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5位自强模范:不向命运低头 活出青春最美的模样
5月12日,宁夏举行“全国助残日”全区自强模范记者见面会,邀请隆德县残疾人电商就业创业协会会长辛宝同、红寺堡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徐海侠、固原市文化馆工作人员祁惠民、宁夏残疾人运动员杜丹妮、宁夏特殊教育学校学生马奕菲5位自强模范就“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权益”相关话题畅谈自己的感受,分享他们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感人的创业故事。
他们不向命运低头、不屈服于苦难,用坚强毅力,挑战和超越生命的极限,奏响了最强音,以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大家的尊重,他们的故事激励和引导着更多的残疾人走上自信、自强、自立的人生道路。
辛宝同:共同努力 实现人生价值
今年32岁的辛宝同,是隆德县残疾人托养中心团支部书记、隆德县残疾人电商就业创业协会会长。
2013年1月,辛宝同遭遇了一场疾病,导致全身瘫痪。后经康复治疗,留下了下身瘫痪的症状。在辛宝同康复治疗的过程中,不幸又一次降临到他的家庭。2015年5月,一场车祸,导致他的父亲脑部受损,后经治疗留下全身瘫痪的症状,卧病在床。
“在我不知所措时,隆德县残疾人生托养中心正式运营,我们全家被县残联接入托养中心。”辛宝同说,2017年8月进入托养中心后,他们一家的生活发生了变化。
2018年底,在某电商平台注册账号,在线上销售当地的特产。“刚开始,每月收入只有几百元,但是给我了希望。”辛宝同说。
2019年底,在各项扶贫政策的支持下,辛宝同和几个残疾人青年成立了隆德县残疾人就业创业协会,建立了协会店铺平台,线上线下销售宁夏枸杞、隆德县道地中药材、蜂蜜、牛羊肉等特产,通过网络实现了2000余万元的营业额,并且为隆德县近2400名残疾人带来收入,全县的三分之一残疾人从中得到了实惠。
目前,协会店铺平台运营正常,发展势头良好。“收入好了,想要干事的劲头更足了。”辛宝同说,未来,他将与残疾人朋友共同努力,通过电商平台为更多的残疾人谋取福利,实现人生价值。
徐海侠:为众多残疾人撑起一个“家”
今年48岁的徐海侠,来自全国最大的移民安置区——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她是红寺堡区侠客行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也是海霞家政服务公司和爱心洗车行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地负责。
2018年,徐海侠被吴忠市政府残工委授予“残疾人自强模范”称号,并被吴忠市政府授予“最美吴忠人”荣誉称号,2022年又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她在20多岁的时候,先后经历四次手术,最后落下残疾。“在创业过程中,对于身边像我一样有创业需求的残疾人,我总是能感同身受。”徐海侠说,从洗车行到经营托养中心,只要能发挥作用的岗位,她都想办法安排上残疾人。
2017年10月,在宁夏残联、民政等部门的支持下,徐海侠筹资170多万元,建设了一座占地2000多平米的企业孵化区,开设残疾人托养、残疾人职业技能服务、康复服务等项目,把简单的为残疾人提供工作,转变成为困难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文化教育、康复训练、生活服务、技能培训、心理辅导、创业孵化等全方位综合性服务。
“很多人说我是个能人,用一条腿撑起了几个公司,其实,我最得意的地方、最大收获是,在各级政府和残联的指导帮扶下,我能为众多残疾人撑起一个‘家’。”徐海侠坦言,帮钱帮物都是一时的,给身边的残疾人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才能让残疾人活出个样子来。
祁惠民:用歌声宣传家乡
今年27岁的祁惠民,原籍宁夏固原市彭阳县,他已有21年的演出经历。2021年,在第十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西部片区)上,他获得了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祁惠民8个月大时,被检查出患有先天性视力神经萎缩。“现在右眼失明,左眼能看见微弱的光。”
6岁时,每当家里的录音机响起,祁惠民就会跟着唱。祁惠民的妈妈发现孩子可能喜欢音乐,专门会给祁惠民播放音乐听。从此,祁惠民与音乐走到了一起。
“妈妈听说,有个残疾人卡拉OK大赛,就给我报名了。”祁惠民凭借一曲《轻轻地告诉你》,在彭阳县胜出,代表彭阳县参加了固原市的比赛,又代表固原市参加了宁夏残联的比赛,“最后获得了三等奖。”
2005年,十岁的祁惠民在参加残疾人歌唱比赛时,认识了评委朱华,获得了去北京读书的机会。“这个时候,我接触到了京胡、板胡和高胡。”祁惠民通过刻苦的训练,成为一名既能唱,又能演奏的视障音乐人。
从2007年开始,祁惠民参加不少的活动。有演唱会、音乐会,北京2008年残奥会开幕式、组建乐团演出、出国巡演。“没有父母、老师、同学和各级组织的帮助,就不会有那么多机会。”祁惠民说,感谢所有人,感恩这个时代。
作为固原市原州区的政协委员,祁惠民积极为残疾人发声。“希望盲人的道路,无障碍、平坦、便捷。”祁惠民说,参政议政的过程中,他多次提出无障碍设施建设,现在已经在实施中。
“音乐让我走进公众视野,当我站在央视的舞台上唱着宁夏的花儿时,内心就无比激动,宁夏给了我稳定的生活,我通过歌声把家乡宣传给所有观众。”祁惠民说。
杜丹妮:付出总会有回报
杜丹妮,是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的一名残疾人运动员。在23岁之前,她从来没想过自己和运动会有关联。
2014年的一天,杜丹妮在坐车回家的路上,因为司机突然的变道超车行为发生车祸,导致杜丹妮高位截瘫。“这期间,我绝望过、伤心过,但在家人和残联的帮助下,我慢慢接受了残疾的现实。”
2018年,得益于宁夏残联的康复项目,杜丹妮身体各方面功能逐渐恢复,被宁夏残联选中,成为了一名残疾人运动员。
杜丹妮参加的是铅球、标枪、铁饼三个项目。“刚开始训练,正常的举手投足都不可能,在教练和工作人员的精心指导下,一步一步进入状态。”杜丹妮说,为了不辜负教练员的期望,每个项目的训练,她给自己规定每天要做二百次以上的动作,训练时间常常十几个小时。
2019年,在第十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杜丹妮获得了两枚银牌和一枚铜牌。2021年,在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我和队友马嘉馨在女子铅球比赛中分别摘得金牌、银牌。
“滑轮椅时,手总会受伤,扔标枪,手上磨出一层老茧,但我相信,有付出总会有回报。”杜丹妮。
马奕菲:用音乐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3月13日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闭幕式现场,一曲小提琴伴奏曲《雪花》,响彻会场。表演者是来自宁夏特殊教育学校的16岁视障女孩马奕菲。
马奕菲2岁时因眼疾导致双目失明。母亲是一位钢琴老师的缘故,马奕菲5岁开始学钢琴,9岁学小提琴,后来还学习自己谱曲。这期间,父母为了她的音乐梦想,付出了很多心血。“在2022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式舞台上,我倍加认真,想用最好的成绩报答他们。”马奕菲说。
“这些年,我看不到这个世界,却能从声音、温度、氛围里体会音乐的多彩,尽管身处黑暗,温暖从未缺席。”马奕菲说,收到过盲文纸、听书机、语音手表等爱心捐赠,学校和宁夏残联也为她提供了很多展示才艺的机会。“我深知这一切的不容易,也很珍惜学习和表演的机会。”
“目前我正在读高二,在继续练习小提琴的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一所心仪的大学,继续用音乐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马奕菲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