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党建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记者 蒲利宏

2021年06月28日08:18  来源:宁夏日报
 

革命老区,红色盐池。

盐池县是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经济中心、西北门户和前哨阵地,也是宁夏唯一一个经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3个革命历史阶段的县。历经战火和革命洗礼的盐池革命老区,早已把红色基因融入到骨血当中,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尤其是近年来,盐池县以党建为引领,用制度建设提高执行力,配优建强党支部、锻造锤炼骨干队伍,抓党建促脱贫助力乡村振兴,吹响了新长征路上的冲锋号,谱写出一曲曲催人奋进、赶学比超的奋进凯歌。

■ 拧紧党建“总开关”助力乡村振兴

“推动乡村振兴,需要基层党组织发挥好带头作用,组织振兴是动力之源。”盐池县委组织部负责人说,以党的组织建设带动其他组织建设,锻造基层“主心骨”,才能以组织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为了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该县建立健全县处级干部联乡抓村和组工干部蹲点包片联系工作两项机制,推行基层党委(工委)班子成员基层党建联系点和“1+X”党员联系贫困户两项制度,县委主要领导率先垂范,推动30名县处级干部、76名乡镇干部、506名村干部逐级下沉到102个行政村、666个自然村,做到“四必到、四必访”,带动权力下放、资源下行,把监督落实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

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建立县委牵头抓总的“1+4+7”重点工作推进机制,全面推行“三包五到位”工作法,指定县处级干部包抓8个乡镇,安排所有部门结对帮扶贫困村,确保责任到单位到个人。细化量化各级各部门脱贫责任,制定领导干部、帮扶人责任追究办法和驻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管理考核办法,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责任落实。

集聚党建、项目、队伍、管理、考核等要素,出台《关于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突出问题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等一批指导性文件,不断为乡村两级工作凝聚力量。近两年来,全覆盖落实村干部住房公积金、健康体检、养老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待遇,合计发放职务补贴、通讯补贴、“一肩三挑”补贴、集体经济创收奖补等补贴补助1800余万元。

出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六个坚持”激励措施,严格落实公务员平时考核奖和乡镇补贴提标等政策,乡镇晋升职级人数占全县晋升人数的41%,乡镇公务员补贴应补尽补,乡镇干部收入高于县直机关同职级干部20%以上。

■ 建强基层战斗堡垒

“借助全国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村和‘千村信贷’金融扶贫试点村的契机,我们搭建金融扶贫和‘支部+合作社+农户’两个平台,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发展滩羊、滩鸡等特色产业脱贫致富,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2480元。”王乐井乡曾记畔村党支部书记朱玉国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该县累计培育32名产业型、市场型、创业型村党组织书记,累计有458名村干部取得了大专学历。对比今年新换届班子结构,村党组织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下降3.6岁,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比从35.4%上升至41.7%,村党组织书记“一肩挑”占53.9%。

大力推进“强村带弱村、先进村带后进村”发展模式,该县安排39个三星级及以上村党组织与41个三星级以下村党组织结对帮扶,推动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合力攻坚。通过村级组织“自诊”、乡镇党委“寻诊”、县委组织部“会诊”,集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43个。

县财政每年为每个行政村划拨办公经费8万元,按比例落实每个行政村5万元至7万元村级为民服务专项资金,确保基层党组织正常运转。整合资金6000余万元,新建改建村级活动场所93个,建设村级文化活动中心102个。

由区市县乡联动抽调280名优秀干部组成102个工作队驻村帮扶,做到行政村全覆盖。制定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考核办法及调整召回、激励保障、部门支持等“1+6”管理制度,建立县委组织部、扶贫办、派出单位、乡镇、村“五位一体”联动管理机制和“一述职两测评四联考”考核机制,紧盯民需办实事、立足发展解难题。

该县还充分发挥全县201个党建工作站“神经末梢”作用,积极推行“1+X”党员联系群众制度。结合党员服务承诺践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评星定格”等,创新开展机关党员、干部联系贫困村贫困户“三包五到位”工作法,3100余名机关党员干部与1120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结成包联对子,形成先富带后富、党员带群众的局面。

■ 锻造“甘当人梯”骨干队伍

“3天的专题培训,既有党史理论知识传授,更有深入田间地头、生产一线的现场教学,让我开拓了眼界,理清了工作思路。”日前,参加了盐池县党史专题学习的基层干部高婷说,现在基层干部的培训机会增多了,有效弥补了“能力短板”。

该县先后打造了李塬畔革命旧址、中国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研习院等“1+6+N”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阵地网络。建成全县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开发《红色盐池》《从党史中感悟初心和使命》等多门精品课程,形成党员干部1至7天培训需求的党性教育课程体系。2020年以来,先后开办专题培训班30余期,培训5000余人次。

深入实施“两个带头人”工程,创新探索“党校培、高校育、企业炼”三位一体培训方式,重点培养村级后备人才和农村管理人才148名,切实为乡村振兴“蓄力发电”。大力实施村干部学历提升计划,深入开展“双带双培”活动,累计培育村级后备力量535名、致富带头人788名。

青山乡方山村“95”后党支部书记吴婧,带领村民大力发展芝麻香瓜产业,带头入股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争取闽宁协作扶贫专项资金180万元建设暖棚,通过申请商标、统一包装箱以及和县邮政局合作等方式,打开了芝麻香瓜的销路。如今,每座阳光暖棚收益超过3万元,村民的钱袋子更鼓了,干劲更足了。

通过建立导师帮带制,采取“以老带新、新老互补”模式,该县从“老乡镇”、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择优选拔61人作为导师,结对帮带72名工作经验欠缺的乡镇年轻干部、新任村(社区)干部,同步安排12个乡村党组织结对帮带14个村级党组织,着力锻造过硬乡村干部队伍。坚持把帮带课堂设在发展特色产业、调处矛盾纠纷、壮大集体经济、重大事项应急等工作一线,切实让帮带对象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淬炼成钢。

今年以来,盐池县聚焦“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精心选育、大胆使用、严格管理,提拔重用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线表现优秀、实绩突出的乡村干部39名,提拔35周岁以下优秀年轻干部27名,乡镇领导班子平均年龄39.5岁,较上年下降了3.1岁,实现老中青梯次配备、优势互补。

■ 构建“党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走访入户时要对网格区域内50多户群众的生产、生活、收入、饮水、住房、医疗保障、社会保障、教育等信息一一采集,并通过手机App上传到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花马池镇裕兴村一组网格员王旭建说,县里切实把管理职责下放到“基层末梢”。

去年以来,盐池县以党建引领为龙头,分别在县、乡镇(街道)、村(社区)3个层面构建四级网格化管理体系。统筹将9个乡镇(街道)、119个行政村(社区)、2009个自然单元、6万余户、17万余名居民划入1894个基础网格,把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矛盾纠纷化解、社会治安、环境卫生整治、服务居民等各项工作落实到网格化管理中,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立体式基层治理管理体系,先后解决了老旧小区无人看管、环境脏乱差等问题,累计帮办、代办群众事项1.8万余件。

深化“三会一课”与“5+X”主题党日融合机制,发挥党员主动性,充分参与到村级治理中,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构建起“线索上报—问题处置—结果反馈”的工作闭环,实现从“管控”向“服务”的转变。通过网格化服务,切实做到了基层事务让群众参与、受群众监督、请群众评判,“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有力,实现从“管治”向“善治”的转变。让基层党组织摸排的“人、地、物、事、组织”等基础信息,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精准靶向服务,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 抓党建促脱贫助力群众增收

惠安堡镇大坝村党支部设立黄花种植功能党小组3个,引导全村群众种植黄花5700多亩,亩均产值8000多元;青山乡猫头梁村采取“党支部+公司+农户”模式建种植基地,实现3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年增收5000元;花马池镇皖记沟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村干部+农户”模式建成生态牧场,每年纯收益可达30万元……

如今在盐池县,以龙头公司、产业基地、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等为支撑的“党支部+N+农户”产业发展模式遍地开花,推动以滩羊为主导,黄花菜、牧草、中药材、小杂粮为辅助,适合家庭经营小品种为补充的“1+4+X”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为贫困群众增收的贡献率超过80%。

该县将致富带头人等纳入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各项优惠扶持激励政策体系,持续用好区市党(团)员创业致富资金、农村妇女小额信贷资金和200万元的“红色基金”,支持致富带头人领办、协办家庭农场317家,专业合作组织375家,通过先进理念带动、实体经济带动、技术指导带动、入股托管带动、劳务创收带动,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采取产业带动、服务创收等七大类发展模式,多措并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鼓励98名村干部入股村集体经济610万元,带动401名群众入股623万元,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截至目前,全县102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

持续深化拓展“四级网格化”管理机制,推行村干部和党员“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今年以来,累计组织1.4万余名群众参与环境整治、“厕所革命”等乡村建设和治理工作。组织开展“六个先锋”示范引领行动,通过群众评、评群众,培育选树勤劳致富、美丽庭院、移风易俗等6类先锋示范户,带动广大党员群众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共建美好家园。

(责编:阎梦婕、贾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