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宁夏频道>>专题:学史力行——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

西海固:看见幸福

2021年07月19日22:31 | 来源:宁夏日报
小字号

夏日的西海固,山川流绿淌翠,清风徐送花香,田野多彩盎然。

坐享青山绿水,抬脚坐车出行,出门看病、上学,人人饮用甘甜水……从贫穷到全面小康,西海固脱胎换骨,追求千年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美好憧憬照进现实。

一台台农机,在川台高塬耕耘希望;一排排白墙黛瓦错落有致,掩映画卷;一条条道路,畅通城乡,联通世界;一根根电线翻山越岭,明亮生活。

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西海固人搭乘发展快车,用双手创造奇迹,用汗水浇灌希望,过上了五谷丰登、物阜民康、广厦千万间的殷实生活,目光所至皆幸福。

幸福:可以描述

“今年已接待3万多名游客。”泾源县大湾乡杨岭村村民马克俊从柜子里取出盖碗,放入用玫瑰花瓣、白砂糖、苹果干和茶叶等原料配制的八宝茶,倒入开水,清香在室内弥漫开来。

“过去的杨岭村靠天吃饭,交通不便、信息不通、产业落后,贫困是全村的代名词。”端起盖碗,抿了一口茶,马克俊娓娓道来,“在党的政策扶持下,我们村发展产业,摘掉了贫困帽子,日子越来越好。” 

彭阳县红河镇设施农业渐成规模。

一场阵雨过后,山村的空气格外清新,被草木覆盖的山体愈加苍翠。马克俊放下茶碗,打开杨岭村村史馆,历史沧桑感扑面而来,记录当地群众早期贫困生活的黑白照片,与人们喜笑颜开的彩色照片形成鲜明对比。

“早期人们缺衣少食,庄稼亩产几十斤,现在丰衣足食,亩产玉米上千斤。务工、养殖、种植,家家户户有产业。”过上小康生活后,马克俊将家里的牛托管给养殖场,一心经营茶馆,为慕名而来的游客提供歇脚地,宣讲家乡变化。

杨岭村是西海固乡村巨变的缩影,诠释着全面小康生活真谛,红色旅游道路通到村口,移动网络全覆盖,机械化普及,杨岭村的一草一木,彰显化蛹成蝶的嬗变。

“跳出杨岭看杨岭,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抓好产业,辐射带动全乡发展。”大湾乡党委书记杨晓明计划,利用杨岭村的生态优势建设观光牧场,打造花田花海观光旅游区和红色培训基地。

经过美丽乡村建设后的泾源县各村组,也享受到了乡村旅游发展的“红利”,越来越多的人搭上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快车”,实现增收。冶家村村民冶三奎开的农家乐,平时基本满客,每到夏季旅游旺季,房间往往不够住。

幸福:触手可及

如今的西海固,幸福场景已不局限于一县、一乡、一村,而是全域惠及,触手可及。

西吉县红耀乡小庄村曾因偏僻、交通不便、吃水困难、土地贫瘠,一度成为固原地区最为贫困的村子之一。这几年,小庄村调整产业结构,采用覆膜技术,使用机械化作业,发展马铃薯产业,全村种植马铃薯5400多亩,人均7亩,亩均纯收入2000元。

村民权振堂家中8口人,早期种植小杂粮、豌豆等作物,生活难以维持,自2016年种植马铃薯以来,100亩马铃薯年纯收入20万元,建起了新房,还购买了车辆。

“全村一年产马铃薯1万多吨,收入1000多万元,户均收入7万元。村里大部分人靠着种植马铃薯发家致富,在银川、西安、固原等地购置房产。”小庄村党支部书记熊志忠介绍。

村民从种植马铃薯上尝到了甜头,从原来不愿种地到现在抢着种地,“把土地视作金子一样”经营。小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康富德介绍,马铃薯种植合作社和外地客商签订合同,实施订单种植,产品根本不愁卖。

路兴意味着振兴。“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农村公路运输网络覆盖西海固乡村,串联起乡村振兴的路途,叩开了村民致富增收的大门。

小庄村早期因道路崎岖难行,大型车辆到不了村,种植的马铃薯等卖不出去,大家不愿意种。后来,村村通柏油路,畅通小庄村与外地联系,大吨位货车开进村组。村里趁机成立马铃薯种植合作社,建设集中收购点,带动周边村组年销售马铃薯5万多吨。

今年,小庄村争取项目,拓宽道路,修建高标准农田4200亩。“把原来的窄田二合一,修成宽大田,方便大型机械作业。”熊志忠说,村民生活富裕后,思想观念也转变了,得知村里修梯田,争着抢着腾地配合。

幸福:没有止境

“要致富先修路,以前修公路,现在还要加上信息高速路。”彭阳县红河镇镇长杨国儒感慨道,如今在农村,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数据成了新农资。

红河镇常沟村村民高立功,在妻子张孝琴鼓励下,把“牛生意”从市场搬到网上,进行直播卖牛,一年交易3000多头,群里人称其为“彭阳牛倌”。今年,他又拓展业务,在网上教人养牛技术、疾病预防。

从前,西海固部分乡村,由于通信网络发展滞后,村民打电话还要拿着手机到处去找信号。如今,互联网打通山内外信息渠道,山里的农产品“借网出山”,让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变成现实。

“互联网没有通到村里之前,靠打电话联系业务,白天跑市场,一直忙到深夜才回家,费力不说,又挣不了多少钱。”高立功说,现在直播一晚上,就能卖出十几头牛。

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和移动物联网在西海固推广,移动支付、水电费网上缴费等信息技术在农村广泛应用,农产品出村进城成为平常。

科技种地普及,把乡村振兴与农业高质高效有效衔接,新品种引进、测土施肥、水肥一体化、滴灌,确保每一株庄稼都能吸收到足够营养,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为了持续做好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各地妙招齐出。

红河镇宽坪村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流转千亩土地,建成露天蔬菜种植示范基地,亩产值从原来的500元提高到1万元。同时,村民腾出时间,发展养殖业,又到基地务工,实现“一地生三金”。

“通过构建‘龙头企业牵头、合作社跟进、广大农户参与’的产业发展联合体,围绕红河镇,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有机蔬菜和露地绿色蔬菜。”杨国儒介绍,结合新时代产业发展需求,实施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促进农户稳定增收。

对于隆德县观庄乡前庄村的移民群众来说,小康生活不是终点,而是接续奋斗的起点。为了让搬迁群众稳定增收,前庄村结合实际,利用位于六盘山阴湿区域优势,打造千亩马铃薯原种种植示范基地,带动全乡种植马铃薯万余亩。(记者 王玉平 剡文鑫)

隆德县观庄乡前庄村新农村秀美如画。

彭阳县直播卖牛“达人”高立功。

蔬菜成熟上市。

(责编:高嘉蔚、贾茹)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