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人民日報看寧夏

寧夏永寧縣閩寧鎮:生活有保障 日子有奔頭

記者 李增輝 張 文
2022年03月03日11:5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以前住土坯房的時候,做夢都想住磚瓦房。如今這四合院,比夢裡的房子還要好。”走進寧夏回族自治區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村民馮秀清家中,眼前的四合院由4間白牆青瓦的房間圍成,屋裡窗明幾淨。50歲的馮秀清告訴記者,他和老伴在家門口的農業產業園區務工,自己閑暇時還去村裡文化活動中心下棋,日子過得舒心。

去年2月,閩寧鎮榮獲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稱號。上世紀90年代初,這裡還是一片未開發的荒灘。1997年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習近平到寧夏調研東西協作對口幫扶工作,被西海固的貧困所震撼,提議將西海固不宜生存地方的貧困群眾“吊庄”搬遷到銀川河套平原待開發荒漠地,建設新家園,並親自命名為“閩寧村”。由此,大批西海固群眾陸續告別家鄉,來到這片戈壁灘。2002年,閩寧村發展成閩寧鎮。

經過20多年不懈苦干,當年的“干沙灘”變成了“金沙灘”,閩寧鎮成為通過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走向小康的生動典范。伴隨脫貧奔小康進程,閩寧鎮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當地群眾住有所居、病有所醫、家門口能掙錢,生活一天比一天美。

住進磚瓦房 設施配套全

樓院整齊,街巷潔淨,不遠處就是閩寧鎮原隆村村民劉莉的家。“政府幫蓋的新房,自家隻花了不到2萬元。”2012年9月,劉莉一家依靠扶貧搬遷政策從西海固搬來這裡,當時全村已經修好了通村硬化路,經過裝修的新房直接就能入住。

住下的第二天,劉莉便到一公裡外的鎮小學替孩子報了名。“這邊配套齊全、生活方便,早知道就快些搬過來了。”

時間回到上世紀90年代初,閩寧鎮所在的土地還是一片荒灘,沒有電,沒有路,沒有像樣的基礎設施,人們隻能蓋起簡易的土坯房。隨著閩寧協作推進和產業發展,當地持續開展生態修復、防沙治沙、鎮村綠化、環境治理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十三五”期間,閩寧鎮率先在寧夏實現村村通硬化路﹔新增綠化面積11270畝,綠化覆蓋率達35%。

如今,閩寧鎮常住人口接近6萬,村村有小學、衛生室、文化活動中心和民生服務大廳,全鎮6000多名適齡兒童全部就近入學,自來水、天然氣全部入戶。全鎮建有地埋式污水處理站25座,生活污水處理率達85%,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0%。通過實施危房改造、扶貧搬遷改造等,村民告別土坯房,住上了磚瓦房。

走進原隆村村委會旁的保障服務中心,廚房、活動室、洗衣間等一應俱全。原隆村村委會主任萬學峰介紹,保障服務中心由村集體投資10多萬元建成,為孤寡、獨居、五保及生活不便的特殊困難群眾提供保潔、理發、日常飲食等服務,村裡還定期安排志願者到困難群眾家中走訪慰問。

家門口就醫 便捷又高效

“現在看病方便多了,花錢也少。”原隆村村民海勝蘭患有腰肌勞損,在村衛生服務站的“智能雲診室”裡,縣中醫院醫生通過視頻問診,指導村衛生室醫生操作理療設備,為她進行康復治療。

近年來,寧夏鼓勵醫療資源下沉基層,永寧縣與醫療機構合作,在閩寧鎮開展“智能雲診室”試點,為村衛生服務站配備智能康復理療、健康管理等設備,開展智能體檢、智能康復等服務。“村衛生服務站與鎮衛生院、縣醫院等醫療機構合作,通過視頻問診等方式,讓村民就近完成疾病的初步診療。”閩寧鎮衛生院院長沈洋告訴記者。

沈洋介紹,來自福建的對口幫扶為閩寧鎮醫療資源升級奠定了基礎。2009年,福建省15家三級醫院對寧夏的6家縣級醫院開展對口支援,定期派遣專家開展臨床服務、人員培訓、技術指導,無償提供設備支援。2017年以來,福建省19家援助醫療機構的專家先后在寧夏舉辦學術講座上百次,開展各類業務培訓。與此同時,寧夏19家受援醫療機構派出大批醫護人員前往福建相關醫療機構進修學習。

閩寧鎮推進醫療共同體建設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活動,逐步健全縣鄉村一體化分級診療體系,建成鎮衛生院和7個村衛生服務站,實現標准化衛生院、標准化村衛生服務站全覆蓋。閩寧鎮衛生院配備了彩超、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十二導聯心電圖機等大型醫療設備,共有8個科室、7名副高級職稱醫師及4名主治醫師,上級醫療機構每年派遣多名醫生到衛生院挂職。鎮裡由縣級醫療機構、鎮衛生院和村衛生服務站一起組建了11支家庭醫生團隊,以簽約服務的形式,為居民提供個性化醫療服務。

在閩寧鎮,大病有醫保兜底和分級診療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慢病有家庭醫生團隊提供全流程、全周期服務,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便捷的醫療衛生服務。

就業有門路 致富添動力

閩寧鎮福寧村富貴蘭(寧夏)公司的車間裡,工人們正踩著縫紉機縫制成衣。“剛搬來鎮上時,隻會刨地種菜,現在我成了車間負責人。”在這裡工作3年多的馬賀告訴記者,公司為當地村民提供了約90個崗位,月薪3000多元。

“家門口就能上班,還能拿到土地流轉費和村集體分紅。”閩寧鎮園藝村村民馬小蘭說,村集體流轉村民土地后,利用閩寧協作扶貧資金建起溫棚,出租給農業企業,企業聘用村民從事生產和管理,解決了400多名勞動力就業。

截至2021年底,閩寧鎮已引進各類企業34家,形成特色種植養殖、紡織制造、葡萄酒釀造、文化旅游等產業。當地僅葡萄酒庄便有13家,葡萄酒年產量2.6萬噸,相關產業直接帶動就業1000人以上。“除了組織外出務工,我們通過各類產業促進就業,實現每家每戶至少有一人就業。”閩寧鎮副鎮長陳赟說。

“酒庄長期用工達52名,其中44人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寧夏立蘭酒庄的封裝室裡,工人們小心翼翼地將紅酒裝瓶、封箱,負責人邵青鬆介紹,在此務工的村民掌握了葡萄種植和釀酒技術,有的已成長為酒庄主管。

從跟著看、跟著干到自己干,閩寧鎮越來越多的人從就業走向創業,原隆村村民路建花就是其中之一。她以前在棚湖灣樹莓生態景區工作,因為勤懇能干,被提拔為副總經理,工資漲了,人也更加自信。去年4月,路建花自己創業,在原隆村光伏產業園開了兩家餐廳。“閩寧鎮游客越來越多,餐廳將來還要擴大規模,為更多鄉親提供就業。”路建花信心滿滿。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03日 第 07 版)

(責編:閻夢婕、賈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