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本網原創

寧夏賀蘭縣:強了產業 富了百姓

劉峰 穆國虎
2022年09月04日13:07 | 來源:人民網-寧夏頻道
小字號

微風吹過,稻田波浪起伏。再過半個月,“稻漁空間”的水稻將迎來豐收季。

“我家土地都流轉了,我在觀光園內喂鴨子,月工資3000元。”近日,在寧夏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內,賀蘭縣常信鄉四十裡店村十一隊的村民張淑英說。

張淑英趕著鴨子,邊走邊說:“你看,田裡還有魚。”在“稻漁空間”,稻田已不再是傳統觀念中的農田。整個園區有2000畝地,以田作畫,引得游人拍照打卡﹔田裡,魚、鴨、蟹共生,美美與共。整個園區實現了現代農業與旅游業的結合,老百姓以土地入股,在基地務工,既拿股金,又拿薪金。

一田多用 提升效益

賀蘭縣,因賀蘭山而得名,依黃河而富饒。

然而,賀蘭縣因地勢低,水位淺,在便於灌溉的同時,也不利於排水,土地鹽鹼化嚴重。“導致稻米產量低,品質欠佳。”“稻漁空間”負責人趙建文說,當時老百姓在土地上的收入不足千元。

2012年,既種水稻,又從事水稻加工銷售的趙建文,發現商機。“發展現代農業,種植有機大米。”當年,趙建文成立了合作社,以每畝每年800元流轉費流轉了村上的土地,其中有張淑英家的18畝。

“稻漁空間”。趙凱攝

現代農業,離不開機械化耕作。趙建文將每家每戶的小塊田平整為平坦的大塊田,便於機械化耕作。同時,解決鹽鹼化問題,在稻田四周挖溝渠,排水減輕鹽鹼現象。

種上水稻后,趙建文在專家的建議下,在排水溝養魚和螃蟹,有的螃蟹個頭有4兩多。

現在,在“稻漁空間”,除了魚和螃蟹,還有雞鴨。“我是專門放鴨子的。”張淑英說,鴨子吃虫和田螺,有利於水稻的生長。

“稻漁空間”建設的稻田鑲嵌流水槽和稻漁水循環系統,把流水養魚與種植水稻有機結合起來,使流水槽的養殖水體和魚類糞便排放到稻田裡,經過稻田淨化后的水體再回到流水槽循環,灌溉水利用率提高30%、每畝節約有機肥100公斤左右,達到節本增效、提高土壤肥力的目的。

2018年,“稻漁空間”成功創建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范區,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圍繞落實以水定產,試驗示范“寬溝深槽”稻漁種養及“以漁治鹼”新技術,示范推廣稻田養蟹、稻田養魚、稻田養鴨等生態種養模式,畝均產值達到3400多元,畝均增加效益1000多元。

農旅融合促發展

如今,“稻漁空間”是一個旅游景區。

然而,在2017年,這裡還只是一個發展立體種養殖的農業園區。當水稻豐收了,魚鴨蟹育肥后,如何賣出去,又成一個問題。

受在農田裡拍照的年輕人的啟發,趙建文有了將園區發展為旅游景區的想法:打造“稻漁空間”鄉村生態觀光園。

一時間,觀景塔、玻璃棧道、科普教育長廊、燒烤小木屋、小火車等出現在了稻田中。

“彩色的稻子是不是染色了?”有游客問道。

稻田畫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將農業生產和文化內涵緊密結合,以大地為畫布,以稻禾為顏料,利用不同顏色的水稻秧苗,採用電腦設計、衛星定位、人工插秧相結合的方式精心繪制而成。2022年的稻田畫,共用“綠色、紫色、黑色、黃色、白色”等5種顏色水稻繪制而成。

不同的時節,在“稻漁空間”會有不同的感受。六月,稻田畫清新吐綠,像一幅淡淡的水粉畫﹔七月,稻田畫翠綠蓬勃,像一幅寫意的水墨畫﹔八月,稻田畫蔥郁生香,像一幅濃彩的油畫﹔九月,稻田畫金黃盡染,像一幅厚重的地毯畫。

稻田邊的小火車。祁瀛濤攝

強了產業 富了百姓

除了張淑英以外,還有干保潔的王金香、吳月蘭等人,都是四十裡店村的村民。

“平常在這裡干活的,大概有10個人,農忙時節需要100多人。”“稻漁空間”現場工作人員趙凱說。

據趙凱介紹,土地流轉前,老百姓每畝地的收入最多800元。如今,園區內188戶農民通過土地入股,可得到保底分紅和二次分紅,畝均固定收入900元。如果流轉土地的農民還能在園區務工,家庭收入會更有保障。

“我每月工資3000元。”當地村民吳月蘭說,自家12畝地都流轉了,她現在是園區的一名工人,“按時上班,按時下班,收入也穩定。”

土地上有了產業,解決了老百姓的就業,又讓老百姓融入其中,這在趙建文看來,“這事有干頭。”

目前,“稻漁空間”以現代農業建設為核心,以農事活動為基礎,以農業生產經營為特色,把農業(漁業)和休閑旅游結合在一起,吸引周邊市民到園區從事農耕體驗、垂釣等活動,充分領略“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的優美景色。

(責編:穆國虎、賈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