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歸東村:野葡萄變身“金疙瘩”

2020年01月16日10:13  來源:科技日報
 

群山蜿蜒,層巒疊嶂,進村道路依勢而建。驅車前往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同樂苗族鄉歸東村,一路杉木高聳,坡急路窄,“九轉十八彎”。

“葡萄的冬季護理可不能馬虎。給葡萄施肥要用環狀施肥的方法,每一株要用100斤的腐熟農家肥。”1月8日,在歸東村高盤葡萄園,科技特派員居軍成揮起鋤頭,翻鬆泥土,指導脫貧戶李紅輝將雞糞撒在果樹壟溝下。

2016年大學畢業回鄉創業的李紅輝和父親一起,通過不斷學習和參加村裡舉辦的種植技能培訓,如今成為歸東村茶葉和葡萄的種植大戶。

“你要是8月份來,山上漫山遍野都是葡萄。歸東村種植葡萄已有百年歷史,這裡的葡萄籽少、肉厚、質嫩、汁多、味甜,去年賣到5元一斤。那段時間,天天有收購商打電話給我,根本不愁賣。”歸東村黨總支部書記龍秀昌說。

海拔500多米的歸東村地處高寒山區,是一個侗族村落,屬於深度貧困村。這裡以土山為主,每家每戶都在房前屋后種植了山野葡萄。

現在歸東村野生葡萄遠近聞名,以前卻“捧著金疙瘩要飯吃”。在歸東村,村民以一株100多年的野生葡萄樹為母本,發展起了野生葡萄種植業,但是葡萄產量一直不高。

原因在哪?“雖然野生葡萄的自然生長優勢突出,但是村民們對病虫害的防治知識和科學的種植技術不了解,導致產量不理想。”居軍成說。一開始,村民們甚至把肥料直接撒到泥土上,“有機物都揮發在空氣中了”,這讓他哭笑不得。

而且,當地平均海拔高度較高,交通不便,商販不願意上門收購。村民隻能肩挑背扛把葡萄運到縣城賣,一路顛簸,到縣城要爛一半,到手的也沒幾個錢了。

條件雖然艱苦,但這幾年路修好了,駐村工作隊員、村干部和科技特派員一琢磨——既然歸東村葡萄種植的歷史悠久,品質優良,而且種葡萄不佔地方,何不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把葡萄種植發展起來?

說干就干。2017年,村裡辟出了10畝葡萄育苗基地,建起了200畝山野葡萄標准化生產基地,發展起了“架上葡萄、架下茶葉、茶下養雞”立體綜合種養模式,通過科技特派員搞起了栽培技術培訓,以點帶面,示范帶動全村種植葡萄。

寒冬時節的桂北山區,冷風凜冽。在歸東村葡萄茶葉立體套種基地園,脫貧戶龍丙德架起木梯靠在水泥立柱架上干得火熱,手上的剪刀快速精准地在葡萄藤上劃過,“施肥和修剪,是這個季節不能耽誤的工夫。”2018年,憑借4畝左右葡萄和茶葉的收入,老龍一家脫了貧。

從病虫害防治到施肥,從肥水管理到整形修剪,如今,歸東村85%以上的葡萄種植戶基本掌握了栽培技術。“以前,我們十天半個月必須來一次,現在,一個月不到都沒有問題。”居軍成說。

產量有了,品質高了,銷路就更關鍵了。龍秀昌與駐村第一書記蔡立一合計——村裡與郵政公司合作,歸東野生葡萄插上了電商翅膀,飛出了大山。為了葡萄保鮮,村裡還向上級申請51萬元資金建起了標准化冷庫。“現在有了冷庫,葡萄外銷時送到客戶手中依然鮮甜可口。”蔡立說。

目前,歸東村葡萄種植面積已達1300多畝,每年可產葡萄20多萬公斤,產值達200余萬元,覆蓋貧困人口比例達100%。2019年,歸東村整村脫貧摘帽,全村脫貧166戶716人。

“來,嘗一嘗我們的‘歸東拉菲’。用我們歸東葡萄釀出的葡萄酒口感香甜,口味不澀。”在自己的“葡萄酒窖”,李紅輝邀請記者品嘗自釀的野生葡萄酒。2017年,李紅輝在享受到金融機構給予的10萬元精准扶貧貸款后,潛心研究釀造葡萄酒的技藝。因為口感不錯,葡萄酒還銷往了四川、重慶等地。

新年伊始,拿到營業執照的李紅輝盤算著建起標准廠房,開設葡萄酒廠。“酒廠建成后,可以收購歸東80%種植戶的葡萄進行深加工,年產50噸葡萄酒,帶動更多的鄉親們一起發家致富。”李紅輝說。

決勝脫貧攻堅,在三江,越來越多的貧困村像歸東村一樣,通過農業技術革新,為葡萄、油茶、高山魚稻共生等傳統產業注入新動能,給貧困群眾增產增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成效。數據顯示,2019年,三江共實現8381戶36709名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018年底的12.65%下降到1.99%,為2020年實現整縣脫貧摘帽打下了堅實基礎。(記者 劉 昊)

(責編:趙茉鈺、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