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县:书写高质量发展“黄河篇章”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奔流不息的黄河依城而过,让贺兰县有了绿色发展的先天优势。蓬勃发展的贺兰渔业成为我区沿黄经济带上的明星产业。近年来,贺兰县以可持续发展理念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营造节能减排、优质高效的现代渔业发展环境,建设黄河水生种质资源场,大力推广循环水养殖、池塘生态循环利用技术等,坚定不移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走上了农作物优质高产、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双赢之路。
建设黄河水生种质资源场 助推渔业高质量发展
“这边是育苗温室,主要是黄河鲤鱼、黄河甲鱼等黄河生态鱼类的育种,那边正在施工的是种质资源库。”9月16日,位于贺兰县的银川科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光明渔场养殖基地负责人石常晋介绍,正在集中建设的宁夏贺兰县黄河经济鱼类水产种质资源场占地220亩,预计10月底完工。
在宁夏渔业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缺乏针对黄河特色经济鱼类的种质资源库、黄河特色经济鱼类苗种供求失衡、水产原良种体系不健全、良种繁育水平低、苗种自给率不足、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本地区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
黄河鲤鱼以其肉质细嫩鲜美、金鳞赤尾、体形梭长的优美形态驰名中外,是我国宝贵的鱼类资源。但一段时间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诸如水质污染、滥捕、隔离天然繁殖场地以及黄河断流,使得天然水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黄河鲤鱼的资源量急剧下降。
“我们将利用黄河鲤鱼、黄河鲶鱼、黄河甲鱼、黄河泥鳅亲本进行苗种繁育,为我区及黄河流域的苗种繁育场和养殖户供应优质水花、夏花和鱼种;筛选、培育、贮备黄河鲤鱼、黄河鲶鱼、黄河甲鱼、黄河泥鳅的后备亲鱼;进行黄河鲤鱼、黄河鲶鱼、黄河甲鱼、黄河泥鳅等黄河经济鱼类的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推广新模式、新技术、新设备,提供优质水产品。”石常晋介绍,黄河经济鱼类水产种质资源场建设项目依托黄河独特的水文、生态条件,充分利用贺兰县优良的水质条件,选育黄河鲤鱼、黄河鲶鱼、黄河甲鱼、黄河泥鳅等原良种提纯复壮,从水质综合调控、优质良种选用、科学投饵、轮捕轮放、病害防控、日常管理及增氧机的合理使用等方面,形成规范的黄河经济鱼类高效生态养殖技术操作规程,完全仿生态养殖无公害黄河经济鱼类群体,从而达到黄河经济鱼类原良种保护效果,发挥生态效益,带动贺兰县渔业发展。
据了解,该项目实施后,黄河鲤鱼、黄河鲶鱼、黄河甲鱼、黄河泥鳅亲本贮备量由项目建设前的4700公斤增加到1.8万公斤,增加了2.8倍。每年可向全区及黄河流域的苗种繁育场和养殖户供应黄河鲤鱼、黄河鲶鱼、黄河甲鱼、黄河泥鳅等黄河经济鱼类亲本5000公斤,供应能力提升30%;苗种繁育能力由建设前的3.1亿尾增加到5亿尾,增长61.1%。
“黄河经济鱼类是黄河生态平衡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标准建设水产种质资源场,保护好黄河鱼类种质资源,是落实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要举措。”贺兰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的建成,将有效提升黄河鲤鱼等黄河经济鱼类种质生产能力和保护能力,进一步推动贺兰县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走进科海渔业鱼菜共生园区,池塘里养殖着各种鱼类,池塘旁无土栽培的绿叶薄荷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池塘通过管道给薄荷提供营养水,形成了一整套生态系统。
“大棚就是一个生态圈,先将温室大棚改造,设计蔬菜立体种植区和渔业养殖区。养鱼的水过滤后,变成了自带有机肥的‘营养液’供给蔬菜;种菜的水经过养分吸收后,又变成适合养鱼的水,鱼帮菜、菜帮鱼。”石常晋介绍,在室内修建鱼塘建立循环系统,把鱼塘养鱼的尾水作为肥料通过管线流到旁边的小鱼塘,小鱼塘上无土栽培薄荷,小鱼塘的水出来后再输送到无土栽培的蔬菜里,经过滤系统最后回到大鱼塘,温室大棚里面的尾水不排放,植物的二次根系可以吸附营养元素,也可以降解一部分亚硝酸盐,回到大鱼塘的水再次符合养鱼条件。
据了解,科海渔业陆基生态渔场构建技术是通过高效的水循环设计,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高效利用。利用富含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养殖水体灌溉稻田,经过水稻种植系统充分吸收利用,净化后的净水可作为水产养殖的优质水源,既解决了水产养殖残饵排泄物引起的水质恶化问题,又降低了水稻施肥量和用药量,有效减少了园区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土壤盐碱化,最终实现以渔肥田、以田净水、以渔治碱,将稻渔产业深度融合。对发展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水产养殖业,构建生产生态化、产业旅游化和具有鲜明宁夏特色的现代稻渔新格局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稻渔生态循环种养 拓展现代农业新天地
适水产业是贺兰县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该县适水产业紧紧围绕打造“塞上江南、鱼米之乡”这一主线,突出抓好名优品种设施养殖、大宗淡水鱼健康生态养殖、稻渔综合种养、休闲渔业等特色产业发展的同时,着力推进标准化池塘改造升级、渔业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湖泊湿地保护与养殖、稻渔综合种养工程、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创建和新型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培育壮大7项重点工作任务,全县渔业生产保持了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我有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技术和经验,宁夏有良好的水环境。如果我把福建海虾在宁夏养成功了,不但可以让老百姓吃上新鲜的海鲜,还可以带动当地群众致富,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挑战意义的事。”9月15日,福建小伙林金朝告诉记者,2019年12月,经闽宁协作平台招商引资,他的南美白对虾循环养殖项目落户贺兰县常信乡新华村。
“南美白对虾属于海虾,在偏碱性水里才能保证虾苗的成活率和虾肉的口感。宁夏黄河水中的水蚤是南美白对虾的天然食物,常信乡的盐碱土地特别适合养虾。”林金朝表示,通过采用生态循环水养殖技术,先将黄河水引入沉降池,经过沉淀后流入蓄水池,水质监测符合标准后注入虾池,换水时再通过水道排至沉降池。此技术可实现废水零排放,是发展节水型农业的新模式。
“南美白对虾的虾苗培育是在26‰至28‰的海水中,淡水养殖南美白对虾需将海水培育的虾苗经过人工驯化,最终完全适应淡水养殖,培育出淡化虾苗。”林金朝介绍。南美白对虾具有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饲料转化率高、抗逆性强等优良特性,一般饲养75天左右即可出售,是经济效益较高的特色养殖项目。黄河水是养殖南美白对虾的天然温床,基地可为当地村民提供虾苗和饲料,并由技术人员全程指导,同时与村民签订固定回收价格,村民只负责养殖就能获得不错的收益。
在常信乡于祥村,湖面波光粼粼,成群的鱼儿聚集在一起觅食,构成一幅和谐美丽的生态画卷。依托“宽沟深槽”稻渔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大片曾经贫瘠的盐碱地,如今成为创造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肥沃土地。
“以前这片地撂荒了,通过建稻田环沟,把多余的水储存到环沟里,鱼池缺水了,我们用泵抽到鱼池里,又能养鱼又能养蟹。天旱时又能利用鱼池的水给稻田补水,达到一水多用的目的。”贺兰县红日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红霞说,合作社在稻田四周开辟出多条约6米宽的环形沟,与池塘、稻田形成水体管网环路,建成农业尾水生态治理模式,成功实现渔业养殖尾水、农田退水循环利用。
贺兰县按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要求,突出“以水定产”“节水农业”发展理念,建设寇家湖园区封闭式农业尾水治理示范基地。坚持生态优先,合理开发和利用地域内渔业资源,统筹好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全面开展渔业水域资源水环境监测,建立合理利用技术保障与约束体系;积极发展生态节水渔业,组织园区内企业开展名优品种培育、生态绿色养殖、病害预警防控、全营养配比与高效益饲料、精深增值加工等全产业链技术研发,构建现代适水产业技术体系;积极推广复合人工湿地尾水处理、养殖池塘底排污、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多营养层级立体生态养殖等尾水治理模式,鼓励养殖企业应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发展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现代生态渔业养殖,构建多元复合生态地域养殖系统,逐步形成特色鲜明、规模化、现代化程度较高的设施渔业产业园区。
在立岗镇兰丰村晶诚水产养殖基地,记者发现每个鱼池边上都安装有探头。“这个监测探头能回传水温、氧气含量、水的酸碱度等数据,工人通过电脑就可以了解信息,及时调整。”基地负责人高长城告诉记者,基地有600亩鱼塘,其中240亩是稻渔种养模式,通过将水产高密度养殖产生的富营养废水流入稻田,稻田大循环为水稻提供营养物质,减少化肥使用量,稻田吸收净化后的水可为净水养鱼再次提供优质水源,达到水产养殖污染用水零排放。
“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监测水下的生态环境,时刻保证池塘里不缺氧,确保鱼苗高质量存活。”高长城介绍,物联网实时监测水质可降低养殖风险。同时,大数据智能技术的应用,实现精细喂投和科学用药,降低了养殖水体的污染,使渔业生产从经验依赖型向科学决策型转变。
贺兰县集成推广应用池塘微孔增氧、生物制剂水质调控、物联网应用等7项标准化健康养殖新技术。突出抓好“宽沟深槽”稻渔综合种养和“以渔改碱”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稻渔综合种养2.1万亩,示范稻蟹、稻鱼、稻鳅、稻虾养殖。稻渔综合种养发展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在水稻亩产不减少的基础上,亩均增收500元以上。与单种水稻相比,同等条件下单元面积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平均减少30%,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稳粮增效、稻渔双赢”的综合效益。
同时,大力推广绿色养殖技术,提升发展生态渔业。推广鱼菜共生、人工潜流湿地、微生态制剂水质调控、优质膨化浮性饲料投喂、无公害标准化等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养殖尾水循环利用不外排,减少渔业面源污染。2008年至今,贺兰县水产品抽检合格率均达到100%。
常信乡科海渔业养殖基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