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解說40余年的湖北省博物館001號講解員胡昇——

“我願做潤物無聲的那滴水”(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記者 范昊天

2020年06月18日09:4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湖北省博物館內的曾侯乙編鐘。資料照片

胡昇在湖北省博物館給游客講解。資料照片

上世紀80年代,胡昇在工廠給工人們講授知識。資料照片

人物小傳

胡昇,1947年出生,中國第一冶金建設公司退休職工,現為湖北省博物館001號志願講解員。他1978年開始在湖北省博物館進行義務講解,2007年正式受聘為湖北省博物館志願講解員。40年多來,他進社區、進校園、進軍營、進場館,致力於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曾獲“中國好人”“中國博物館志願者之星”“荊楚楷模”“文化部優秀文化志願者”“武漢市時代楷模”等榮譽稱號。

6月14日,在暫時關閉143天之后,湖北省博物館恢復開放。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元青花四愛圖梅瓶……這些深藏館中的國寶和文物重現世人面前。

當天上午,在一樓的曾侯乙展廳內,一位老者久久駐足在曾侯乙編鐘展櫃前,對著身邊的人,娓娓道來:“這裡面有一口與眾不同的镈鐘,是公元前506年,楚昭王被曾侯救下,之后,為了表達救國救父之恩,楚昭王的兒子楚惠王專門送給曾國后代國君曾侯乙的一口镈鐘。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這便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講話的這位老者,便是湖北省博物館001號志願講解員胡昇。盡管,目前博物館暫不提供人工講解,但胡昇仍悄悄地以一名普通觀眾的身份預約進館,來看看這些闊別許久的“老伙計”……

“要讓游客喜歡看文物,講解就要引人入勝”

今年73歲的胡昇,家住武漢市青山區,是中國第一冶金建設公司退休職工。在湖北省博物館從事義務講解,至今已有42個年頭。

但胡昇最大的魅力,源自於他深厚的文化積澱、生動的解說和對文物的獨特思考。

“指著展櫃裡的文物,告訴觀眾叫什麼,什麼年代出土,用什麼材料做的,用途是什麼……僅靠這樣講解,很難引起觀眾的興趣。”胡昇認為,“要讓游客喜歡看文物,講解就要引人入勝”。

從此以后,胡昇在講解上不斷鑽研。他認真研究博物館裡的每一件文物,廣泛翻閱權威書籍和史料,深入了解背后的故事,再用自己生動的語言講出來。“講解詞要准確,連一個措辭都不能含糊,即具備‘說明文’的特性﹔同時用文學的語言進行描繪,即‘散文’,展現鏡頭感、畫面感﹔最后用哲學的思辯性,將講解內容上升到精神層面,談人生哲理。結合當下,闡發對文物的理解和思考。”胡昇說。

站在曾侯乙編鐘旁邊,胡昇會告訴你,編鐘代表周代的禮樂制度,是中華文化開放包容、和而不同的集中體現。介紹雲夢睡虎地秦簡時,他會用通俗的語言講解竹簡上記載的秦律:“《田律》就是一部生態環境保護法,春天不許捕鳥捕獸、亂砍濫伐,不得堵塞河道……”

鄖縣人頭骨化石、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元青花四愛圖梅瓶被譽為湖北省博物館四大“鎮館之寶”,而知識淵博,擅長用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述文物歷史故事的胡昇,則被游客熱情地稱作“第五大鎮館之寶”。

“我不是在博物館,就是在去博物館的路上”

冶金工人為何與文物講解結緣?這要從一件鎮館之寶的發現說起。

1978年,考古人員在湖北隨縣偶然發現了曾侯乙編鐘。不久,這套來自2400多年前的宏大編鐘運抵湖北省博物館。

得知這一消息后,酷愛歷史和荊楚文化的胡昇,按捺不住自己激動的心情,第一時間來到博物館參觀。“從看到編鐘的第一眼起,我就深受震撼。”胡昇說,“那時,我主要從事金屬鑄造、鍛造等工作。看到編鐘精美的外觀形制和花紋,聽到它優美的演奏聲音,不禁感慨2000多年前我國古人已經擁有如此高超的鑄造技術。”參觀結束后,意猶未盡的他找來各種資料,探尋編鐘背后的奧秘。后來遇到朋友或客戶來訪,胡昇總會帶著他們走進湖北省博物館,為他們講解燦爛的荊楚文化。

“當時正逢改革開放之初,公司對員工的文化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接受過系統的文化教育。在公司的安排下,我開始給工人們上語文課。”胡昇說,他一邊講課,一邊“補課”。上世紀80年代初,他又報名參加了電大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白天講課,晚上上學。

三年時間裡,胡昇系統學習了中國古典文學,積累了大量歷史知識和典故﹔給工人們上課,也鍛煉了表達能力。胡昇說,那是一段難忘的經歷,為他的志願者生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07年,湖北省博物館開始正式組建志願者團隊。博物館社教部負責人早就聽說,有一位神秘的老先生經常在館裡為大家義務講解,口才好,故事動聽。后來,負責人見到胡昇,他甫一張口,便妙趣橫生,發人深省,負責人當即決定:直接上崗!

如今雖然已年過古稀,胡昇仍堅持每周到博物館義務講解兩到三次。不少游客慕名而來,聽他講解。為了讓更多游客了解每件文物背后的故事,胡昇常常中午來不及吃飯,從早上一直講到下午,一口氣講6個小時,他每年要講近千個小時。“在講解的那一刻,我便會沉浸其中,甚至忘記自己的年齡。我不是在博物館,就是在去博物館的路上。”胡昇說。

“學好、講好,在傳播文明的事業中盡心盡力”

胡昇8歲隨父輩來到武漢,參與建設新中國第一座大型鋼鐵企業——武鋼。他見証了這片被譽為“青山綠水紅鋼城”的土地周邊環境的變遷。因此,他時常被當地邀請來介紹青山區的發展歷史。

“發電廠產生的大量粉煤灰,直接排向了戴家湖。湖被煤灰填平,逐漸堆積成山,附近的居民苦不堪言。幸運的是,今天,我們又看見‘戴家山’變回了戴家湖……”胡昇居住的社區附近,有一座由工業廢棄地改造的戴家湖公園,經歷了人與自然從“相互傷害”到和諧共處的滄桑巨變。每當在這裡解說,胡昇都會以其特有的語調和嗓音,聲情並茂地講述湖與山的變遷,從而闡釋人與生態的關系。

如今,本應安享晚年的胡昇,卻越來越忙碌。他在黃鶴樓公園、戴家湖公園等景點擔任文化志願者,多次進社區、校園、軍營……宣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黨史知識。前不久,他還多次在直播平台為湖北“帶貨”……

為何能一直保持這種熱情?胡昇說:10多年前,有一次他為游客講解荊楚文化和青銅器,人群中有兩位“背包客”聽得十分認真,其中一位還在給另一位翻譯。講完后,對方主動遞上名片,胡昇一看,原來是北京大學的韓國訪問學者、漢學專家。這兩位韓國朋友表示,胡昇講的內容很吸引人,聽后意猶未盡。

“這件事情讓我感觸很深,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有如此深遠的影響力,自己深感自豪。”胡昇說,這件事讓他堅定了當好文化志願者的信念,“許許多多游客的肯定和感謝,更激勵著我學好、講好,在傳播文明的事業中盡心盡力。人類的文明需要澆灌,文化講解志願者就是滋潤文明的一滴水。文明如水,潤物無聲,我願做潤物無聲的那滴水。”胡昇說。

■記者手記

熱愛是堅持的源泉

隻要他一開口,就立馬會有一群人圍過來……在湖北省博物館,胡昇是位“自帶光環的男子”。面對素不相識的游客,他總能以特有的磁性嗓音和娓娓道來的話語,帶人們走入文物的世界、觸摸歷史的脈搏﹔冷冰冰的寶劍,埋藏千年的青銅器,在他的口中,不只是一件件器物,而變成了一段段生動的過往……

語言來自積累,熱愛是堅持的源泉。胡昇曾當過工人,非常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此他痴迷其中、不斷鑽研:一段段深沉而富有詩意的解說詞背后,是無數個日夜的鑽研和苦讀﹔一本本大部頭的典籍,早已被他爛熟於心。

如今,湖北省博物館志願講解員的名單還在不斷更新,但胡昇的名字一直在列。文化的傳承,源自無數像胡昇一樣的講解員們心中朴素的信念:文明如水,潤物無聲,恰如滴水持續滋潤一方土地、滋養人們心靈。

制圖:沈亦伶 張丹峰

(責編:閻夢婕、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