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试区”这一年:擦亮“金字招牌” 实现“流量”转化
9月5日,银川市西夏区志辉源石酒庄,工人正在采摘酿酒葡萄。目前,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产区进入采摘季,产区内各酒庄陆续采收酿酒葡萄。 记者 党硕 摄
9月,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内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葡萄藤上,晶莹剔透的葡萄已从“青衣”换“紫衣”。地处北纬38度的黄金地带、拥有1100米的黄金海拔,好山好地,产好酒。
如同一株葡萄藤蔓被栽进了最适宜的土地,近10年的宁夏葡萄酒产业进入了发展壮大的“黄金岁月”,从名不见经传,一步步成长为综合产值300亿元的大产业。从种植面积扩大到拿奖拿到手软,从升级“酒香”到改造“巷子”宽度……尤其在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挂牌的这一年间,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的投资热度被推到了新的高度。
时间调回到2011年。宁夏成立葡萄产业发展局,从此拉开建设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的帷幕。
同年,贺兰晴雪酒庄酿造的加贝兰葡萄酒一举夺得英国《品醇客》世界葡萄酒大赛最高奖。这是宁夏葡萄酒首次在国际上获奖,世界的目光从此聚焦贺兰山东麓。
2013年,《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保护条例》施行,宁夏成为全国第一个以地方立法形式对葡萄酒产区进行保护的省区。越来越多开拓者的身影出现在这里,时任宁夏张裕摩塞尔十五世酒庄副总经理兼龙谕葡萄酒首席酿酒师的樊玺就是其中之一。
樊玺回忆,他刚来宁夏时,贺兰山东麓仅有十多家酒庄和酒厂,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少、品种单一、含糖量低等问题较多。为解决产业生产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小、智能化水平低等问题,宁夏建立了分子育种平台,选育适应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抗耐寒抗旱的酿酒葡萄品种(系)。根据葡萄生产全程机械化要求,研发全系列智能农机装备,建立葡萄与葡萄酒智能化生产大数据平台。如今,宁夏葡萄生产过程80%实现机械化作业,每亩地节约人工成本200元至300元。
“宁夏葡萄酒产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无数热爱这片土地的葡萄酒人的不懈努力中成长起来的。成长中,变的是种植方法、酿造工艺、营销手段,不变的是目标、态度。积极的对外开放姿态和有力的政策推动,永远是宁夏葡萄酒产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樊玺说。
2021年7月10日,全国首个针对特色产业开放发展的综合试验区——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正式挂牌,提出到2025年,力争将葡萄酒产业的综合产值提升至千亿元。
自治区成立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启动编制《宁夏国家葡萄及葡萄酒产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实现千亿综合产值建设方案》,并迅速形成领导包抓、专班推进的工作格局,细化编制葡萄酒文旅融合发展规划和滩地生态修复治理总体方案,启动生态型葡萄酒产业园和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搭建科技研发、人才智库、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高端平台。
在全球葡萄酒销售遭遇“寒冬”的2021年,宁夏交出了一份喜人成绩单——葡萄酒产量达1.3亿瓶,全年葡萄酒销售额增长15%、出口额增长256%,综合产值突破300亿元。
2022年,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将葡萄酒产业列为“六特”产业之首,从推进区域化布局到标准化生产,从品牌化经营到融合发展,举全区之力打造生态修复示范区,做好“葡萄酒+生态”结合的文章。
“积极对外开放,发展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黄思明表示,“综试区”和葡萄酒博览会为宁夏葡萄酒产业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要充分利用好这两块“金字招牌”,加大推介、盘活资源,努力实现“流量”转化。宁夏将在“综试区”产业发展、品牌打造、对外合作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培育发展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以“综试区”和“博览会”为重要平台,引领带动宁夏及全国葡萄和葡萄酒产业做大做强,让中国葡萄酒有世界位置、世界葡萄酒有中国声音。(记者 王婧雅 王莹)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