“试验田”里播种绿色希望

黄色水山几百年来,没有一棵人工种植的乔木。

杨建华和同事们守护着沙坡头区南部山区的一片天然林区。“我们是护林员,看着没有树的孙家山区域光秃秃的,总是心里不舒服”。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海拔1800米—2200米,降水量180毫米—200毫米,在这样的山上究竟种什么树最适宜?

唯有实践才能给出正确答案。

杨建华所在的芦家寨科护林点,气候、土壤情况跟孙家山一带很接近,树在这儿能活,那在孙家山也就能活。

4年前,杨建华开始和同事们在护林点四周做起试验。核桃、杏树、山桃、樟子松、云杉、侧柏……“试验田”里,最初试种的两棵树已增加到1000多棵,面积扩大到10亩,试验品种从1种扩展到40余种。

每一棵树苗都是杨建华从70公里外的市区小心翼翼拉上山,每一棵树都是他和同事们一桶水一桶水用心浇灌成活的。

“每棵树都像家人一样。”皮肤黝黑的杨建华用手拃量着“试验田”里的一棵云杉树苗,一脸喜色。就像看着自家的孩子,“这可比小娃娃长得快多了,一年时间就长了十几厘米高。”

现在出门就见绿,杨建华和同事们总算“舒坦些了”。最终,侧柏、云杉两种常青树,以其最具耐寒耐旱的特性,以及用水量小的突出优势“脱颖而出”。

让绿色愿望与人工林一同成长

黄色水山上一直没有人工种植树木的主要原因,一是没有水源,二是没有路。

中卫市委在2020年秋季全面掀起“植绿增绿”等三大会战,制定了“十四五”末中卫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0%的奋斗目标。

中卫市自然资源局勇当排头兵,积极挖掘内部潜力,发动市直各单位走在植绿增绿前列。今年春季,中卫市自然资源局批复下达香山林场春季造林任务2000亩,批复种植以云杉、侧柏为主的常青树。

“这项工程选择种植的树种,就是得益于杨建华这几年的试验,要不也不敢这么大规模地种侧柏、云杉。”香山林场场长张广龙说。

今年2月,香山林场2021年北部绿色发展防护林建设工程及中部防沙治沙建设项目工程正式实施。

项目一启动,便开始着力解决两大“拦路虎”:查找水源、修建拉水上山的道路。

“即便是侧柏等耐旱作物,在最初种植的两年里,也得浇10次水,才能保证一定的成活率。”杨建华说。

可是水在哪儿?找水源,在地处我区中部干旱带、腾格里沙漠边缘的香山林场可真不是一件容易事。根据造林任务和预造林区的实际困难,香山林场于2月中旬起,就部署带领技术人员多次对预造林区域进行踏勘,聘请技术人员对水源地、拉水所用道路等项目进行论证,积极筹集资金,提前完成取水池的开挖及拉运灌溉用水道路的铺建。

最终,项目组在距离植树点10公里处的地方,找到了水源,并修建了蓄水池。

水找到了,开始解决路的问题。香山林场山区山高坡陡,地形条件十分复杂。怎么把水和树苗运输到又高又陡的山坡上,成了无法绕开的难题。

“修路比找水源还要困难。”杨建华忍不住感慨。零下20摄氏度严寒天气,香山林场领导班子成员和修路工人们坚守在修路现场,即使穿着两层棉袄、双层袜子,手和脚还是都冻得没了知觉。“挖掘机、装载机都冻得发动不着,每天用火烤、用开水烫。”杨建华说,不把路修通、水源找好,就没办法放手造林。

就这样,用了近两个月时间,终于在植树黄金季到来前,在崎岖的山梁间硬是辟出了一条长7.8公里、宽8米的砂石路。路有了,大型机械车可以上山了,树苗和水的拉运问题得到解决。

“截至目前,我们共栽植以云杉和侧柏为主的常青树83558株,种植面积2038亩,超额完成今春造林任务。”张广龙说。

“这也开创了该区域近百年来无人工营造乔木林的先河。”中卫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香山林场黄色水山区域乔木林的营造,将有效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的现状,对中卫市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市”的创建起到了典型引领作用。

千方百计种活每一棵树

造林项目开工后,每天早上6时杨建华就“出工”了。“侧柏按规定是85%的成活率,我们要全力保障达到98%以上。”杨建华说。为了尽最大可能提高成活率,杨建华和同事们对种植的各个环节进行层层把关:早早就开始组织打点位、打树坑,忙着分工,在起苗和运输前后都会仔细进行筛选。

“从车上卸下树苗,他也还要一棵一棵盯着,只要不符合他的要求,他就给你挑出来。”宁夏铄景生态园林建设有限公司负责人闫保安说。拉水车、拉苗车陆续上山,“叶子太多也不行,太耗水了,该修剪的都得修剪掉。再一个,除了确保成活,种的每一棵树树型也要好看。”杨建华说。

植树工人每天按照分工到达植树点位。两人一组,一个扶树苗,一个修坑填土。杨建华不时前后左右盯齐,按着提前打好的标点,旋坑机挖的树坑都是整齐的,“种下去树,也要前后左右对齐。”杨建华说。

覆膜也是重要环节。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覆上膜能充分吸收太阳热量,前期保温,后期保墒。”逢着雨天也便于收集雨水。覆膜直接关系树苗成活率,所以杨建华总要一个树坑一个树坑察看膜有没有破损、覆盖严不严实。

实践中,杨建华还摸索出很多养护树苗的办法。例如,用手握住一撮树枝,如果感到冰凉,那就说明树苗能够充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健康状况良好;反之,在太阳照射下的树枝摸上去有温热感,说明水分不够,需要及时补水。

“在我们林场的护林员中,他是最热衷于种树的那一个。”张广龙忍不住感慨,“没见过这么爱种树的人,一天在山上能跑十几个小时”。

接续植绿为子孙留苍翠

“树林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才能形成小气候。”杨建华说,“我还能再干几十年,后半辈子能看着这片山都变绿,那也不枉从事林业工作一场。”

杨建华的心愿自有其“根源”。

多年前杨建华因一直经商,常出差南方。没有对比就没有落差,“南方四季常青,处处青山绿水,啥时候看都心情好。”

30年前身边发生的几件事,更让他期盼家乡的生态环境也能满眼是绿。

杨建华家住宣和镇何营村。那是1991年的一天,他的母亲在农田干活时遭遇强沙尘天气,漫天黄沙让母亲找不到回家的路。同一场沙尘中,杨建华的一位表弟被刮断的树砸伤了右腿,落下终身残疾。

在上世纪90年代,中卫地区生态环境形势严峻,沙尘暴等极端天气频发。《中卫县志》1993年5月5日记载:风力12级的特大沙暴导致当时的中卫县全县死亡18人,失踪12人,重伤38人,造成经济损失1213万元。

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杨建华暗下决心,想为改善家乡环境出一份力。2008年,杨建华投身绿化工程。2013年,杨建华成为香山林场的一名护林员。

在香山林场,杨建华和伙伴们在乔木的间隙和碱性较大的山区种植较多的是柠条,以固沙和保持水土。

杨建华将倔强不屈的柠条视为“榜样”,激励自己也要像柠条一样,扎根荒山,一年接着一年干,一棵接着一棵种。希望通过一期又一期造林工程的实施,让11.4万亩的荒山全部披上绿装,留给子孙后代一片苍翠。

春季造林工程开始后,近一个月来,每天下午6点多,杨建华都会来到山顶瞭望漫山遍野新栽植的树苗。“不能心急,长个八九年,它们才能成林。”杨建华说。

排列整齐的新树苗,如同一排排整齐的士兵方阵。“士兵”们仿佛知道自己承载着每个林业人早日实现“赤地变青山”的美好愿景一般,默默汲取来自大地无限的成长力量。

(责编:阎梦婕、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