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武:書寫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時代考卷

2020年04月21日09:41  來源:寧夏日報
 

 

郭春明給西瓜秧打枝杈,希望今年西瓜能賣個好價錢。

為讓羊隻茁壯成長,於小成每天不定時給羊“加餐”。

郝家橋鎮吳家湖村中草藥種植帶動村民增收。

王林軍和妻子拉石子蓋新房。

馬新金(右)告訴扶貧干部他的醫保卡裡多了500元。

任佔清(右)帶著兒子遛彎。

2020年,靈武市將代表自治區非貧困縣接受國務院脫貧攻堅成效普查。該市把普查迎檢作為重大政治任務,認真落實全區脫貧攻堅“四查四補”工作精神,緊盯“三落實(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和工作落實)”“三精准(精准識別、精准幫扶和精准退出)”“三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安全住房)”,查漏洞、補短板、強弱項,持續用勁防鬆懈,嚴把標准防闖關,鞏固成果防返貧,精准發力、綜合施策,確保脫貧攻堅高質量完成。

產業帶動:讓貧困群眾收獲“真金白銀”

4月17日,走進白土崗鄉涇興村郭春明家大棚,郁郁蔥蔥的瓜秧爬滿了溝壑,撥開密密的瓜秧,才能看到瓜秧上溜圓的西瓜。“我得給瓜秧打打枝杈,枝杈長得太旺了,不但影響西瓜採光,還把西瓜的營養都吸收了。”郭春明仔細地為瓜秧打著杈,把摘下來的瓜秧左右打量,生怕生了蚜虫。

“這是我第一次種西瓜,多虧科技特派員每周來指導技術,你瞅這瓜長得多好。”郭春明去年種辣椒,辛苦一年保了個本,今年全家人都把希望寄托在這一大棚西瓜上。

“郭春明特別勤奮,不懂的技術,他有時給我打電話,有時給我發視頻,相對比較難的授粉技術他掌握的也很好,這棚西瓜他至少能賣3.5萬元。”靈武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技術員史進對郭春明贊嘆有加。

“多虧黨的好政策,去年我們全家脫貧了,等靠要是不行的,得靠雙手去創造自己的財富。”在郭春明看來,通過自己努力掙來的錢,用著心裡踏實。

“村裡228戶建檔立卡戶已經脫貧226戶,還有兩戶因病致貧脫貧難度大的建檔立卡戶,今年准備通過各種政策措施綜合施策兜底,幫助他們脫貧。”涇興村副主任童志亮介紹。

“今天母羊剛產了3隻小羊羔,這是今年的第一批羊羔,真不容易。”4月20日,涇靈南村養殖戶於小成在村裡的養殖園區忙活著,3隻小羊羔的降生讓他很欣喜。“貧窮不可怕,隻要勤勞,總能改變現狀。” 40歲出頭的於小成腦子活絡,是個閑不住的人。2015年,從涇源縣遷入涇靈南村后,他除了養羊,還搗鼓著做點小生意,勉強能維持一家7口人的生活。“做生意賠本了,現在我專注養羊,主要以養基礎母羊為主,小羊羔1隻能賣八九百元。”於小成笑著告訴記者,去年在村干部的幫助下,他貸款8萬元買了60隻羊,擴大了養殖規模,養殖基地也從家裡遷到了村裡的養殖園區。除了養殖園區給養殖戶的政策扶持,讓於小成最滿意的還是環境發生了變化。“以前在自己家院子裡養羊,衛生環境差,蒼蠅到處飛,臭味還影響周圍鄰居。”如今園區裡干淨整潔的環境,讓於小成對今后的養殖發展很有信心。據了解,為增加移民收入,靈武市因地制宜切實解決當前種植養殖企業、專業合作社及移民資金難題,穩定農業生產,今年兌付2019年脫貧富民扶持政策補助資金1679.92萬元。

近年來,靈武市採取“3+1”產業發展模式,以龍頭企業示范引領帶動,大力發展到戶設施農業,已建成的676棟設施溫棚全部投產達效,從事設施農業的移民年收入3萬元至5萬元。同時,加速發展移民增收示范基地,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建立移民群眾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合作方式,向農戶提供市場訂單預簽、農產品種植規劃、技術指導、產銷對接一條龍服務,確保農副產品增量不減收。到2020年底,設施溫室規模將達到1036棟以上,從事設施溫棚種植的移民戶佔到移民總數的45%以上,確保今年年底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000元以上,增速超過10%,貧困村集體收入全部突破10萬元。

“去年,扶貧政策、項目重點向貧困村傾斜,集中攻堅取得了決定性進展。現在非貧困村還存在投入不足、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問題,成為新短板。”靈武市扶貧辦主任馬玉成表示,脫貧摘帽只是脫貧攻堅階段性勝利,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必須克服鬆鬆勁、歇歇腳的思想,持續鞏固提升脫貧質量,努力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白土崗鄉涇興村60歲的任佔清見人總是樂呵呵的。

老伴眼睛看不見,兒子精神殘疾生活無法自理,這些年生活的苦任佔清都悄悄地埋在心裡。

他不敢出去打工,因為家裡兩個病人需要照顧,他是一家之主,是老伴和兒子的依靠。

兒子不犯病時智力相當於3歲小孩,犯起病來六親不認亂砸亂咬。“自己的兒子,不管啥樣我都得管他。”有時候兒子犯病,任佔清會攙著兒子出門散步,帶他在村子周圍走走,兒子會慢慢地安靜下來。看著兒子呆滯而又無助的表情,任佔清心裡莫名地難過,他不知道如果有一天自己不在了,老伴和兒子該靠誰呢?

發現卡裡突然多了1000元,是任佔清到鄉上的農村商業銀行領取低保金那一天。“我還以為是別人把錢錯打到我的卡上,后來才知道是政府在疫情防控期間給貧困戶的生活補貼。”突然收到1000元錢,任佔清很高興,老伴的藥快吃完了,這錢正好給她買藥。

“沒什麼擔心的,這些年國家對貧困戶的幫扶力度大得很,俺一家3口一年啥都不干,各種補貼都有3萬多元呢。”任佔清對現在的生活很知足,在他看來,即便有一天他不在了,國家也不會不管他的老伴和兒子。

前兩天,白土崗鄉涇靈北村村民馬新金醫保卡裡也突然多了500元。

他沒敢把錢取出來,而是去村部找村干部詢問,是不是低保的錢打錯了?當得知這500元是疫情防控期間國家給予困難群眾的生活補貼時,他高興的對村干部豎起大拇指。

“老伴有胃病,錢要買藥,得仔細點花。”回到家,馬新金把卡用塑料袋包裹了一層又一層,鎖到抽屜裡。

“本次救助的生態移民、勞務移民困難群體共計1772戶,對於兜底保障戶按每戶1000元標准發放臨時生活補貼﹔對於生態移民、勞務移民中的民政服務對象,按每戶500元標准發放臨時生活補貼﹔對於因疫情造成家庭困難的生態移民、勞務移民家庭,按每戶500元標准發放臨時生活補貼。”馬玉成介紹,本次共計發放救助資金95.5萬元。同時,針對疾病、就學等致貧返貧因素,靈武市開出精准防貧“藥方”,消除存量的同時,從源頭控制貧困增量,鞏固提升脫貧質量。通過設立臨時救助補助,對非穩定脫貧戶和非貧低收入戶“兩非”人群及時給予救助。

靈武市對照“兩不愁三保障”,對各項扶持工作進行“回頭看”、再梳理,因戶施策、一戶一策、綜合施策,杜絕因管理保障不到位造成的盲區、死角。今年1月至3月,完成138戶452人擬兜底人員的入戶調查工作,正在落實各項兜底政策,確定實施集中供養1戶2人,安排公益性崗位就業6人,供暖補貼59戶3.6萬元,殘疾補貼27人9580元,醫療救助442人次4818.46元。按照“成熟一批、兌現一批”原則,加快社會保障政策和脫貧富民扶持政策兌現,及時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生活而陷入困難的貧困群眾納入臨時救助范圍,增強群眾抵御疫情風險的能力和發展生產的信心。

危房改造:讓貧困群眾居有其屋

見到王飛帆時,他正在家裡蓋房子。

王飛帆仔細盯著磚的邊緣,生怕哪塊磚對的不齊影響美觀。仿佛一塊塊磚壘的不是房子,而是一件工藝品。因為疫情學校沒有開學,這讓今年大學畢業的王飛帆終於有機會參與家裡的新房建設。

“夏天熱、冬天冷,上廁所要到很遠的地方去。”在王飛帆的記憶裡,家裡那黑乎乎的土房子伴隨了他整個童年和少年時代。

因為父母都是聾啞人,王飛帆從出生起就沒有聽過父母的聲音,家裡是個無聲世界,他一直憑感覺理解著父母,愛著他們。

郝家橋鎮狼皮子梁村能出個大學生不容易。父母雖然不能說話,但是手腳麻利能干活。靠著國家各種政策補貼加上每年種植玉米的收入,全家一年有近6萬元收入。

“沒有黨的好政策,俺家娃娃大學都上不起,更別說蓋房子了。”王飛帆的爺爺王學忠很心疼聾啞的大兒子和兒媳,多年來一直和他們生活在一起。今年王飛帆即將大學畢業,家裡的負擔減輕,終於可以把土房子拆了蓋新房。

看到記者來,王飛帆的父親王林軍並沒有停下手裡的活兒。拉石子、搬磚、和水泥,任由混雜著泥土的汗水從額頭一滴滴落下。雖然王林軍不能說話,但從他積極蓋房的行動中,依然能感受到這棟新房是他一生的渴望。

“原來的土房實在是不能住了,國家有危房改造政策,蓋這棟新房子能補貼3萬元。”王學忠長長吁了一口氣,兒子一家人住上新房,他心裡的一塊石頭也落了地。

離王學忠家不遠,村民王佔軍家90平方米的新房已經蓋好了。“窗戶安好就可以裝修入住了。”王佔軍告訴記者,這棟房子是給大兒子蓋的,大兒子因誤入歧途目前還在服刑。前幾年家裡沒條件,大兒子入獄后,兒媳婦和兩個孫子一直住在搖搖欲墜的土房子裡。

“大兒子快出來了,得有個新家,一切都是嶄新的開始。”王佔軍十分感激黨的政策,建檔立卡戶的各種補貼讓兒媳婦和兩個孫子餓不著,危房改造3萬元補貼資金讓他們蓋起了新房。

農村危房改造是讓貧困戶實現“安居夢”的一項重要舉措,是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的重要一役。為了讓貧困戶居有所安,提升改造效果和農戶滿意度,靈武市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同步推進,將危房改造、舊房外立面改造提升、住宅示范小區建設,與村庄環境衛生整治、道路硬化、村庄亮化、提升完善基礎設施等有機結合,徹底改變了過去“有新房無新村,有新村無新貌”的狀況。

“通過‘四查四補’督促各鄉鎮及農林場,查貧困戶住房安全鑒定是否准確,必須實現全覆蓋,錯定漏定的重新鑒定納入改造﹔查貧困戶住房鑒定為危房的是否全部實施了改造,沒有改造的納入改造﹔查動態調整新增貧困戶住房安全情況,屬危房的加快支持改造﹔查有無非貧困戶住危房情況,如有且為唯一住房的,按照抗震宜居農房改造政策支持改造。”馬玉成介紹,通過危房改造,如今靈武市已逐步形成“房新、村美、人富”的美好鄉村建設新格局。(記者 張曉慧 文/圖)

(責編:趙茉鈺、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