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粮食安全,宁夏“一亩三分地”的守与变

记者 张唯 张瑛 李徽

2021年06月17日08:27  来源:宁夏日报
 

响应自然资源部门建议,中铁北京工程局包银项目一标段将30公分左右的耕作层土壤剥离并保存,留作他用。

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粮食产量要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粮丰农稳才能安天下。

种种硬措施、条条硬杠杠,伴随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呼啸”而来,都是为保护粮食生产安全。

2020年10月,宁夏出台《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要求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从落实“六个严禁”要求、坚决遏制新增和妥善处置存量耕地“非农化”问题等方面进一步筑牢耕地保护底线。“十三五”以来,我区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生产连续实现丰收。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38亩,属于人均耕地面积相对稀缺的国家。守护并善待这些耕地,对于端牢“国人饭碗”至关重要。

守护永久基本农田的最佳“减法”

6月6日早上,在位于石嘴山市惠农区达家梁村的惠农制梁场如往常一般,一辆辆运送沙石等基材的重型货车缓慢移动,中铁北京工程局包银项目一标段的建筑工人忙着进行钢筋绑扎、模板打磨、箱梁预制等工作。

制梁场是包银高铁银川至惠农段项目的一部分,建设过程中要涉及永久基本农田占用。如何做好这些土地的最大“减法”?惠农区自然资源局在做好重点工程用地保障的同时,与土地使用方中铁北京工程局包银项目一标段,绞尽脑汁“地尽其用”。

“17.6米的铁路红线用地是硬性要求不能省,但我们按照惠农区自然资源局的提议,将上面30公分的耕作层土壤进行剥离并存放起来。”中铁北京工程局包银项目一标段党工委书记耿杰说。

沿着制梁场后方的一条土路前行,能看到若干个连绵起伏的土堆,正是留存的耕作层土壤。土堆上,遍布着星星点点的绿色。

“这些土壤是永久基本农田的‘精华’,我们在上面撒了草籽。”耿杰说,等包银高铁(宁夏段)建设接近尾声,项目方会将部分耕作层土壤“还原”于地,最终完成复垦及沿线两侧的绿化。

第二个“省地”秘诀是施工便道。

耿杰告诉记者,除却铁路红线,建设中还需要4到6米宽的施工便道,他们将施工便道缩减为2至3米。错车台也首次“借用”铁路红线设在承台之间,最大限度地减少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别小看这一两米距离,42公里算下来,能节约不少耕地。”耿杰说。

记者注意到,制梁场面积也被“压缩”到了极致的175亩,惠农区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为此没少跑现场,一遍遍优化方案,中铁北京工程局包银项目一标段也将原先施工完成整体复垦的方式改为边建设边复垦。粗略估计,仅包银高铁惠农段,从各渠道节约的永久基本农田整合后可达250多亩。

“对于重点项目施工建设用地来说,将耕作层土壤剥离,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永久基本农田。”石嘴山市自然资源局耕地保护监督与草原湿地管理科工作人员赵玮婧告诉记者。

据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相关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区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为1400.23万亩。这些耕地中的“精华”,对全区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乃至社会稳定都起着重要作用。“我区将永久基本农田作为国土空间规划核心要素,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保护利用好永久基本农田。”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监督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除国家规定重大建设项目外,其他建设项目一律不得占用永久基本农田。

“我们将在全程跟踪管理永久基本农田基础上,切实做好重大项目、临时用地、设施农业用地等涉及永久基本农田占用、补划、复垦的方案编制等工作,严格论证占用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补划的合理性合规性,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依法占用。”该负责人介绍。

昔日盐碱地如今变良田

“这片地是2010年贺兰县暖泉农场耕地占补平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也是我们所建成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区的一部分。”贺兰县自然资源局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

6月5日,记者在位于贺兰县的宁夏农垦集团暖泉农场11队看到,一块块整齐划一的农田一眼望不到边,泛黄的麦浪在风中摇曳,预示着今年的丰收。

“十几年前这里是一片白茫茫,地里结满了盐霜,连蚯蚓都养不活,被当地百姓视为‘农业荒漠’。”该工作人员说。

“变废为宝”的化学反应是如何发生的?

2011年,贺兰县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保障重大项目建设,决定在暖泉农场等盐碱地实施垦造耕地项目。

贺兰县自然资源局实施的耕地占补平衡项目总投资703.46万元,项目建设规模968.78公顷,新增耕地面积525.99公顷。10年间,项目组通过平整土地、栽种芨芨草和沙荆等抗盐碱植物、土壤脱盐改良等工程,终于将曾经荒草蔓延的盐碱地变成“高产宝地”。田成片、沟相连、路成网、灌排配套等种种变化,更是让耕地质量等级由最初14等的低等地一跃成为7.1等的高等地。

“该项目的实施,是贯彻落实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占一补一’坚守耕地红线的举措。”该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如今在这里种植的水稻亩均单产提高50公斤,年总产量由开发整理前的147.45万公斤提高到443.36万公斤,总产值由442.36万元提高到1330.1万元。”

“十三五”期间,贺兰县自然资源局共实施7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4个耕地占补平衡土地整治项目,建设规模达到3665.21公顷。

记者了解到,针对我区发展建设不可避免占用耕地、生态用地与耕地后备资源交叉重叠,以及各市县库存指标不均衡等现实情况,近年来,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牢固树立耕地占补平衡攻坚“一盘棋”思想,多措并举,在保障重点建设项目顺利落地的同时,全力守住耕地红线。

2020年,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印发《关于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通知》,规范补充耕地项目立项、验收等工作程序,改进补充耕地项目管理方式,提高项目备案入库工作效率,确保补充耕地的数量真实、质量可靠;2021年《关于开展耕地占补平衡项目清查整改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加强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确保补充耕地真实可信。“十三五”期间,我区年均审批建设占用耕地1.7万亩,均在建设用地报批阶段落实了“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要求。

此外,我区还鼓励各地探索利用社会资本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建立资金使用及收益分配机制,调动企业参与土地整治项目的积极性。“十三五”期间,我区共实施补充耕地项目104个,补充耕地面积14.2万亩。

在此基础上,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还建立了自治区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平台,研究制定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管理办法,规范补充耕地指标交易工作,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公正、公开、公平。2016年以来,在全区范围内调剂耕地占补平衡指标4.77万亩,先后保障银西高铁、乌玛高速等国家、自治区重大项目及时依法依规落地。

“人巡”+“技巡”遏制乱占耕地

6月5日,吴忠市利通区马莲渠乡杨渠村,推土机正在将违法占用的土地平整恢复成原来的模样。

“这片土地在平整前是一般耕地,在我们系统有明确标记,结果收到上级推送的卫星图斑,经核对发现这块土地发生了变化,赶紧过来查看,发现有老乡正在改扩建房子,就及时劝阻他们停下来恢复耕地。”吴忠市利通区马莲渠乡执法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依法查处违法占用耕地行为,是自然资源部门履行“两统一”职责的重要任务之一。宁夏不断创新自然资源执法巡查方式,建设运行“宁夏自然资源执法监测监管系统”,及时发现、制止、查处自然资源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

“以前我们发现违法乱占耕地行为,主要是靠动态巡查和线索举报,现在综合运用卫星遥感影像监测、无人机巡查等手段,只要地表发生变化,通过卫星影像图一叠加就能看出来。”吴忠市利通区自然资源管理局相关负责人马钢说。

在马钢的办公桌上,并排摆着3台电脑。一台接入国家监控系统,一台接入自治区监控监管系统,另外一台则是办公常用。

今年年初,依靠这套系统,工作人员在吴忠市金银滩镇杨马湖依法处置了一处撂荒土地。1月,收到了上级推送的疑似违法占耕图斑,工作人员现场核实发现,该区域是一片基本农田,被堆积了农膜、秸秆等物料,处于撂荒状态。

“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连续撂荒两年的土地是需要收回集体的。”马钢说,“在发现这片土地被违规使用后,我们立即要求进行整改,3月就整改完毕”。

通过“人巡”加“技巡”的模式,自然资源部门有效避免了人手不足、覆盖面窄、发现不及时等弊端,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

2020年,卫星影像发现马莲渠乡陈木闸村存在一处疑似违法图斑,经巡查人员实地核查,一家农户未经批准正在农用地上建饲料加工厂。由于发现及时,该饲料加工厂建设处于初期阶段,拆除恢复难度不大,既降低了执法成本,又减少了农户损失。如今记者在现场看到,农田里苜蓿长势喜人。

宁夏自然资源监测监管系统以周为单位进行数据获取、数据分析、图斑核查等,其推送的疑似违法图斑更有利于基层开展“靶向”巡查。

“我们将加大执法巡查力度,特别是与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黄河流域专项执法、矿山企业超层越界核查等工作相结合,定期对辖区自然资源领域违法违规形势进行分析研判,充分发挥执法巡查前哨预警作用,及时发现、制止、查处各类自然资源违法违规行为。”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耕地保护事关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党中央、国务院对耕地保护的要求也是严之又严。”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监督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宁夏自然资源系统将坚持底线思维,强化红线意识,聚焦耕地“非农化”行为“六个严禁”政策措施,着力严格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压实市县政府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努力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同时,构建智慧耕地技术体系,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变化情况早发现、早查处,探索建立耕地保护激励奖励机制,提高社会各界耕地保护的自觉主动意识。

(责编:阎梦婕、贾茹)