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本網原創

寧夏:蹚出轉型新路子 綠色發展正當時

人民日報記者 秦瑞杰 人民網 寬容 閻夢婕
2022年02月23日09:19 | 來源:人民網-寧夏頻道
小字號

2月19日,寧夏、湖南、國家電網公司在銀川簽訂寧夏至湖南直流輸電工程長期合作協議,這標志著備受矚目的寧夏第三條電力大規模外送通道——“寧電入湘”特高壓直流工程推進步伐大大加快。

自2012年7月被國家能源局確定為全國首個國家新能源綜合示范區,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始終將發展新能源作為調整能源結構、推動能源轉型的主攻方向。

從“挖煤賣煤”到煤電煤化工,寧夏能源利用實現初步“蝶變”,走在了全國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轉型的前列。

從化石能源到可再生能源,寧夏能源發展打上綠色標簽,走在了全國新能源高比例開發消納的前列。

從可再生能源到“三綠”發展,寧夏能源轉型邁出關鍵步伐,走在了全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前列。

潮平兩岸闊,轉型正當時。寧夏依托國家的“雙碳”“雙控”政策,以建設國家首個新能源綜合示范區為引領,大力發展“風”“光”等清潔能源產業,加速能源產業綠色低碳轉型,走出了一條從風光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從傳統能源向清潔能源轉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延伸產業鏈 打造工業發展全新引擎

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煤化工園區鳥瞰圖。寧東能源化工基地供圖

一塊黑黝黝的煤炭,被打成細小煤粉,經受數千攝氏度的高溫、催化、擠壓,變成氣態,又凝成液體。在這種形態的轉變中,一切有效成分都被“吃干榨淨”,繼而生產出數十種工業產品,這是現代煤化工業鑄造的奇跡。

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煤制油項目、世界首套年產50萬噸煤制烯烴裝置……作為國家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區,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從無到有,在戈壁灘上立起一片“鋼鐵森林”。如今,這裡工業總產值超過1300億元,煤化工產業工業增加值佔全部工業經濟比重的48%,成為西北唯一產值過千億元的化工園區,也探索著煤炭高效利用的未來發展。

“我們的產品供不應求!”走進寧夏寧東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展覽室,產品部主任李海生正向參觀者介紹。各類芳綸、氨綸制品讓人目不暇接,指尖輕捻雪白的氨綸線,手感像棉花一樣柔軟,但拉扯一下,卻發覺極具韌性。“日用內衣,甚至高級的手提包,都可以用氨綸來制作。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展開的五星紅旗,裡面就含有我們生產的高性能芳綸纖維材料。”

煤炭液化成甲醇,再經過數次反應,便成為生產氨綸的主材料。在此過程中,一噸400元左右的原料煤,加工成氨綸絲,每噸市場價便增值到3萬元。用李海生的話來說,“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利潤。”

“傳統煤炭行業不可持續,這是市場用無聲的方式在發出信號,隻有創新道路,將煤炭‘吃干榨淨’,才能彰顯現代煤化工業的優勢。”寧夏回族自治區發改委產業處處長李航說。

如今,寧東基地的煤化工業體系已經健全,利用成型的基礎化工原料生產能力吸引下游企業,讓“規模效益”變為“結構效益”,是基地未來發展的方向。

寧夏百川新材料有限公司就是基地吸引到的“外來客”。這家總部在江蘇的制造商,是全國鋰電池生產的重要參與者。

走進百川的園區,廠房蒸汽升騰,火焰從近百米高的氣化爐頂端騰飛而起。站在生產線的出口,卻隻見黑黝黝的粉末。捏起一撮,輕輕一揉,粉末竟毫無顆粒感,像流水一樣從手中滑落。“煤炭提取出瀝青,3000攝氏度的高溫下煅燒,最終變成這種小分子石墨,這是制作鋰電池負極的材料。”公司總經理曹聖平認為,產業集聚讓結構性效益更加彰顯,公司發展磷酸鋰電池正極材料也有了定心丸。

近年來,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在推進產業強鏈、延鏈、擴鏈、增鏈上下功夫,突出發展新材料、氫能、電子材料及專用化學品、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開創了現代煤化工和新材料、清潔能源、現代服務業等多產業融合發展、多能互補的新局面,走出了一條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2022年1月,寧東管委會印發《寧東基地九大細分產業鏈和高端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規劃在未來的三到五年內,根據寧東基地的現有基礎,發展高性能纖維、鋰電子電池材料等九大細分產業,進一步提高產業發展程度。

“風光”無限好 掀起能源綠色發展革命

銀川隆基光伏15GW項目生產出的單晶硅棒。隆基股份供圖

從寧夏銀川一路向東,跨過黃河,坐落著全球最大單體農光互補電站——寶豐農光一體化產業基地。這裡曾是一片荒漠,如今“上有太陽能發電,下有現代農業”,遠遠看去,成千上萬片太陽能板就像一片藍色的海洋,每年春天,太陽能板下,一排排修剪整齊的枸杞樹慢慢發芽。

寧夏海拔高,日照時間長,輻射強度大,是打造光伏產業的“高地”。這樣得天獨厚的優勢,讓寧夏成為全國首個新能源綜合示范區,同時也吸引了區內外眾多清潔能源企業投身寧夏的風、光資源開發,推動寧夏清潔能源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這幾年,光伏、風電、石墨烯、鋰電池、工業制氫等多個清潔能源產業鏈紛紛布局寧夏。

2020年5月12日,經過幾十個小時連續不間斷的高溫,寧夏銀川市經開區隆基光伏15GW項目首根硅棒順利出爐,被工人拉制出來的單晶硅棒如一支巨大的鉛筆,呈圓柱體形狀,渾身銀灰色,閃閃發光。隆基15GW項目的投產,標志著寧夏光伏全產業鏈發展迎來了新的裡程碑時刻。

作為首個在寧夏投資的清潔能源企業,隆基股份在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設立太陽能單晶硅棒、硅片、電池、組件的全產業鏈生產制造基地,助力寧夏成為了國內率先實現光伏全產業鏈布局的地區。

2021年,寧夏清潔能源產業企業數增長、規模以上清潔能源產業工業產值增速、清潔能源產業稅收增長均超過40%,尤其是建成全球最大單晶硅棒及切片生產基地,單晶硅棒產能達到91GW,約佔全球單晶硅棒產能五分之一,單晶硅片、電池、組件產能分別達到22GW、10GW和5.5GW,清潔能源產業已經成為自治區高質量發展的最重要產業。

自治區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發展光伏產業是加快改變寧夏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降低碳排放強度的迫切要求,是構建寧夏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控制化石能源消費總量,提高利用效能,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形成以光伏等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途徑。

把握新機遇 開創中西部省區合作新模式

紅寺堡區光伏發電。紅寺堡區委宣傳部供圖

2月20日,湘寧兩省區在銀川召開湖南寧夏區域經濟合作座談會,共商能源合作大事、共謀湘寧協作大計。未來,塞上的風和光將點亮三湘的燈和景,實現“千裡合作一線牽”,開創中西部省區合作新模式。

寧夏風、光資源豐富,同時荒地充裕。自2012年成為我國首個新能源綜合示范區后,寧夏迎來了新能源井噴式發展。十年間,寧夏新能源裝機從最初的85萬千瓦增加到2021年底的2838.72萬千瓦,年均增長40%,新能源裝機佔比位居全國前列。“十四五”期間,新能源將成為寧夏電力裝機的主體。

然而,受制於配套產業鏈條短、區內用電市場消納空間有限、現有外送通道基本飽和、龍頭企業實力弱等瓶頸問題,“十四五”時期,寧夏新能源消納形勢將非常嚴峻。隻有健全新能源全產業鏈,推動“風光水火儲”一體化開發、能源生產消費一體化變革,才能實現寧夏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

早在2020年,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就提出了推動建設以新能源為主的外送通道。“寧電入湘,不僅幫助湖南解決用電問題,也是為寧夏自己找出路。”寧夏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發展處處長海濤坦言,寧夏正全力推動能源轉型、產業升級,“寧電入湘”送的是綠色電、清潔電,其中新能源佔比將超過50%,通道年利用率5000小時以上,成為面向“雙碳”目標、實現新能源高比例穩定輸送的創新工程。

2021年5月22日,寧夏、湖南兩省區在銀川召開能源合作座談交流會,共同簽署《能源合作備忘錄》,推動實施“寧電入湘”直流工程,共同推進“一線一園一基地”建設,如今,“一園一基地”中的眾多引湘企業正在寧夏紅寺堡區戈壁深處的湘寧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園內加緊建設著。作為全國最大的異地生態移民揚黃扶貧集中安置區和曾經寧夏扶貧攻堅主戰場之一,寧夏吳忠紅寺堡區將借“寧電入湘”的東風,改變曾經的面貌。

“我們要把工程作為高水平建設國家新能源綜合示范區、全國易地搬遷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區、中西部創新合作示范區的有力抓手,按照既定計劃建成投運、發揮效益,造福兩省區人民。”寧夏回族自治區發改委主任李郁華堅定地說。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陳潤兒表示,下一步,寧夏將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總結運用閩寧協作實踐經驗,以湘寧兩省區能源合作為新的起點,進一步拓寬合作領域、豐富合作形式、創新合作機制,為深化中西部區域協同發展作出新探索、書寫新篇章。

(責編:閻夢婕、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